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
永远回不去的克什米尔

永远回不去的克什米尔

作者: 荒原苍狼 | 来源:发表于2020-04-28 00:29 被阅读0次

    读完了萨曼·拉什迪(习惯了这个称呼)的《午夜之子》,才发现自己几乎完全没有读明白这本书,或许魔幻主义的作品本来就不是清楚明确地表达某个确定的思想,一千零一个读者心中会有一千零一个《午夜之子》。

    萨尔曼·鲁西迪爵士,印度裔英国作家,1947年6月19日出生于印度孟买一个穆斯林家庭。

    鲁西迪的第二部小说作品《午夜之子》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被誉为继《百年孤独》之后,最令人惊叹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1981年推出后夺得当年的布克奖,还在1993年获得为纪念布克奖25周年设立的“特别布克奖”。2008年,这本书又获得为纪念布克奖设置40周年特设的“最佳布克奖”。

    尽管萨尔曼本人从小不信仰宗教,被其父视为伊斯兰教的“逆子”,但从《午夜之子》中,可以读出其中浓重的伊斯兰情结。

    在《午夜之子》中反复出现一千零一这个数字,比如反复提到总共有一千零一名午夜之子,在“我”痛苦时,感觉自己有一千零一岁,全书的最后一段更是连用三个一千零一:“直到第一千零一代,直到一千零一个午夜给予他们可怕的本事,一千零一个孩子死去。”这个特别的数字让人很容易联想到阿拉伯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一个长长的故事,这似乎是想不断提醒读者,本书也只是在讲一个故事,千万不要当成历史上实际发生的事,正应了那句歌词:“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还有一个几乎贯穿全书的物品:镶嵌着天青石宝石的银痰盂,(“天青石”这个翻译虽然是准确的,但在意思上有一点欠缺,我觉得翻译成“青金石”这个宝石名称会更好一点),青金石在伊斯兰世界里是一种重要的宝石,银象征着纯洁,这个看似污秽的器物实际代表着伊斯兰最纯粹的传统。主人公萨里姆在印度人的突袭中失忆后,他最珍视的就是这个痰盂,这是他与伊斯兰传统的最后联结。在政府清洗午夜之子的行动中,“那一天我除了失去自由之外,还失去了另一件东西:推土机吞没了我的银痰盂。我失去了将我和我那更加真实的、历史可以证明的过去联系的最后那件东西”,印巴分治的原因是伊斯兰教与印度教、锡克教之间无法调和的政治、种族和宗教,作者在字里行间似乎还暗示着政府在通过暴力手段来抹去国内的伊斯兰文化。

    书中还有一个被反复提及的意象是克什米尔湛蓝的天空,还用克什米尔的天空形容“我”(即萨里姆)的眼睛,蓝色在伊斯兰文化中代表纯洁,克什米尔湛蓝的天空也象征着纯粹的伊斯兰文化。“我”的家族是起源于克什米尔的穆斯林,“我”的外祖父是土生土长的克什米尔人,在接受了西方教育后,放弃了伊斯兰信仰,同时也失去了心灵的寄托。从此,“我”的整个家族都陷入了精神的流浪。在“我”临终前,深深地叹息:“我明白我是永远不能去克什米尔的了,就像莫卧儿皇帝贾汗吉尔一样,我会嘴里念叨着克什米尔的名字而死去,没法见到那个快乐的山谷,人们去那里享受生活或是寻求死亡,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那种心灵无所寄托的无助感也许也是作者本人的沉重心结。

    书中最后轻描淡写地提醒读者,不要以为“我为了给这种乱伦的感情(指对“妹妹”贾里米)找借口,生生捏造出婴儿调包的故事”,但是,谁又能断定不是呢?或许,“我”在腌制历史的同时,也在腌制自己的故事。毕竟,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我固执地相信,萨里姆就是克什米尔的血脉,他眼睛的湛蓝,就是克什米尔天空的湛蓝,绝不是大不列颠的蓝血。

    青金石的湛蓝,天空的湛蓝,是纯洁到无以复加的伊斯兰文明的化身,而克什米尔啊,却是永远回不去的克什米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永远回不去的克什米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ikp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