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教练如何引导人认识自己?
教练通过给人照镜子,引导人向内认识自己。人习惯于通过“我做了什么,拥有什么,别人怎样看我”来建立对自我的认知,一旦这些外在的东西发生变化,人就找不到自己了。当年我从中国来到英国,由“自以为是个人物”到“什么都不是”,感觉迷失就是这个原因,所以认识自己需要向内看。
向内看,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人都要围着我转,而是从经历的每一件事当中,选择自己可以承担的责任。这是第一个层面的内看,第二个层面会以人、事、物为镜,觉察自己当下的感受和思想而做出选择。
这和“认识自己”有什么关系呢?
当人愿意承担责任时,其实是打开了发现自己的可能性之门。为什么呢?责任与控制成正比,承担的责任越多,可控范围就越大,可能性就越多。比如,当我和浩出现关系危机时,我可以不断抱怨、指责,给他扣很多顶帽子,但这并不能改变我们的现状。如果我等待他的改变,不知等到何时,我非常被动;万一他不肯改变,我们的关系不就死掉了吗?所以我选择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什么责任呢?不单单是改变自己的责任,同时用教练支持他改变的责任。我们找回了从前的幸福,我也发现了一个全新的我─可以去“舍己”,可以去包容,可以在行家认为不可能的情况下,竟然在家人身上用出了教练的效果。
第二个层面的内看,只有觉察自己当下的感受和思想,才能看见有些什么选择:是不是要走出自己不想要的情绪状态?是不是要打破限制性思想的捆绑?比如我觉察到自己对浩的某些行为不满,正在独自生闷气。这时我可以继续一个人生闷气;或者在浩身上把气发出来,两个人一起生气;或者我调节情绪不再生气。前两种选择不是我想要的,所以我对自己说,这么多年他都是这样的,以后还会这样,你还要在这件事上浪费多少时间生气?夫妻相随的时间本来就有限,难道要等到他不在的时候,才来后悔没有珍惜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吗?
如果这么想还不能解气,我就用情绪管理 ABC 找出情绪背后的看法。因为不是浩的行为,而是我对他的行为的“看法”令我不满。跟着采取质疑法就能发现这个“看法”的局限性,情绪一般也就化解了。
《镜在眼前的幸福》连载28有时这些方法都不管用,我会对自己说:好吧,想生气就生嘛,没什么大不了,我接纳你这一刻的生气。接纳当下的感受,反而不会觉得那么生气了。这就像拍皮球,越是用力拍,反弹越高。
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不带任何评判,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自己的“生气”,只是静静地观察,瞬间气便消了。
方法不尽相同,目的都一样,“不再生气”。不断这么做,我发现自己调节情绪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果没有看回自己,我可能还是过去那个爱生气,生气就要发泄出来的我。
人每时每刻都可能被限制性思想铐住,通过“质疑法”而突破限制性思想的捆绑,对自己又是一个新发现。有时候我刚冒出类似“这个人责任心不够”“这个人不讲信用”“这个人不信任别人”这样的想法,我会紧跟着问自己“真的吗”。然后就是一连串的问题:
如果是真的,你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这些证据足以证明你的结论吗?
如果能,为什么?
多问几个“为什么”,直到真相大白。哪怕只有 1%% 的不确定,也是不确定。记得有次在英国的医院做活检,做完后,医生来信说,很抱歉我们需要让你再来做第二次活检。因为第一次的抽样,我们只有99% 的肯定性。作为医生,哪怕只有 1% 的不确定,我们都不能下结论。
打那之后,我在质疑自己的想法时,更加力求严谨,而不是只求大概就下结论。
不过,“质疑法”适合用来质疑自己,对别人,容易引起抵触,毕竟大多数人不喜欢被人质疑。这时教练需要不同的提问方式。比如,我最近辅导的一个案例,对方“觉得自己能力不足,不接纳自己”。接纳自己,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很显然她的想法是有局限的。我如果直接点明,她未必接受,所以我需要引导她找到反证,不支持她的结论,她就能转变想法。于是我问她,“能力强,你才能接纳自己,是这样吗?”
“是的。”
“在你的心目中,能力强的表现是什么?”
“做事果断,结果令我满意。”
“你身边有没有让你觉得能力强的人?”
“有。”
“这个人做出来的结果是不是总是满意的?”
“不是。”
“你会不会觉得这个人能力不强?”
“不会。”
“为什么?”
“某件事结果不满意,只能说明在那件事上可能能力不足,不代表这个人的全部。”
“有没有可能人有足够的能力做任何事?”
