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网上流传这样一篇文章,大意是呼吁大家不要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文章和观点火的程度大大超出想象,小编特意找来拜读,结果满腔愤怒。
文章先举个例子:
我有定期清理朋友圈的习惯,可上个月太懒了,不想清理,就随手设置了朋友圈三天可见。
就在昨天,姐姐打了个电话给我,电话刚接起来就听到她很凶地说道:“赶紧把你朋友圈三天可见的那个设置关了!”
我一脸蒙,就问她:“我设置三天可见,招你惹你了?”
本以为她是闲着没事干,来找我唠嗑顺便找找茬的。
却只听到她很严肃地说:“没招我也没惹我,是外婆想看你的朋友圈,她好久没见你了,就只能在朋友圈看看你的照片,可你设置了三天可见,她连你的照片都看不到了,外婆还委屈地跑来问我,是不是你把她给删了。”
听姐姐说完,我愣住了,心里的愧疚感油然而生,或许我从来就没有想过,随手设置的三天可见,会对在乎我的人造成一些影响。
最后作者得出这样的结论:
“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短短几个字,在在乎你的人眼里,却仿佛像一把大剪刀,剪断了你们之间的一切......
屏蔽,只针对一个人,朋友圈三天可见,却是针对了所有人,同时也包括了你在乎的人和在乎你的人......
朋友圈是用来展示自己、欣赏别人的地方,展示自己如果没有人欣赏,那又有何意义呢?
听起来好像朋友圈设置了“三天可见”是个多么蠢的错事!
接着小编在网上随意搜了几篇评论,发现很多人与上文的作者观点一致,更有甚者感情表达的很强烈:
(以下所有引用均引自知乎和其他公众号文章)
我把朋友圈只展示三天的全部拉黑了!
要不不要让我看,要不就让我看全部!
而且,越来越多的人表达不满:
我点进她的朋友圈想记下具体电影名称,结果空空如也,只剩一条线,上面有几个大字:朋友仅展示近三天朋友圈。
当时心里一阵失落,那条白线,仿佛划清了大学几年的好闺蜜情感!
我倒是挺有感触的,上次想看看一个朋友的朋友圈,结果……嗯,当时的内心活动就是,“果然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挺失落的
朋友圈三天可见就好像你同意我去你家做客,但正当我兴高采烈地进门时,你却站在门口冷冰冰地嘱咐我“除了客厅别的地方都不能进”。
别用“朋友圈三天可见”伤害在乎你的人。
你要明白,不是“朋友圈”出现了问题,而是你出现了问题。
当其他人都是三天可见时,只有自己明晃晃的所有人可见且全部内容可见,没有任何隐私的人,特别像地主家的傻儿子,穿着皇帝的新衣在裸奔。
有的人的朋友圈是精心打造的一个形象(比如我)。转发什么,上传什么,都是我精心设计过的。因为我的微信加了不少工作上的前辈,长辈等人。分组发朋友圈实在太猥琐,所以朋友圈里的我并不是真实的我,而是一个“我希望你们认为是我”的形象。所以对于我而言,我不会设置3天朋友圈这样的功能。我真的巴不得你把我的每条朋友圈都看完呢。
看了以上这些,小编只想“呵呵”。
真正在乎你的人、你的好友,不会只靠朋友圈维系你们的感情。
家人、朋友看不到你照片了不会问么?TA手机只能刷微信不能打电话么?让你给TA发个照片很困难么?
什么叫家门都让进了却只能进客厅?请问你第一次去别人家就直奔卧室的么?你想看到什么?
如果你们关系没那么好,对不起,客厅都不该让你进。
别人设了“三天可见”你没设,觉得自己很傻,那,关别人什么事?(拜托仔细想想)这就是埋怨别人的理由喽?
