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祭奠我远在天国的老父亲
很喜欢晚唐诗人杜牧那首传颂千年的唐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去,牧童遥指杏花村。
父亲去世后,每逢清明,我的心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惆怅和落寂。今年的清明,也因为好朋友的母亲刚刚去世,所以特意选择华严寺,陪她也陪自己去祭祀、去踏青。
华严寺是崂山唯一的一座佛教寺庙。我不是佛教徒,却喜欢这片佛国山色,这里一年四季,苍松翠绿、竹林清幽。
山前广场上,有一座纪念西域取经归来的东晋高僧法显雕像,粗布袈裟裹身、面容清瘦沧桑,深邃的眼眸望向茫茫无际的大海,试问人世间又有谁知道他的所思、所想、所念?
法显是中国东晋时代的僧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到达了印度本土的中国人。中国历史上的佛教求法高僧中最杰出、最有成就的,公推法显、玄奘和义净,其中法显的年代最早。
纪念碑的后面是一组环形雕塑群,讲述了法显游历西域的故事,中间的碑文中刻有“佛国记”三个大字。《佛国记》是法显唯一的著作(成书于公元416年),不仅记述了法显个人的经历,还是中国人最早以亲身经历,记载一千五六百年以前的东南亚的历史、地理、宗教的一部杰作,此前及后很长时间,世界上都未曾有过类似法显的经历,或写有类似的著作。
西域取经第一人~东晋高憎法显 环形壁雕展示的是法显所著的《佛国记》 华严寺前的莲花雕塑穿过一段长长的竹林小径,一个大大的“缘“字赫然呈现。自古以来,中国人笃信佛教,常把一切因缘际会、聚散离合,以及人世间的千丝万缕复杂而微妙的关系,都归结在了一个“缘”字上。佛家故事里说,每个人都有他的前世、今世、来世,那是一种苦难生命必经的轮回,每个人都在其中演绎属于自己的“缘”。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之后的重逢。 华严寺,我的佛国记充满禅意的竹林小径
曲径通幽之处,一座千年古刹在青山绿树的簇拥下震撼出场。穿过U型石洞,正前方迎接我们的是憨态可掬的弥勒佛壁雕,摸摸弥勒佛的便便大腹,顿觉心头的阴霾跑了一大半。经左侧拾级而上便是华严寺的主体建筑,虽历经多次毁坏重建,仍不失雄伟庄严之气韵。整个寺院布局严谨,结构精巧,殿宇崇宏,双层歇山,四角飞檐,古朴清雅。
我的身后就是华严寺的U型石洞入口 憨态可掬的弥勒佛壁雕 整个寺院布局严谨,结构精巧,殿宇崇宏,双层歇山,四角飞檐,古朴清雅。正值春日,偶然瞥见侧院中小和尚们种的耐冬、玉兰、桃花、梅花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不由的感叹青春无论在哪里都不会淹没。而正院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这里烟火袅袅、肃穆有序,香客们或在大殿前跪拜或在室外香炉前祈祷,那份专注和虔诚令人动容。我也特意来到大殿前庄重的磕了三个头,希望释迦摩尼佛能够把我的思念和祝福带给远在天国的老父亲,不知不觉中我已泪流满面。
站着华严寺的后院最高处,可以俯瞰不远处的塔院,此乃寺中历代主持藏骨之处,也是螳螂拳始祖于七的墓地,这位抗清英雄两次义举失败后隐居崂山,最终长眠于此,也许他一直被无法释怀的家仇国恨所煎熬,也许他早已在佛国修行中忘记了一切?此刻,唯有塔顶两株300多年的苍松紧绕塔身(此景也称“松抱塔”),让世人能够记得他、缅怀他。
左:松抱塔。右:螳螂拳师祖于七墓碑每次来华严寺,后山上的那罗延窟是必去膜拜之地,我虽不是佛教徒,但却喜欢佛教中的那些历史故事。据传,这个洞原来没有孔,那罗延佛在成佛前带着徒弟在此洞修炼,当他修炼成佛后,凭着巨大的法力将洞顶冲开一个圆孔升天而去 ,才留下这个通天的圆洞。此窟由花岗岩构成,与梵文的那罗延发音相符,僧侣们称此窟为“世界第二大窟”。 据《憨山大师年谱疏》记载,明代高僧憨山在五台山修行时,从《华严经》上看到有关那罗延窟的记载,遂不远千里来到崂山,在那罗延窟坐禅修行两年多,原想在石窟旁建寺,后因地域限制,加之建筑材料运输、施工等多方面都有困难,才易地太清宫 处建海印寺,引起一场长达16年的僧道之争官司。
到达那罗延窟时,正直正午,除我们几个外,四周竟空无一人,我徒手攀登到洞口,只见石壁上方凸出一方薄石,形状极似佛龛。洞顶部有一浑圆而光滑的洞孔直通天空,那里便是那罗延佛升天的地方了,此刻,灿烂的阳光射入洞内,幻化成一道道奇异的佛光,照亮了洞中的一切,也照亮了我这颗凡人之心。
在那罗延窟前祈祷 世界第二佛洞~那罗延窟下山的路上,偶遇寺前涧底西侧有一巨石,石上有一圆洞,深不可测,试着用手拍之如鱼鼓之声,抬头仰望,正好看见清人所镌的“云穴”两个篆字。
离别华严寺,才发现脚下的石板路上每隔一段都有莲花相送。莲花,很美,“一花一世界”,开在心里,香在人间。愿这份美好,永远陪伴我、陪伴你,陪伴所有我爱和爱我的人!
在“云穴”听大海的声音 华严寺,我的佛国记 华藏世界姹紫嫣红、春意盎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