“语言”是什么?
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包括英语、汉语、日语等自然语言,数学、逻辑等人工语言。但人工语言已经略微超出了语言的原始含义,狭义的语言仅仅指有声音、文字的可以供人类交流的符号体系,甚至不包括手语。
不过有一种语言起源的说法,认为有声语言起源于手语。因为手语可以有语法结构而其使用又不依赖于复杂的发声器官,文字则是最晚才出现。有声语言可能在7万~10万年前出现,文字在5千年前出现,而手语则有一个慢慢复杂化和系统化的过程,简单的手势语可能在几十甚至上百万年前,人属出现时就有了。目前智人,也就是我们,是唯一的人属生物。
动物有语言吗?如果语言被定义为一种“沟通工具”,那动物显然是可以进行跨个体的沟通的。比如用吼叫声为同类预警,一些动物还可以利用信息素、动作、超声波来进行沟通和交流。但这种交流方式或者“沟通工具”的复杂和系统程度远远低于人类的语言,这里就给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动物没有语言。
目前有针对黑猩猩学习人类手语的研究,也有对海豚叫声进行信息论分析的研究,但结论还有争议。现在不能断定非人生物能够学会人类语言,我也倾向于认为非人生物无法学会人类语言,这是因为人类语言的演化条件很苛刻,要求有发达的大脑新皮层和发声器官以及优秀的听力和视力。
所以,这里区分三种意义的“语言”,狭义的语言仅仅指人类自然语言,广义的语言再包括人工语言,泛义的语言指任何沟通工具,还要包括人类的肢体语言、“动物语言”。
“思维”是什么?
“思维”是一个日常语境下常用的词,正是因为其常用,所以它的含义就很模糊,无法精确化的定义。不过也让我们从语言的日常用法出发,看看“思维”这个概念的含义。
先让我们看看“思维”在哪些人类活动有涉及。人在睡觉时在思维吗?做梦算是思维吗?看电影算是思维吗?写影评算是思维吗?笔算数学题是在思维吗?用计算器算数学题是在思维吗?游泳算是思维吗?学习骑自行车算是思维吗?
我们似乎认为,体育运动是不涉及思维的,因为我们打篮球运球、传球、跳投的时候,动作非常熟练快速,根本来不及思维。但有人会认为,篮球运动中的“战术”是需要思维的,比如传球给谁?如何突破对方防守?时间快没了,该采用何种策略以反超对手?有人会认为,篮球运动员在运球、跑位以及场下和教练切切私语时,就完成了这些“战术思维”。游泳这种习惯性的动作被认为是不涉及思维的,但刚刚学自行车时,如何掌握平衡、控制方向盘,甚至学会上下自行车的方法,又被认为是涉及思维的。
笔算数学题,几乎毫无疑问地会被认为是在思维。但笔算其实是一个相对机械化的作为,计算机也能完成计算数学题的任务,我们会认为计算机也是在思维吗?不太会。我们用计算器算出数学题的过程涉及思维吗?有人认为“计算”那部分交给机器完成了,所以不算思维。但在解决这个数学题时,我们还是有思维过程的,比如我们选择使用计算器而不是其他方法来解决数学题这个当下遇到的任务,就涉及思维了。这就假定人类在解决数学题时,好像事先有一个“方法评估”和“策略选择”的过程。但人类真的有“首先列出不同的策略,然后评估每个策略的成本和收益,最后选择最佳策略”这样一个“思维过程”吗?
现在我们再来思考一下,动物能够思维吗?
蚂蚁和蜜蜂能通过分工合作筑成复杂的巢穴,警犬能用鼻子找到人类找不到的东西,马戏团里的动物能完成一系列精彩的表演,连鹦鹉都能完成许多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但我们会认为这些动物能够思维吗?人类总是有一种奇怪的自尊心,要将自己视为万物之灵长,好像其他动物全都是机器,只是复杂程度有差别。而人类则与众不同,是“理性”的动物。
但现代科学的研究让我们知道,人类也只是复杂的机器,所有的生物都共享同一个祖先,经过数十亿年进化至今。人类确实与众不同,但每个物种都与众不同。人类小孩能够思维吗?我们认为可以。但当我们发现,黑猩猩或者猴子能完成许多人类小孩还不能完成的任务(不仅仅是体育任务),我们会认为这些灵长类动物能够思维吗?
