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这一概念是儒家的,被孔子及其弟子传人首创,并在漫漫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被诠释,不断被践行,不断翻滚着新的浪花。曾几何时,“君子”是中国人最高的人格范式,但是现在呢?也许大家只有在想起“窈窕淑女”的时候,才能够自命不凡的给自己贴上“君子”的标签,但是,我就要大胆问一句世人了,“你配吗”?
君子的神仙气质
儒道释三家自然是不同的,但是原生态的思想其分歧并不是水火不容的。比如,一般而言,道家的清静无为和儒家的进取激愤是异质的,历史故事中老子还板着脸郑重的教导过孔子:“放下理想,自然而然”。不论故事是否写实,在孔子的“君子”人格层次中,“卷而怀之”已经呈现出了一种“兜底的”“根本的”的自然空间,这一份达观的维度还散落在“吾与点也”、“孔颜乐处”、“与隐士们搞暧昧”等多个场景中。
为什么肩负着家国使命的“君子”能够甘愿卷而怀之?为什么看着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能够“耳顺”?为什么累累如丧家之犬,还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如果子路这个大将+侠客是对君子理念不完善的模仿的话,那么他之所以老是被批评,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以上三项他几乎全部做不到。但用孔子自己的生命实践来看,君子这个形象又是饱满的,孔子大概是在知命之后,慨然长叹:那我就述而不作吧,发扬道统不是比短暂的事功更具有历史价值吗?事实上也是如此。
刚才讲的其实是君子的神仙气质(道家),达观,无求,听天由命。
所以,儒家君子是很有意思的,他们为自己设定了济世安邦的宏大目标,但同时也找到了安贫乐道的退居之所。进退有据,跟着孔子,其实可以活的很有方寸,心安理得。
君子的英雄气度
后世写《人物志》的刘劭曾说文解字式的解读过英雄二字。
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
孔门弟子众多,七十二贤人也并不能一一在论语中出现,偶尔露个脸也很难如乡党篇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描摹。所以孔子及其弟子谁英分多一点,谁雄分多一点,量上很难有定见,质上就会有偏颇。如果这种偏颇是允许的,那么无妨大胆的讲一句:君子无疑要先立其“英”再彰其“雄”,先文后武,先精巧,再拙朴。
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是颜渊,要数“英”分谁最多,当无出其右。我们记得颜渊的穷困,缺看不到他的潦倒,他是英姿勃发的天才人物,博闻强记,从善如流,其渊博和敏捷甚至令老师心生不满,“你都不跟我争执讨论,我懂你比较难啊!”孔子讲这句话的时候,的确传递了一种后生可畏的达观,也有一份找到最佳传人的快慰,但同时这种稍显不自信的腼腆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君子”作为一种人格索求永远是现在进行时,如果有谁以得道的君子自居,即使他已经是个老师傅,那他也会沦为笑柄。
没成想,英分颇高的第一传人颜渊却提前谢世,这事儿可能刺激了孔子,生死虽有命,大道不能废!“那我就多带点徒弟吧”,“自行束脩”都教诲,于是门人一下子扩充到了三千。这三千弟子拉出来,的确有点宗教团体的意味了,容易联想到西方极乐世界济济一堂的释迦摩尼,“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吁!热闹。
但孔们真正的热闹,全由一人起,那就是张飞和李逵的原型:子路。他很质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政者为民,干系重大,“子路你不仅鲁莽,还跟我狡辩”孔子是动了气的,生气的原因不是丢了师傅的脸面,而是关乎“君子”入世的火候和心态,这个问题不算小!孔子板着脸棒喝子路,实是在说给大伙儿听。“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因为子路挑战权威,我们在君子人格的修成中,看到了一个圆,进而也听到了一条河,“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以及结了冰的河,“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文人容易似病夫,但是有胆略的将军却很容易被世人赞许。雄者,想干一番大事,那么就注定了悲剧气质,全因此“大”事也太大,气吞山河,扭转乾坤。他们因为有力量,也往往自不量力,螳臂当车!可叹子路“好勇”,可忧子路“胆气逼人”!
子路无疑是儒家理想突出的践行者,他胸怀礼乐,用胆略播撒仁义,在匡扶正义实现理想的途中为英雄二字正了名。
舍身取义是他的墓志铭。当论语的编撰者将子路欣然陪伴老师“乘桴浮于海”加以记载时,我想这些同门后辈眼中是泛着泪花的,2000年前的“少年派”,没有那么幸运。子路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堪称英雄二字的凡人!
祭侄文稿所以,君子就是英雄,不仅要有才,而且要有实践的步伐,如子路、如子贡,“富而无骄,可乎?”、“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他们的豁达无物,弘毅健步是一种异于佛家的,更有感召力的慈悲。
所以,真君子是一群可亲近的人,如颜渊;可爱的人,如子路;可追随的人,如子贡;可敬的人如曾子。他们敏而好学,又心念众生,知书达理,又能舍身成仁。
“君子”实在是一个可敬可畏,气度非凡的英雄人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