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里是老家的一段路程的长度。
至于为什么叫“十五里”,而不是“七点五公里”,可能是因为“公里”是外来单位,而“里”是我们自古以来就沿用的长度单位。像古代就有“十里八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行百里者半九十”等等说法。
可能很多朋友对距离没有什么明确概念,这到底有多远呢?拿现在大家都熟悉且热衷的微信运动来表述一下:成年中等身高(170Cm)的男子,行走7.5公里的距离,大约是需要9200步。所以各位朋友可以看看您微信运动里面的排行榜,也可以看看您自己一天运动量大约有多少。其实按照一天的运动量来计算,这点步数根本也不算什么。
这段路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留下了很多难忘的记忆。
最初的记忆要追溯到2002-2003年,那时候上小学六年级,由原来家旁边很近(2分钟路程,200米左右距离)的村里小学转到一个叫茶山村的中心小学。第一次去离家较远的地方去上小学,那时候人小个子矮,步子也小,走这段路可能要花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如果每天早出晚归的去上学,就很不方便。所以,从那时起,就开始了住校学习生活,一周5天在学校,周五下午(夏季白天时间长,天黑的相对较晚)或者周六早上(冬天白天时间段,天黑的相对较早)回家,那时候一起上学的我们村的伙伴有四五个,周日的下午再一起走路回学校,顺便还要用一个带盖子小塑料桶装上我妈给炒好的咸菜(其实是萝卜丝晒干之后和肉一起炒的)。还记得那时候是自己买了米,买了一个钢质的饭盒,吃饭就是自己洗好了米,装好了水,扣上盒盖,放到厨房灶上去统一蒸,吃的菜是家里面油和肉炒的咸菜,到了吃饭时候,将咸菜拌到饭里面。这样的咸菜拌饭我吃了很多年,一直到后来的初中乃至高中都有吃,只是后面初中的时候,学校食堂已经有有偿提供饭和菜,就不用自己蒸米饭了。我妈给我炒的咸菜里面放了很多肉,五花肉,所以很多油,吃起来很香。
那时候人也还小,几乎可以说是少不更事,除了学校读书上课,学习考试,其他什么事也不用想,而且整个六年级这一年过的也是很快乐的,所以关于这段路,留下的都是快乐美好的回忆。
后来上初中,去到更远的地方了,那时候基本没有什么载客的交通工具,上学放学还是全部靠走,不过由于路径不一,只是走了这段路的一小半然后就走另一条路了,很少整段的走这条路。初中时也是由于山村路远,索性学校改为两周放一次假了:上课十天,我们称之为“一大周”然后放假四天,所以那时候我们的课程表独创性的的从星期六之后星期七一直到了星期十一,星期十一早上放假回家,也是放假第一天,第四天下午在返校,如此往复循环。
直到后来上了高中,同样的延续了这样的“大周”,由于高中去到了更远的地方,那时候再走路去就已经不太现实了,就算是走山路小路近路,也要花费7个小时左右了(当然这里面有几位比我更大的“前辈”,他们那时候上高中这样走过,由此山村孩子的求学路的苦逼和不易可见一斑了)。
所以,很多被人们称之为牛逼的人其实都经历了很多苦逼的过程,但并不是经历了苦逼过程的人一定会变得别人眼中的牛逼。
我那时候并没有这样走,也是由于有了更加好一些的条件——可以选择走到上小学的哪里去坐车——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我相信我也可以和“前辈”一样,只是可能选择回家的次数更少,比如两个大周之后才回一次,几乎就是一个月一次。
但是即便如此,情况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好,首先就是,要走这个“十五里”,当然是连续不间断的走这个9200步,对了,还记得前面说过的带咸菜吧,还有书本作业,综合起来可能有7-8公斤的书包吧。这也还好,难一点的是,因为在茶山村的车早上走的很早,每天只有那一趟,错过之后就没有了。有多早呢?不管夏天冬天,都是在天刚亮的时候就走了。所以,就有很多难忘的场景,最早的情况4点钟就要在家里走下去赶车,冬夏无论,晴雨不分,所幸记忆中下雨的次数还是比较少。很多时候,天黑路远,都是我妈或者我爸打着电筒送我去。
前面,我说9200步的运动量其实也不算什么,不过那是常规场景下的,说到这里结合场景再来看,是不是也没有那么容易了!
