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身边有朋友的朋友是同性恋,所以想找本书好好了解同性恋这个群体,以及当怎样看待这个群体,百度搜索筛选比较有价值的是袁幼轩这本书,可惜只能在一个台湾的网站看,想了几天还是买了电子档,结果价值却远远超出这个书本的价格,这本书不仅适合同性恋及其家属看,更适合我们每个人去了解性、婚姻以及怎么看待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同性恋孩子,怎么帮助他们。很感恩,这本书点醒我对很多信仰上模拟两可的观点。
![](https://img.haomeiwen.com/i6359730/ed10449772251aba.png)
搜索袁幼轩教授,《从同性恋、吸毒犯到教授的见证——被上帝拯救的袁幼轩》这篇文章就会出现,但我想重点介绍书本内容,便隐去袁教授的见证。
一、什么是圣洁性恋
首先来看看书名《圣洁性恋》,书中指出性行为是以圣洁为基准来断定的,这标准不是建立在异性恋、同性恋的架构上,圣洁性恋的标准强调在婚姻里的忠诚和单身时的贞洁,是欲望的唯一终点。这个标准来自哪里呢?来自《圣经》,第一章创世纪亚当犯罪,将原罪带给世人,所以世人都会犯罪。如果你问一个五岁小孩,”什么是罪?“他会说”杀人放火!“没错,这是罪,世俗定义的罪都是罪的外在形式,上帝的标准是如果你有犯罪的心思意念,也是罪,包括猜忌、邪恶、诡诈、谎言、诅咒、诽谤、狂妄、自大、骄傲等等,需要接着基督的爱来悔改,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不应该鄙视那些杀人犯,因为我们也许也有杀人的念头,只是上帝保守,我们并没有行动。
文章指出:同性恋是人类犯罪堕落后原罪带来的一种罪的形式。
在性行为这个方向上也一样,上帝的要求很严格,他要求:单身时守贞洁,不仅要求我们单身时不要有性关系,更要求我们不要去有淫念;结婚之后也是一样。很多人说”这样要求会不会要求太严格,违背人性?“我想说,以前我也觉得很严格,但是结婚以后,我知道上帝的标准是好的。根据牛津英语词典,性恋,包含外在性行为,内在性欲望和内在性潜能。因为外在行动比内在欲望更具体更容易评估,所以很多人仅仅以外在显性行为评价一个人是否是同性恋,但实际上有同性恋倾向的人要更多。
二、同性恋是不是天生的?
其实确切原因至今没有定论,心理学对同性恋的诊断结果,是缺席的父亲,掌控的母亲,或者曾经遭遇的创伤,不完美有缺陷的童年,这些会变成同性恋的罪魁,这些可能是原因之一,但是并不是我们一直挣扎在其中的原因,最根本的在罪。但在神的国度里是不管是不是天生的,都需要重生。重新认识神,过得胜的生活。
据袁分享,在美国,他同性恋状态的生活的圈子里,基本都是同性恋,从商店售货员、快递员、列车收费员,酒吧,俱乐部里都是,在那样的状况下,同性恋就是常态。但是他也提到其实同性恋知道社会上群体对他们清晰的反对看法,同时他们也有偶尔会有羞愧心理,我们需要去了解他们,而并不是一听这个词就远离,足够了解才知道怎么相处。
三、用什么态度看同性恋
有的人认为”我自己是普通人,所以我们就比同性恋高人一等。“用这种自高自傲的态度看待同性恋,可以吗?
我猜你们会异口同声地说不可以!但是几乎所有人都会这么做。因为我的朋友之前和同性恋的堂哥一起合租,有弟兄姐妹就建议我的朋友搬出来,离堂哥远一点。
再分享书中十七章的一个故事。
我永远忘不了那股尿骚味!在1996年的夏天,我还没有成为基督徒。破旧的库克孙立医院,与其说是一所疗养中心,还不如说是一件鬼屋。要不是我的好友乔丹病倒了,我绝不会置身在那个令人恶心的地方。
乔丹是同性恋社群一位鼎鼎大名的艺人,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是艾滋病带原者。当他在芝加哥几个同性恋俱乐部演出时,开始病发得很严重,并且感染了肺炎。对于免疫系统受损的人来说,这是极大的生命威胁。
我向医学院请了几天假,从路易斯维尔开了长途车去看他。到了医院。到了医院,我得知他因艾滋病住进了加护病房,隔离了检疫,所以我必须穿上隔离衣,带上口罩和手套。当看到乔丹躺在床上,最让我震惊的,不是他面容憔悴和疲惫(他原是年轻力壯的),而是他孤零零一个人,落寞至极。纵然有成千上万的粉丝和朋友,如今却没有一个人来探望他。我不禁感慨,是否自己有一天也会沦落至此。
那天晚上,我陪着乔丹在漆黑阴沉的病房里度过一夜,到了早上,不知何故,我竟迫切地想给家里打电话。虽然知道一聊到同性恋话题u,我的基督徒父母会是什么立场,但我就是想听一听熟悉的声音。电话接通时,妈妈非常兴奋,她提议要开车下来看看我和朋友,这让我极其惊讶,因为从不曾想到她会愿意见我的任何同性恋的朋友。
没多久,我父母穿上隔离衣,出现在病房走廊的尽头。我很担心在乔丹如此脆弱的情况下,他们会说出什么得罪乔丹的话;但当我看到妈妈口罩上方露出的一双眼睛时,我的顾虑消失了。妈妈的眼神充满了恩典和怜悯,母亲给了我一个热情的拥抱,然后也过去拥抱乔丹。在病房中,我们坐了半个多小时,有说有笑。我的父母没有提到任何敏感的话题,我们只是像老朋友一样地聊聊天。
父母所流露出的怜悯让我很吃惊,我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没见着他们了;在他们成为基督徒之前,我以为他们会对乔丹批评论断,但没想到在潮湿阴暗的病房中,陪我坐在这位知名艺人身旁,适时给予怜悯帮助的,竟是乔丹不认识的两位陌生人—— 我的基督徒父母亲。
那一天,父母无条件接纳了我和乔丹。原本我们常常听到的是,基督徒父母无情地拒绝同性恋儿女,而真的会爱与支持他们同性恋儿女的,是不信主的父母。然而,我的经历正好相反。在父母接受基督之前,他们拒绝了我;而当他们归主后,才无条件地爱她们的同性恋儿子,并且对陌生人表达同情。
其实同性恋需要的是别人的接纳,我们可以不喜欢他的行为,但是依然爱这个人,爱不是说一说,是行动做出来,很多人的误区是反对的声音多过于爱的行动。接纳一个人并不代表支持他的行为,就像故事中的父母其实是反对同性恋的,但是依然在朋友生病的时候去看望他。就是这样的接纳,才会让人知道,属神的人与世人的区别,才会有荣耀在身上。
四、对于有同性恋倾向的人,培养他的异性吸引是不是辅导的一种方法?
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一个有同性吸引的人跟一个异性同居,你就以为成功的话,就大错特错了,性吸引和悔改是一个过程,可能还是会反复的,除非真正悔改认识神,靠着神的话语抵挡试探,与罪斗争,慢慢走出来。
袁幼轩教授分享说:”当他走出同性恋后,常常有身边的朋友问,你现在还有同性恋倾向吗?“ 虽然很能理解朋友的关心,但是也透露出很多人多同性恋的误解,走出是一个过程,并不是一瞬间就完成了。
这和基督信仰一样,走出来是一场战争,一场全力对抗自己罪性的战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