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消失的农民

消失的农民

作者: 陆星渊 | 来源:发表于2024-01-31 09:04 被阅读0次

    年底了,网上各路大神开始预测春晚小品押题,这是一种调侃,因为近些年的春晚语言节目越来越不堪入目,同时我也注意到一个现象,最近几年似乎在春晚的小品里已经看不到农民形象了。

    在过往四十年的春晚舞台上,曾经涌现过形形色色的农民形象,最早深入人心的是1989年《懒汉相亲》里,宋丹丹饰演的大龄未婚女青年魏淑芬以及雷恪生饰演的懒汉潘富。

    这部作品不止是讽刺好吃懒做,懒汉潘富的形象,个人觉得可以看成历史遗留问题的一个缩影,早先计划经济时代,在农村,生产队大锅饭的生活让许多人养成了懒惰的习性,事事觉得有人兜底,自然也就不屑于个人的努力奋斗,即便在作品展示的当时,时代已然进步,但多数农民思想转变还没那么容易跟上,相较于懒汉潘富,魏淑芬这一农村妇女形象反而被赋予了更多“进步思想”,面对村长介绍的相亲,她直接登门,又敢于当面提出自己的要求,不矫揉造作,得知真相后也是走得十分果决,丝毫不拖泥带水。

    与懒汉相亲相似,1988年陈佩斯小香玉的《狗娃与黑妞》,1990年赵本山黄晓娟的《相亲》,1992年赵本山黄晓娟《我想有个家》同样聚焦农村婚恋问题, 都是主张废除包办婚姻,自由恋爱,大胆追求真爱的正面主题。

    到了1990年,《超生游击队》和《难兄难弟》两个农村题材的作品,旨在响应当时计划生育的国策,黄宏塑造的农民形象可谓十分写实。

    1992年,黄宏宋丹丹的《秧歌情》将目光对准农村老年人的娱乐生活上,以一曲喇叭秧歌舞来倡导农村老人积极寻求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文体生活乐趣,这是一种十分积极向上的主题,即便放在今天依旧具备相当重要的意义。

    郭达蔡明组合1993年的《黄土坡》、1994年的《越洋电话》,1995年的《父亲》,在农村老人的角色上搭配走出农村的年轻人形象,两代人同框,这个时候,农村人的世界已经不被局限在山区,年轻的“农二代”开始通过“考学”“唱歌”等等努力途径走出农村,开拓崭新的生活天地。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看,九十年代,乡村教育的普及具备十分重大的意义,在社会进步发展中功不可没。

    农民的生活变化不止体现在年青一代,老一辈农民也在积极适应这个时代,1994年高秀敏赵世林的《密码》,1995年黄宏杨蕾的《找焦点》都旨在表现农村老人对新鲜事物的探索和学习。

    此前这些农村题材的小品多是幽默中透着温情的风格,到赵本山范伟1995年的《牛大叔提干》,1996年的《三鞭子》,1997年的《红高粱模特队》,以及铁三角组合(赵本山、范伟、高秀敏)《拜年》则开始针砭时弊,作品笑料百出的同时有了明显的讽刺意味,或是人浮于事公款吃喝糜烂腐败,或是干部消极不作为,其中红高粱模特队主要是为了赞美劳动者,讽刺倒在其次。

    改革开放大潮下,农村在外界思潮的冲击下开始发生变化,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也在变化,1996年赵丽蓉巩汉林《打工奇遇》中,一个农村老太太进城打工,试图学习城里人开酒楼的经验,同年潘长江《过河》中,技术员高峰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带进农村帮助农民致富,1997年高秀敏魏积安的《柳暗花明》,虽然披着相亲的外壳,内里也是科技致富的主题,1998年黄宏宋丹丹《回家》,聚焦在城里打工的年轻农民夫妻。

    这个时期以前,作品中的农民无不具备强烈的主人翁精神,在城市人面前保持平等对话。九十年代之前,农民交公粮,可以说,国家是工农共同养活的,所以面对城里人,有平等对话的心态,不谄媚,不卑微。

    九十年代以前,我国的城镇化一直保持在低速缓慢增长的状态,从1950年到1965年,城市人口以大约3%-20%的速度增长。从1962年到1978年,估计有近1800万城市青年迁往农村。1978年底改革开放后,城市人口增长开始加速。1990年代,城市人口增长开始放缓。今天,中国的城市化率为64.7%,预计到2035年将达到75-80%,按照专家的说法,基本也就到头了,而这个增长跨度的完成,也就是在九十年代末至今的二十多年里。

    城镇化的进程反应在春晚作品里,直观的分水岭是1999年的《昨天今天明天》,农民角色开始有意识地扮丑来制造笑点,间接体现出农民心态的变化,在城市面前的自卑开始一点点显露,甚至有意以一种低姿态扮丑博取城里人的好感,借此获得自己预期的利益。民工进城,是抛弃了农民祖祖辈辈生活着的家乡,从自己的主场到了陌生的客场,自然觉得身份上矮人一头。

    此后几年,《卖拐》《卖车》《心病》这些作品,农村人的朴实形象进一步淡化,多了些小聪明和市侩,在城乡结合的背景中多数处于劣势地位。

    2000年的《钟点工》,一个被儿子接近城里的农村老人无法适应城里生活,在“幸福地遭罪”,这时候,传统的农村生活模式和飞速前进的城镇化之间,矛盾已经很明显了。

    2004年的《都市外乡人》已经是摆在明面上的开始讨好城里人,从中可以看出漂泊异乡的农民境地之尴尬。

    2006年的《说事儿》,2007年的《策划》,算是农民形象在春晚这个舞台上最后的坚持,这得益于赵宋二人强大的观众基础以及白云黑土这个人物IP的成熟。

    相较于早期作品中那些丰满的有血有肉的农民形象,2008年的《火炬手》,2009年的《不差钱》,2010年的《捐助》,这些作品中的农民形象已经完全定型格式化,且一改早作品在农民生活中插入时代话题的模式,反而颠倒过来,农民人物成了社会热点的陪衬,此后,农民消失。

    最近十年,随着城市化基本完成,肉眼可见的,春晚舞台上已经没有农民了,和春晚舞台上的境遇相似,现实生活中,农民的生存环境也在一点点被蚕食,或许若干年后,农民也会消失在现实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消失的农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ivn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