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消失的农民

消失的农民

作者: 陆星渊 | 来源:发表于2024-01-31 09:04 被阅读0次

年底了,网上各路大神开始预测春晚小品押题,这是一种调侃,因为近些年的春晚语言节目越来越不堪入目,同时我也注意到一个现象,最近几年似乎在春晚的小品里已经看不到农民形象了。

在过往四十年的春晚舞台上,曾经涌现过形形色色的农民形象,最早深入人心的是1989年《懒汉相亲》里,宋丹丹饰演的大龄未婚女青年魏淑芬以及雷恪生饰演的懒汉潘富。

这部作品不止是讽刺好吃懒做,懒汉潘富的形象,个人觉得可以看成历史遗留问题的一个缩影,早先计划经济时代,在农村,生产队大锅饭的生活让许多人养成了懒惰的习性,事事觉得有人兜底,自然也就不屑于个人的努力奋斗,即便在作品展示的当时,时代已然进步,但多数农民思想转变还没那么容易跟上,相较于懒汉潘富,魏淑芬这一农村妇女形象反而被赋予了更多“进步思想”,面对村长介绍的相亲,她直接登门,又敢于当面提出自己的要求,不矫揉造作,得知真相后也是走得十分果决,丝毫不拖泥带水。

与懒汉相亲相似,1988年陈佩斯小香玉的《狗娃与黑妞》,1990年赵本山黄晓娟的《相亲》,1992年赵本山黄晓娟《我想有个家》同样聚焦农村婚恋问题, 都是主张废除包办婚姻,自由恋爱,大胆追求真爱的正面主题。

到了1990年,《超生游击队》和《难兄难弟》两个农村题材的作品,旨在响应当时计划生育的国策,黄宏塑造的农民形象可谓十分写实。

1992年,黄宏宋丹丹的《秧歌情》将目光对准农村老年人的娱乐生活上,以一曲喇叭秧歌舞来倡导农村老人积极寻求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文体生活乐趣,这是一种十分积极向上的主题,即便放在今天依旧具备相当重要的意义。

郭达蔡明组合1993年的《黄土坡》、1994年的《越洋电话》,1995年的《父亲》,在农村老人的角色上搭配走出农村的年轻人形象,两代人同框,这个时候,农村人的世界已经不被局限在山区,年轻的“农二代”开始通过“考学”“唱歌”等等努力途径走出农村,开拓崭新的生活天地。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看,九十年代,乡村教育的普及具备十分重大的意义,在社会进步发展中功不可没。

农民的生活变化不止体现在年青一代,老一辈农民也在积极适应这个时代,1994年高秀敏赵世林的《密码》,1995年黄宏杨蕾的《找焦点》都旨在表现农村老人对新鲜事物的探索和学习。

此前这些农村题材的小品多是幽默中透着温情的风格,到赵本山范伟1995年的《牛大叔提干》,1996年的《三鞭子》,1997年的《红高粱模特队》,以及铁三角组合(赵本山、范伟、高秀敏)《拜年》则开始针砭时弊,作品笑料百出的同时有了明显的讽刺意味,或是人浮于事公款吃喝糜烂腐败,或是干部消极不作为,其中红高粱模特队主要是为了赞美劳动者,讽刺倒在其次。

改革开放大潮下,农村在外界思潮的冲击下开始发生变化,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也在变化,1996年赵丽蓉巩汉林《打工奇遇》中,一个农村老太太进城打工,试图学习城里人开酒楼的经验,同年潘长江《过河》中,技术员高峰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带进农村帮助农民致富,1997年高秀敏魏积安的《柳暗花明》,虽然披着相亲的外壳,内里也是科技致富的主题,1998年黄宏宋丹丹《回家》,聚焦在城里打工的年轻农民夫妻。

这个时期以前,作品中的农民无不具备强烈的主人翁精神,在城市人面前保持平等对话。九十年代之前,农民交公粮,可以说,国家是工农共同养活的,所以面对城里人,有平等对话的心态,不谄媚,不卑微。