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一些“思维”的日常用法。人们通常认为,思维是需要花时间的,在解决复杂任务时会用到的,有一定程序性和系统性的,常常是内隐而不是外显的,最重要的是,思维过程被认为是可以用语言(狭义)表述的。但“思维”有时候又在一个相当广的含义上使用,任何涉及大脑的过程都被看作是思维,我们甚至还有“无意识思维”,“直觉思维”,“发散式思维”,“图像思维”等等概念。动物有时候被认为是可以思维,有时候被认为不可以思维。
正是因为“思维”一词太过模糊,学术界已经不太用这个词了。转而使用的是“认知”这个概念,认知科学还是一个成立还不久的跨领域的学科,其包括心理学、哲学、语言学、人工智能、人类学等领域。近期还有一项比较火的“具身认知运动”,自称能掀起一场认知科学第二次革命。
在对“思维”和“语言”这两个概念作出初步的界定之后,我们可以发现,“思维”这个概念比较模糊,学术界不太用,而“语言”这个概念相对清晰很多,但也有模糊的地方。不过让我们先止于此,接下来就探究一下,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一种观点认为思维是依赖于语言的,一种观点则认为思维不依赖于语言,让我们分开阐述一下。
认为思维依赖语言的人,就会认为动物没有思维,而那些不懂语言的人可能也没有思维。但研究发现可不是这样,一些没有学会语言的先天聋哑人,在学会手语之后告诉其他人,他在学会语言之前一样有记忆、思考。但这些人会认为,这种人其实有一套“思维语言”,他们虽然不会任何一套外显的自然语言,但他们可以用“思维语言”来思考。这样说来,思维还是依赖语言的,只是从依赖自然语言变成了依赖“思维语言”。他们也可能认为人类有一个先天的语言器官(左脑颞叶?),使得人类能够以“思维语言”进行思考,哪怕一些人因为偶然因素没有学会自然语言。
还有一种观点,则是认为思考不依赖语言。语言只是人类众多功能之一,其主要作用是沟通和交流而不是作为思维工具。狭义的语言并不包括数学,但广义的思维甚至包含“图型匹配”和“联想”。我们常常以非语言的方式进行思维。所以,我们可以下一个结论,认为思维独立于语言。动物和人类幼儿都会思维,但是不会语言。
我支持第二种观点,认为思维不依赖于语言,独立于语言。语言能帮助人类思维,但不是思维的必要条件。“思维语言”这个概念是没有必要的,有些人会认为人类的思维就是以一种“默读”的形式进行,但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思维的含义很广,“默读”仅仅是阅读的子项,而阅读也才是思维的很小一部分。
常常有人会问,一个会英语也会普通话的湖南人在思维时用的是什么语言呢?湖南话?英语?普通话?
这个问题其实不是好问题,它暗示了思维依赖于语言,但这个暗示是错误的。如果我们细化一下这个问题,那它就好回答得多。这样的人在为英语演讲比赛进行准备时,在台下默读时用的是什么语言呢?英语。这个人在和父母的电话交谈时用的是什么语言?湖南话。和朋友的学术交流时用的是什么语言?普通话。但这种交谈算是“思维”吗?算也不算。
因为我不建议用“思维”这个模糊的概念,我们可以换成“认知”这个概念。人类交流是需要认知的,和父母的交流涉及语言的理解,记忆的提取,语言的组织和表达,同时还会有一些情绪反应在其中。我们在语言的表达之前并无有意识的策略评估过程,以选择用湖南话还是普通话和父母交流,语言的表达是一种习惯性的无意识过程。所以不太能算“思维”,但涉及认知。
心理学里有一个影响力很大的双信息处理系统的区分。系统1是快速、无意识、直觉、情感性的,系统2是慢速、有意识、反思、理性的。计算一道复杂的数学题是由系统2处理,比如74+53,简单的数学题是系统1处理,比如2-2。我写文章前的构思是由系统2处理,写文章时的键盘敲击是由系统1处理。很多时候两个系统都在运作,系统1更省力,更快,所以影响更大。但人类的科学研究则是建立在系统2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应该防备自己的惰性,时常把系统2请出来完成任务,而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任务就可以交由系统1快速完成了,因为系统1能利用先前的经验。
系统2有点像日常语言中的“思维”,它是理性、严谨、慢速的。但又有很多不同,这个“系统2思维”或许应该叫做“反思”而不是“思维”。系统2似乎确实是人类独有的。系统1有时候也被算进“思维”,有时候则叫它“直觉”。系统2也不仅仅利用语言(狭义),还利用数学计算、图表等工具。不过我猜想,系统2确实是人类会使用语言之后才具备的技能,其他动物都没有系统2。
最后总结一下:
1.思维不依赖于语言,语言更多是一种沟通工具而不是思维工具。但人工语言(数学、逻辑)可能是例外,其发明最初就是被当作思维工具而不是沟通工具来使用的。自然语言更适合用“发生”而不是“发明”作为谓述。“思维语言”这个概念是没有必要存在的,将“默读”等同于“思维语言”也是错误的。
2.人类和其他生物都有认知能力(这里不建议用“思维”这个词),但只有人类有语言,而这确实给人类的认知能力带来的巨大的优势(系统2为人类带来了反思能力)。这个优势加上文字的发明对知识的积累作用,使得人类有一种自以为是“万物之灵长”的错觉。这个错觉在科学的出现之后愈发明显,人类甚至不屑于被归于万物之一,而要接近自己想象中的“神”了。
3.简单点说,语言是处理沟通任务的交流工具,思维则是人类处理行为任务的心理过程,语言属于思维,而非反之。
网友评论
我也认为思维不依赖于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