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欺凌重在预防
告诉孩子什么是欺凌
校园欺凌包括身体欺凌、言语欺凌、关系欺凌和网络欺凌四种类型。其中,关系欺凌是指利用同伴关系和社会关系实施欺凌,导致被欺凌者被排挤出团体,或被切断社会联系。网络欺凌是指以骚扰、羞辱或伤害他人为目的使用电子媒体表达对同伴的敌对行为。身体欺凌、言语欺凌和关系欺凌属于传统形式的校园欺凌,而网络欺凌作为一种由互联网衍生出的新型校园欺凌,具有区别于传统欺凌的独特特征,如欺凌者匿名、传播快速、具有更多的潜在观众等,能给孩子带来更严重的危害,
帮助孩子形成面对欺凌的正确态度
其一,家长应告诉孩子避免成为受害者。当自己被欺凌时,要做到“不冲动,不沉默。
“不冲动”即不要激怒对方,尽量避免和施暴者发生肢体冲突,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
“不沉默”即及时寻求他人的帮助。有研究表明,受害者反复遭受校园欺凌,主要是受害者性格软弱和权利意识不强所致。在身体或心理遭受伤害时,他们没有第一时间告发施暴者。在遇到校园欺凌时,学校和家长应当鼓励孩子勇于举报,要让孩子明白,忍耐或隐忍只会让施暴者肆无忌惮,并不会感化施暴者使其停止暴行。
其二,家长应提醒孩子,发现他人被欺凌时,不做冷漠的旁观者。孩子可以对受害者进行安抚,并且发动身边的同伴一起对抗对被欺凌者造成伤害的言语或行为。当欺凌者不听劝阻时,孩子应向老师或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求助,鼓励受害者说出自己被欺凌的经历,便于解决引发欺凌事件的矛盾,避免欺凌行为继续造成伤害。孩子应根据自身能力及现场情况选择合适的干预策略,避免“逞英雄”或“以暴制暴”,严重情况下,应及时报警。
其三,家长应告诫孩子不做施暴者。让孩子知道成为施暴者不仅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更会为自己的人生留下难以磨灭的污点。家长可以做的是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尊重他人的意识、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尊重。从根源上掐断孩子“恶”的念头,是每位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为避免孩子成为施暴者,家长应注意自己的教养方式是否存在偏差。如: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使用暴力;对孩子否定、批评、漠视;对孩子溺爱;等等
3.引导孩子学会识别和远离危险的人际关系预防校园欺凌必须重视“前欺凌”现象或者说欺凌前兆,即在学生嬉闹行为中已经出现欺凌苗头又尚未发展成标准欺凌事件的状态如推搡拉扯、起外号、排挤孤立、肢体冲突网络人身攻击等行为表现。家长应强化孩子对欺凌发生、演变的认知:欺凌一般是从嬉闹开始发生的,由一般矛盾到反复出现“过分”或“越界”行为,再到有意“取乐”的冲突行为,呈现出递进的发展过程。同时,家长也应帮助孩子明晰“前欺凌”的临界点:孩子之间开玩笑、打闹,要顾及对方的感受及把握玩闹的"度"。
4.增强孩子的法治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要增强孩子的反欺凌意识和态度,还需为孩子科普有关校园欺凌的法律法规,并改变不合理的认知。针对校园欺凌,家长、教师总会有关注不到位的地方,因此,增强孩子的法治意识尤为重要。家长、教师应规范孩子自身的言行,培育孩子的法治观念,从生活中渗透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让孩子遇到危险时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