这种刷新三观的话语还多着呢,以为所有人都和他们想法一样,至少应该一样,小编现在就引别的网友的话“啪啪”回击:
人们越来越不看朋友圈了,或者说,在未来的一两年里,朋友圈有可能会面临人人网一样的处境,被年轻人逐渐抛弃。
有人这样说:
拿微信谈工作,仅仅是因为微信用的人多,所以顺带的事,而不是因为微信的功能设计适合用来办公。正因为又越来越多的人公私不分,让公事侵入以亲友间私密聊天而起家的微信上,自然会导致用户选择减少公开自己的隐私甚至关闭朋友圈来进行对抗。
从专业角度:
微信团队应该是通过后台分析用户在朋友圈的各种行为,再结合现在的朋友圈状况,而判断用户有这样的需求。用户有这些可能的行为:
1.频繁把过去的动态设为仅私人可见(没想到过去的我是这样的人,赶紧隐藏掉,羞羞的~)。
2.频繁删除过去的动态(没想到过去的我这么幼稚,矫情,赶紧删了,被人发现了就不好了)。
3.大范围的不让对方看自己的朋友圈。
4.发每条朋友圈都要设置分组可见(这个很麻烦)。
……
当时全民隐身的风气对于 QQ 的产品危害几乎是致命的,每次登录好友列表里都是一片灰,这是直观展现在每个 QQ 用户面前的景象。作为一款聊天为基础功能的产品,当你发现没人可聊的时候,它的功能也就废了一半了。
而对于微信而言,一个三天可见的朋友圈对绝大多数正常用户的影响其实并没有大到让人不想用微信的地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是在时间流里刷朋友圈,而不是一个个好友点开看他的朋友圈,所以真正能感知到「三天可见」功能场景并不多。其实,微信产品团队掌握着产品背后完整的数据,哪个应用习惯是核心,哪个是边缘,他们了解的肯定更清楚。
但这次吐槽呼声巨大,也有其原因。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行为的确具有传染性,设计 “三天可见” 的对于没设置的人来说具有信息不对等的优势,这会催化没设置的那批人同样去设置,然后不断在好友之间循环这个过程。
这么看似乎是一个对用户和微信双方都不友好的功能,微信还坚持推,很可能是意识到了什么潜在的问题,才会不惜对原有用户习惯进行挑战来修正一些东西。
我们从心理学上看看:
心理学上有个有意思的说法:人们往往对别人的生活感兴趣,却又总是不想让别人窥见自己的隐私。这正好解释了“朋友圈仅显示三天”的现象:你之所以发现别人朋友圈仅三天可见,除了概率很小的工作等原因外,无非是想窥探他人的生活动态,说白了就是八卦;而对方朋友圈仅三天可见,恰又证明,一个人不想让别人窥见自己过往生活。
更有拿自己举例的:
设置三天可见是因为过去发了的朋友圈或者照片现在看来有点傻逼但是舍不得删掉。
设置的时候,内心又何尝没有充满了无奈呢?
亲身实践,设置三天可见后,朋友依然是朋友,普通人依然是普通人。
三天可见不是为了防诈骗吗,防止陌生人盗取信息,我一直这么以为的。
关键是做微商的也三天可见!这就有点凄凉了……
不要拉黑那些“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的人”,他也许是在表达一个诉求,他希望你能亲自和他接触,你可以从他的言谈举止,从他的一颦一笑里去了解他,而不是天天看他朋友圈,揣测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的纹身有损我的社交形象,所以不能在朋友圈发;
一些新闻让我愤怒,但大家不喜欢负面信息,所以我在微博发声,但不在朋友圈发;
我喜欢金属乐和音乐剧,最近在读的书有艺术史、明史和尼采,但这些内容偏小众,所以不能在朋友圈发。
一项项排除过后,我就只好发一些不痛不痒的信息,塑造一个没有特点的、单薄的、加了滤镜的我。
所以你看,社交形象这种东西不过是把自己的生活和思考加一层美颜滤镜给别人看,输出的信息已经是虚无的,得到的反馈则更加虚无。只可惜还有很多人并未醒悟,沉迷在这种虚无里。
虽然已经进行分组,但因为微信bug,新添加的微信朋友可以看到本人所有朋友圈。遇到有人翻到五年前的朋友圈并且点赞时,感觉脊背发凉。
国外推出阅后即焚,深受年轻人喜欢,这个功能在上线之初便风靡全美,其用户的迅速爆棚直接超越“脸书”之势。朋友圈“三天可见”同样切中了中国年轻人的需求,酷酷潮潮还有点小傲娇。
选择“三天可见”加上时间的锁后,仿佛获得一种心理的慰藉,即心理的安全感。人们在线下交往时,会有物理距离,同样,在线上社交时,也会有心理安全距离。
但亲密社交的需求,比其他社交更要根深蒂固。微信被侵占了,人们就会开辟出另一个私密场所。于是很多人区分了工作号和生活号,很多人用起了匿名社交软件,很多人转战INS和小密圈,开辟一个全新的空间,在那里,不用忍受繁杂的噪音,不用扮演勤奋的员工,不用上传让人羡慕的照片,每个人只需要做自己就可以。
真正在意的人是不需要靠朋友圈来维系的。我也是三天可见,已经两个月没有发票圈了,但是我干了什么我爸妈和朋友完全知道。三天可见是不想让有些人视奸自己。毕竟这个世上还有微博,ins,一闪,可以有自己的小圈子。朋友圈,充其量不过是大家立人设的工具。
最后这句,小编赞同:
一次有内容的聊天,抵得过朋友圈里的100次点赞。
(文中所引用的例子均来自知乎和其他公众号)
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给自己和陌生人之间留出必要的距离。
而真正的朋友,根本不会在乎你几天可见对谁可见,他们心底都有一个位置给你,随时需要随时联系。
那些追着想看你朋友圈的人,倒真不一定是在乎你的人。比如说小编就曾遇到一个翻完我两年朋友圈的人,拿我以前的照片和事情调侃,言语间尽带讽刺(说长的丑还多作怪)。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呢?(欢迎留言告诉我,我会选一个最牛的答案,下期分享给大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