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39317/3b28f96dec6695e9.png)
不曾监考抱佛脚,不足以语读书
临考抱佛脚。这是大多数人的不可承受之痛。
本文将为你揭开原因,并提供应对策略。
担心考砸,才有动力考好
阿尔伯塔大学的研究人员凯利·凯托和杰拉尔德·豪博提出一项研究。在这项研究中,学生要做一次令人头疼的测试——公开演讲。共有271人参与这次实验,年龄从18岁到32岁不等。
研究人员分别在测试“前一天”、“前八天”、“前十五天”给不同的学生发邮件,提醒他们演讲的时间,并告知“什么时候”能出成绩。接下来,研究人员请学生对自己的成绩做个预测。
结果跟研究人员事先推测的一样:得知很快就能得到成绩的参与者得分最高,要比认为好几天后才能得到成绩的学生高出22分(百分制)之多。
而学生们事先做的预测则恰恰相反。预测自己表现最好的学生,实际表现最差。预测自己表现最差的学生,实际表现最好。
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是,最担心让自己失望的学生,也就是认为马上就能得到反馈的人,更有动力去好好表现,同时会适度降低个人预期,以免得到坏消息时难以承受。换句话说,好好表现的动力和悲观的预期并不矛盾。
其他学生则认为,就算成绩会让自己失望,反正也要过很久才会收到。因此,就算他们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也没有认真做准备。这些学生因为没有紧迫感,白白浪费了前面期可用以准备的时间。
这项研究表明:当能迅速得到反馈的时候,让自己失望的威胁也随之增加。为了规避达不到预期时的糟糕感觉,人们会产生潜在的动力,促使自己拿出更好的表现。
所以高考倒计时确实能够提高学生的紧张感,谁都不愿意那个让自己失望的结果发生。当然,临考抱佛脚,也是死马权当活马医而已。
滞后效应,多少人毁在你手里
大多数人不能一开始就努力的原因,是因为学业不像打开水龙头,一拧就出水。学习有一个滞后效应,是日积月累后才能俯瞰众生的。
什么叫“滞后效应”?
你有没有遇到过“淋浴的尴尬”?往左拧龙头,水越来越烫;往右拧龙头,水越来越冷。你只好往左、往右、往左、往右,折腾10分钟?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开龙头到水变热需要几秒。因果之间,有个时间差。这个时间差,就是“滞后效应”。
从感染病毒到出现症状,有一定的“潜伏期”,让我们难以从症状追溯病因;从播种到收获,有长时间的“耕耘”,长到让我们怀疑努力是不是一定有收获;从投资到回报,会有漫长的等待,让我们无法快速验证自己的判断。
学习也相当于给已经有一大缸凉水的浴缸加热水,短期你是感觉不到浴缸的水温升高的。
浴缸里的水是“存量”,它会缓冲掉新进来的热水的努力。新进来的热水是“流量”,它只是缓慢进入。这样浴缸里水温的升高是一个“漫长”到可以怀疑自己的努力有没有用的过程。漫长到许多人就放弃日常的努力了。而只有直到忽然高考来临,才知道自己完了。
人类这种不到最后不拼命的天性,是受不了“滞后效应”的煎熬,尽管它十分重要,比如储蓄。所以能忍受“滞后效应”的总能赢得更多。
做个学习上的“发明家”
因为“滞后效应”的难以忍受却又作用巨大,于是在理财上人们发明了“分期定投”这个策略,即把目标“粉末化”,每一次只需付出一点钱,这样每一次执行起来就容易多了,俗称“无痛感”投资。
人类有许多天生的缺点无法直接克服,所以能想出替代方案来无痛执行的人被称为“发明家”,就应当他大赚。那么,那些能一直隐忍坚持,从一开始就努力的人,把目标粉末化的人,就有办法忍受“滞后效应”,也应当他的们大赚,包括学业和人生。
那么在学习上的“发明家”是什么样的呢?如何“无痛”读书呢?
在学习上对抗“滞后效应”,就要减少滞后,增加确定性。
既然我等不到长期的那个“滞后效应”发生,我就分成许多个短时间就给自己有一个反馈。
学习要有反馈的刺激,就只有考试了。考试意味着你需要把前面“输入”(在脑中)的知识给重新“提取”出来。而“提取”这个动作的强度和频率十分重要,它与真正形成记忆是正相关的。
如果你背单词只是念单词,拿本单词书在那从头到尾反复念——这种效率很低,因为你没有“提取”动作!复习的时候你应该先考自己这个单词什么意思,实在想不起来了再去看答案。
考试就是一个时时提取知识的过程,所以考试就是最好的复习。高手的秘诀就是不断考自己,如果被考倒了,马上复习。
如果焦虑,干就对了
从本文开始的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一条实用建议:无论处于人生哪个阶段,当你面对考验时,都应该想象考验的结果马上就会到来,因而立刻采取相应的行动。“担心让自己失望”会让你保持警觉,时刻准备出击,就对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