整个高中三年,这段路,走的次数不算少,也不知到底走了多少个十五里,走完了高中三年。回想那时候,学习各方面还是很自觉的,也算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虽然天赋不高,不算聪明,总算还有几分踏实和努力。一次次走的那些路,走过了艰辛和不易,也伴随着学习和成长,统统写进了“奋斗”这两个字里。
再后来,上了大学,去西安。当然乘车也还是要到茶山村去的,不过那时候一学 期才回家一次了,整个四年,放假后离家次数也在10次左右,很多次再出去都是邻居亲戚早上用摩托车送我去的,自己走的就很少了。
可是令我记忆深刻的是后面大学都毕业了,已经在上班了,有几次早上也是很早出门,我爸送我,与我同行。这时候他已经老了,头上已经很多白发,猛然发现已经不像之前走路那样矫健了,且他身高没有我高,走路本来没有我快,我在前面要故意放慢一点,以让他能跟上并且不至于太累。有几次都是,这么多年,路还是那样,没有什么变化,在天还没亮的早晨,周围还是多年前一样的黑,一样的静。只有两个一前一后一高一矮的身影,打着灯,一步步往前走。有时候都是静静的走路,有时候会交谈几句,走过这段路的一半的时候,爸爸会交待一番,都是关于工作的,关于个人问题的,我只是静静听着,轻轻应着,有时候适当发表自己的一点观点,他也并不反驳。事实上,我觉得我只是在敷衍,并没有很好的执行他的“旨意”,或者顺从他的意愿,我是“听话”又“不听话”的孩子。作为农村父母,普遍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读书之后去走公务员或者教师的道路,在他们看来,这两个职业稳定可靠,且光彩。每当亲戚朋友问起我的境况时,听到还是自己上班打工,都不免叹息:好好地大学生,怎么还在打工。搞得爸妈他们很没“面子”,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不是一个“孝顺”的儿子,没有顺从他们的意愿,没有让他们在亲戚朋友面前有一些可以“炫耀”的“引以为自豪的”“抬起头”的资本。
我确实是个太平凡的人,自己上班也是碌碌无为,几年换了几次工作,都不怎么如意,中间15年还遭遇了一点意外,以致不仅没有存下钱,还欠了一些债,16年整年加上17年半年都在自己还,到头来已近而立之年,事无所成。
最近一次走完这个“十五里”是几天前的早上,因为家里一点事情,请假回家,然后再回来,同样地,天没亮的早上,我爸执意要送我,还是以前一样熟悉的路程,一样熟悉的场景,只是他明显的比之前更老了,头发白的更多了,毕竟已经60过后的人了,本该安享晚年的年纪,却还不得已要为生活操劳!这一次,我只让送了一段路,正年轻的我,独自已经能一个小时走完,不过同行这一段我放慢了脚步,同样临近分别时他有提起了事业和个人问题,只是这一次,我显然以更加柔和的心态在听,也不像以前那样耳旁风,我誓将其记在心里,或许是因为锐气不再,棱角不再,或是因为撞到了墙想回头,或是因为前行中迷了路,或是又成熟了一些,不再一意孤行,会去考虑别人的感受了。
曾经也有几次,边走边暗自咬牙,心里恨恨:你一定要混的好一点,不枉你走的这些路!不枉陪你走这些路的人!但是安逸是个可怕的东西,就像《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面龙文章所说“死都不怕,就怕安逸”,年纪轻轻,已经“安逸”虚度了大把时光,无所作为,悔矣!恨矣!
很多事情并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我曾经以为这条路会一直存在,但是现在终于要“发展”这里的农村了,后面会新修一条去红池坝旅游区的快速通道,预计明年底会完成,到时候这条十五里路可能会完成它的使命,慢慢被人抛弃。
回想起这些年这条十五里的路,也算是伴随了我的成长,我的奋斗,我的成熟。这段短短旅程不管是快乐,是艰辛,是沉思,不管是独行,是陪伴,总之以后再走的机会会越来越少了!其实这段短短的路就像人生的路,有快乐,有艰辛,有奋斗,有时有人陪伴,但有时也得自己独行,因为陪伴的人,也总有分别的时候!
2018年3月26夜于渝中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