九十年代以前,我国的城镇化一直保持在低速缓慢增长的状态,从1950年到1965年,城市人口以大约3%-20%的速度增长。从1962年到1978年,估计有近1800万城市青年迁往农村。1978年底改革开放后,城市人口增长开始加速。1990年代,城市人口增长开始放缓。今天,中国的城市化率为64.7%,预计到2035年将达到75-80%,按照专家的说法,基本也就到头了,而这个增长跨度的完成,也就是在九十年代末至今的二十多年里。

城镇化的进程反应在春晚作品里,直观的分水岭是1999年的《昨天今天明天》,农民角色开始有意识地扮丑来制造笑点,间接体现出农民心态的变化,在城市面前的自卑开始一点点显露,甚至有意以一种低姿态扮丑博取城里人的好感,借此获得自己预期的利益。民工进城,是抛弃了农民祖祖辈辈生活着的家乡,从自己的主场到了陌生的客场,自然觉得身份上矮人一头。

此后几年,《卖拐》《卖车》《心病》这些作品,农村人的朴实形象进一步淡化,多了些小聪明和市侩,在城乡结合的背景中多数处于劣势地位。

2000年的《钟点工》,一个被儿子接近城里的农村老人无法适应城里生活,在“幸福地遭罪”,这时候,传统的农村生活模式和飞速前进的城镇化之间,矛盾已经很明显了。

2004年的《都市外乡人》已经是摆在明面上的开始讨好城里人,从中可以看出漂泊异乡的农民境地之尴尬。

2006年的《说事儿》,2007年的《策划》,算是农民形象在春晚这个舞台上最后的坚持,这得益于赵宋二人强大的观众基础以及白云黑土这个人物IP的成熟。

相较于早期作品中那些丰满的有血有肉的农民形象,2008年的《火炬手》,2009年的《不差钱》,2010年的《捐助》,这些作品中的农民形象已经完全定型格式化,且一改早作品在农民生活中插入时代话题的模式,反而颠倒过来,农民人物成了社会热点的陪衬,此后,农民消失。

最近十年,随着城市化基本完成,肉眼可见的,春晚舞台上已经没有农民了,和春晚舞台上的境遇相似,现实生活中,农民的生存环境也在一点点被蚕食,或许若干年后,农民也会消失在现实中。

相关文章

  • 消失的“沿海农民”

    一时兴起,想写的文章,就莫辜负自己的心意。 《消失的“沿海农民”》 妈妈前两天就在电话里跟我说:今年蚕不好...

  • 即将消失的农民

    我的父亲 从来不曾离开故乡 一辈子都在他深爱的故土上 耕耘着他的理想 很简单 依靠自己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的每天轮回...

  • 《逐渐消失的农村和农民》

    中国向来是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历来是执政者需要考虑和解决的主要问题,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三农问题面临着一个新...

  • 正在消失的"农民语言"

    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步伐越迈越大。今天的农村观念上、习俗上、人的素质上已不再与往日相同。农村的"土鸡"飞进城里后很...

  • 不可缺少的农民

    一直以来,农民都对社会做出过重大贡献。任何否认农民在整个社会作用的行为或者认为农民将会随着社会发展消失的行为都是忘...

  • 顺应自然就是保护自然

    1926年,美国黄石公园里的狼,由于当地农民坚持不懈地猎杀,几乎消失了。 农民们送了口气,不用再担心狼会吃掉他们养...

  • 农村之我见

    中国的农村在中华大地的版图上正在缩小,大规模的城市发展,整片的农村消失了,整片的农田消失了,整批的农民进城从哪砖瓦...

  • 小周庄消失记:最后的农民,和好吃的庄稼

    1 在北上广这些个大城市,想吃到有西红柿味道的西红柿,需要多花钱买贵的,也不一定能买到好的。小周庄这样的农村,这些...

  • 乡村猎奇之对联篇(一)

    在中国,无论时代如何变幻,国家如何进步,城市如何发展,乡村都不会完全消失。美丽的村庄,淳朴的农民,历经千百年,沉...

  • 雨水落到地上需要多久

    月亮出来了 星星笑了 太阳消失了 空中的云哭了 河里的水满了 农民高兴了 地里不长草了 小鸟不见了 今年的粮食丰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消失的农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ivn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