“不可能。”
“你要能力强才能接纳自己,是不是给自己设定了一个不可实现的目标?”
“我懂了,不管能力足不足,我依然可以接纳自己。”
当然接纳自己,并不是说忽略影响了我们的不足之处,所以这个案例的后续,我又对于她“在哪方面感觉能力不足”以及“如何提升”进行了辅导。
那么以物为镜,怎样可以认识自己呢?
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养动物没兴趣,一想到它们拉屎拉尿那么脏,我根本不想碰。搬来法国后,浩要养这养那,每次我都不情愿,但是真正养的时候,我比他还用心。有天我们出门回家晚了,一只母鸡被狐狸吃掉了。我难过了一个星期,每天都在我家的地里、四周的树丛不停地找,盼望它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的面前。我不断在脑海里回忆它的样子,却很模糊,然后我对自己说:为什么平常没有仔细地关注它,等它不在了才这么想念,有什么用呢?我不如好好地珍惜还在眼前的母鸡,好好地珍惜生活中已经拥有的。
最近我们用孵化机孵出了一群鹌鹑,那么小小的,觉得它们实在可怜,一生下来就没有妈妈,所以我义不容辞地当起了“妈妈”,生怕它们冻着饿着。尽管好吃好喝好住,没想到它们居然打架,害得我不停查看,不时拉架。其实,它们再强,我手指头轻轻一弹,准能把它们弹翻在地。不过,我可不忍心这么惩罚那几个老是欺负弱小的家伙。为了保护弱小,我只好将“强的”和“弱的”分开养,没想到“强的”、“弱的”都叫唤不停,以示抗议。无奈我又把它们放在一起,实在搞不懂,一群愿打,一群愿挨啊。眼见两只“残疾的”夜间被咬死,我心疼又心寒。多亏我不是动物,我想如果这个世界奉行“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动物生存法则,我们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呢?最起码我不能成为这样的人。
看到我家的花,盛开的时日是短暂的,有的才一个星期,但它们尽心地献出了自己的最美,不管我有没有去看它们,有没有夸它们。所以我在想,我的一生比花儿长多了,有没有让最美的自己盛开呢?有必要在意有没有人的认同和赞美吗?
这只是生活中的几个片断。我发现自己不只是爱关心人,连花花草草、动物也在牵着我的心,这是之前没有发现的。我为自己有颗善良的心而感恩父母,因为这来自他们的遗传和身教,不是上什么课就能学来的。
《镜在眼前的幸福》连载28也有人问我,是不是需要很安静的环境,或者静心修炼才能内看,觉察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不一定,每个人不一样。向内看回自己,是一种心态,一种选择。人的想法难以捕捉,但感受是有身体反应的,抓住身体的反应,就能顺藤摸瓜,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了。我常常问:你看到了什么?你听见了什么?你当下的感受是什么?这是你期望的感受吗?如果不是,是什么在搅扰你?
经常问自己这些问题,不单单可以随时觉察当下的感受和想法,而且能快速地调整自己。比如我正在吃饭,却发现自己情绪有些低落。我会问自己:“是身体不舒服吗?还是心中有事搅扰?”
“有事搅扰。”
“吃饭时应该是什么心情?”
“满怀感恩和喜悦。”
“为什么?”
“因为还有很多人没有饭吃,还有吃饭时心情不好,影响健康。”
“现在怎么办?”
“祷告谢恩,享受吃饭。”
“教练引导人认识自己的什么呢?”牧师问。
“每个人不一样。”我说,“教练是以人的目标结果为导向,在确定和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帮助人认识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为什么?自己的所长所短是什么?阻碍自己的是什么?……认识自己是没有终点的。”
“这样认识自己,足够吗?”牧师问。
“不管人认识自己多少,”我说,“若没有搞清楚这几个问题,等于没有真正认识自己:我来自哪儿?我要去哪儿?我有尊贵的生命,我活着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替代的,那么这个尊贵的生命对我的要求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你要如何发挥,实现上帝造你的价值和意义呢?”牧师问。
“这个问题我想过,但具体做什么我真的不知道。”我说,“不论是工作、家庭,还是为人处世遵行‘荣神益人’的原则应该不会错。我就是工作太忙,不然我想多些侍奉教会。”
“侍奉上帝,不一定只是在教会里。”牧师说,“在工作中、在家里、在社会上,活出耶稣基督的圣洁、公义和良善,爱人如己,就是最好的侍奉。”(本文首发于www.wrencoaching.com,版权归任卫红所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