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姐给我讲了个医药圈的故事。
28岁的小姑娘手握着3000多号医生和诊所人员的资源离开了老东家出去创业,霸气侧漏。
最近还给某商学院MBA学生上了一堂“我没有读过MBA却给MBA学生培训的workshop”。
同行和客户反映:小姑娘走后,前公司的市场营销活动差了很多!
谁说公司少了谁,都一样的呀!
我和L姐听罢都倍感惭愧,我俩从Kellogg毕业以后,双双换了跑道重新开始,尝试走别人25岁走过的路。
抱抱,互相安慰道: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乔帮主还说,dots will be connected,是吧?
自我安慰完了,我来愤青一把说说MBA不能学到的东西。
MBA只是途径,不是终点,终点在哪里,自己要回答
申请学校的时候,都需要回答Why MBA? 因为学校想知道你读完书之后,想去的终点是哪里?
这个问题如此紧迫和重要,8月入学10月开始找实习,你并不会有很多时间和空间去思考。也不会有一个比你自己更了解你自己的人,来为帮你设计这个未来,终点是你自己眼里的脑子里面的。
诚然,读书的1-2年中你会遇到诸多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人生如此丰富有趣,可以作为Role model用来借鉴,学校也会有老师或者是工作人员,以Mentor的身份给你一些指导。
可是,他们并不知道你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 你的内驱力来源是什么? 你想要改变的那个世界是什么样的?
读MBA本身并不会帮你回答这些问题。换句话说,那些清楚了自己要做什么事情的人,也未必需要读MBA。
MBA是个工具,通往你目标的工具。这个目标可以是转换行业, 可以是移民,也可以是生个美国娃,或者求偶。这些都无可厚非,认真脸。
MBA只是资质,不是素质,也不会教给你勇敢,魄力
这么说有点极端,当然顶尖商学院的录取还是非常挑剔的,被幸运女神眷顾的都是精英。
但是环顾我们毕业后的选择 vs 入学前从事的行业,很多时候我觉得大家的选择反而更少了。大部分都去了投行,PEVC,咨询或者是大公司。
这不奇怪,因为这些机构认MBA的牌子,我们读书不是图这个牌子图啥呢?
那么那些同样可以改变世界,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有更多不确定性的行业,就很难吸引到有具有较高商业素养的同学加入。
亲身经历告诉我,到了创业圈,没少被人诟病不接地气,这是对MBA的stereotype,成见之深,需要更多时间和成功案例改变现状。
这个学历并没有成为我们的护身符,反而有点紧箍咒的意味。
MBA只是圈子,不是人脉,打造价值交换竞争力才是核心
很多人说,读书是为了能够进入那个圈子,此话不假。
不过,圈子不等于人脉。
即使是能够待在500人的校友大群,如果没有旗鼓相当的实力,能做的也就是在节假日抢个红包,给牛x校友点个赞。
作为一个读了MBA的既得利益者,我肯定推荐去读!
但是,如果你未来打算要回国创业,我觉得,北美商学院的老师并不了解中国。
北美商学院用lecture教的是规律规则,用case教的是前人的成功和失败经验,这些在现在的中国用处越来越小,这也是外企过了黄金十年以后捉襟见肘的原因之一。
中国变化太快,野蛮生长,这里没有规则,也没有前人经验。共享经济,互联网+,在线教育,知识付费,这些行业从我2015年回国到现在看着他们风起云涌般出现,在MBA课堂上学不到。
最近,我付费进了个老中医群,群主天天发语音我们都是相亲相爱的家人,发患者截屏证明他是神医。靠忽悠白内障老人一年卖7.5亿的洗脑神药,都是实实在在在中国发生的真事,在MBA课堂上也学不到。
我想起2013年的时候,我和K总在新加坡街头偶遇金融大鳄Jim Rogers,彼时他在中国演讲出场费是70万每小时,我俩争取了一个和他单独的下午茶机会。还记得他给我们的第一条建议就是:回中国去,别去美国,拿着MBA的学费去中国创业!
现在想来,颇有见地,不过当时没听。
这大概就是年轻人听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示例吧~ 咳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