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有没有三毛的影响,撒哈拉于人都是有吸引力的。它的自然景色、风土人情、风味饮食都令人好奇或向往。
然而,对撒哈拉好奇和喜爱撒哈拉是两码事儿。即便是土生土长的撒哈拉人,也未必真正喜欢这样一个贫穷苦难的地方。
所以,有着从人类学到舞蹈再到沙漠志业的蔡适任,在摩洛哥开办民宿“天堂岛屿”,勠力推动撒哈拉深度导览、生态旅游与沙漠种树的行动令我由衷钦佩。
在她的《人在撒哈拉:一位人类学学者的另类旅游实践手册》中,记录了她和丈夫开办民宿的各种遭遇和思考。于撒哈拉而言,观光商机与生态危机近乎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

由于自然条件所限,撒哈拉居民的农业收入很少,于是他们搭上观光旅游这趟便车,但多数都是靠当骆驼夫、在饭店打零工等赚点零花钱。
而那些走精品路子的老板们一方面用高收费为游客提供高档服务,另一方面这些高档服务又在破坏着沙漠脆弱的生态。
比如他们的星级酒店配置了游泳池,在严重缺水的沙漠地区建造耗水的游泳池简直就是“犯罪”;推出的疯狂越野沙滩车项目对植被和土壤的生态摧残尤其巨大;制造了大量沙漠难以“消化”的塑料袋、易拉罐等垃圾。
蔡适任和她的“天堂岛屿”与上述常见的经营理念几乎背道而驰:她喜欢费力地种树和保护老树,她带游客去感受路远而少有人问津的岩洞壁画,她从不主动为游客安排购物……她的经营方式是小众的,吸引来的只有“对的客群”。
她接待过的游客几乎都给了相同的回应:“撒哈拉和我想象的不一样。”因为他们走访了不曾想象的奇山异岩、百年古井、神秘废墟和化石矿脉,见识到了沙漠各类生灵(包括人)的真实、丰富和顽强,而不只是骑着骆驼漫步沙丘、登上高处看日出日落。
蔡适任将“照顾生命”与“永续经营”放入具体行动与导览之中,除了让更深入、独特、多元且贴近土地的旅游服务得以存续,也因“在地”,更能照顾关怀当地生态与人。
作为一位人类学学者,她从事观光业从不求强大、连锁或高市场占有率,而是尽力履行对人与土地的“责任”。她对撒哈拉的爱是一种大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