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互+教育·会宁在行动
试论会宁耕读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作者:马泽龙

试论会宁耕读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作者:马泽龙

作者: 晴月梦中人 | 来源:发表于2018-07-09 15:51 被阅读1次
    试论会宁耕读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作者:马泽龙

    摘 要:会宁耕读文化是黄土高原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为稳定的历史积淀下地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虽然会宁自然条件严酷,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但文风昌盛,耕读文化的持续发展,成就了会宁“绿色小杂粮之乡”的美誉和“西北教育名县”、“高考状元县”的桂冠。

    关键词:会宁;乡土文化;耕读文化;地理环境

    会宁耕读文化作为地域乡土文化、山地文化,它的生成、发展、变化也离不开会宁特定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和制约。文章尝试从会宁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会宁耕读文化的特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从自然环境来看,会宁自然条件严酷,全县以祖厉河为基干,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属于陇中黄土高原山地丘陵沟壑区,整体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山大谷深,荒凉而单调,这样的山河态势,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封闭、半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再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进一步减少了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使会宁的社会环境和结构相对比较稳定,这为会宁耕读文化的积淀、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会宁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稀少(年平均降水量433.7毫米),十年九旱,气象灾害频仍,土壤十分贫瘠,历史上素以“苦瘠甲天下”而闻名。由于干旱缺水,严重的制约了农业的选择和发展。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会宁人别无选择地只能发展以种植小麦、糜子、谷子、洋芋、豌豆、胡麻、玉米、荞麦、莜麦等小杂粮为主的旱田农耕文化,这种靠天吃饭的雨养农业耕作方式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方式,使得会宁人对“老天爷”十分敬畏,对水资源十分珍视。因此,严酷的地理环境是会宁耕读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会宁人在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环境和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下艰苦的生存,既没有办法改变故土的自然环境,又受时代和条件的局限,人们离不开农村和土地,只能安土重迁,为了生存不得不选择靠天吃饭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耕”;这种山地农耕环境直接决定了会宁传统农业社会的价值取向是“以末致富,用本守之”,因此“二十亩地一对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农本思想是会宁耕读文化形成的精神源泉。

    严酷的自然环境,严重阻碍了会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长期的贫困和生存压力,使人们的精神负担很重,贫困一直是笼罩在人们心头的不散阴霾,人们既要适应环境,又要受到环境的感应和锤炼,故而也多重视内省。大凡人处于极度贫穷困顿状态,都会激发人的原始本能,渴望改变自己的不利处境,谁也不愿轻易向命运屈服。面对贫穷,百姓苦闷,焦虑,失望,但骨子里流淌的不屈服的倔强性格和改变自己不公平命运的希望从未泯灭,在这种“穷则思变”心理的驱动下,为了给后代子孙创造改变命运的物质基础和跳板,人们便无奈地降低了现实生活的享受,依然选择在贫瘠的土地上勤耕细作,积累了丰富的山地农业耕作经验,也锤炼了会宁人勤劳、朴实的品性和敢于向自然环境及命运抗争的精神,这是会宁耕读文化形成的心理素质。

    在眼前的困难和未来的理想之间,会宁人选择的是理想,而不是接受残酷的现实,他们宁愿自己接受苦寂的生活和眼前的困难,也要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后代子孙身上,于是便萌发了通过另一种方式来改变命运的想法,这就迫使人们走上了一条唯一可以改变后代命运的道路──“读”; 即以勤耕为安身立命的生存之本,吃好谈不上,起码不能饿肚子,因此农耕是读书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但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又非常重视读书,“实为室家之计,为子孙之谋耳”,以苦读为改变命运的精神依托和最佳途径,自己受苦也就罢了,“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因此读书是耕田的出路所在和希望。最终祖祖辈辈在与大自然残酷的斗争中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最佳的生存方式和出路——“耕读”,从而形成并发展了会宁人独特地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耕读文化。

    从社会人文环境来看,明清以来,会宁“民生尤艰,学风赓续”,先后有20人中进士,115人中举人,396人中贡生,秀才更多。淳朴的民风和昌盛的文风铸就了会宁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崇文修德的秉性以及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为会宁耕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勤耕的有利劳动保障和读书的良好文化土壤,这是会宁耕读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人文环境;而家族之间竞争的“鲶鱼效应”,是会宁耕读文化发展的原动力。父辈们的言传身教、崇文重教的社会熏陶和感染,使得会宁人十分珍惜难得的读书机会,表现为“家长苦供,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会宁“三苦”教育精神,造就了为社会各界津津乐道的“会宁教育现象”。因此,良好的人文环境是会宁耕读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基础。

    在会宁,耕读传家和勤俭持家一直是世世代代老百姓谕人理家的规范,家家户户在大门匾额上普遍写着“耕读第”三个大字,正堂上高悬着“春云夏雨秋夜月,唐诗晋字汉文章”的中堂字幅,老百姓口耳相传着“一等人,忠诚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的古训,都集中体现了会宁人对农耕的重视和读书唯上的信仰,向世人昭示了会宁人的执着追求。严酷的自然环境与崇文重教的社会氛围地有机碰撞产生的文化心理因素,决定了耕读文化在会宁生活中的重要性。因此,“耕读传家”和“崇文重教”是会宁耕读文化最显著的文化特质,深刻地镌入了会宁精神之中。图生存而中百谷,谋赓续而育子女,求发展而重读书,其实质是对美好生活和现代文明的向往和追求,形成了会宁薄弱的农耕经济基础支撑庞大教育系统的文化现象。

    会宁耕读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不断协调、传承与发展的关系,集中整合了传统文化“天地人和”的思想,深刻影响着会宁人的生活习惯和理想追求。

    由此可见,会宁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和风俗习惯与厚重的耕读文化的交融发展下,经过时代锤炼、世代淘洗和传承,耕读文化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积淀了厚重的文化蕴涵,凝聚了会宁人的性格,而会宁“三苦教育”已经超越并升华为一种会宁精神。最终成就了会宁“绿色小杂粮之乡”的美誉和“西北高考状元县”、“西北教育名县”的桂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试论会宁耕读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作者:马泽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ikt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