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颜回问仁,孔子回答一句“废话”,反过来就是《金刚经》的智慧

颜回问仁,孔子回答一句“废话”,反过来就是《金刚经》的智慧

作者: 刘是我的姓 | 来源:发表于2022-11-05 10:59 被阅读0次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因为大闹天宫被压在五行山下500年。

    500年后,前去西天取经的唐僧路过,他揭下镇山的咒语,将孙悟空救了出来。

    师徒二人继续前行,却遇见6个拦路的强盗,他们面露凶狠之色,开口就是:

    “我等是剪径的大王,行好心的山主。大名久播,你量不知,早早的留下东西,放你过去。若道半个不字,教你碎尸粉骨!”

    听到这话,唐僧自然忧惧,但孙悟空却上前分说,不一会儿就把这6个强盗打死了。

    在原著故事中,因为悟空“凶性不改,伤人性命”,唐僧非常生气,他严厉斥责悟空:出家人“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这6个大活人,你怎么就给打死了?

    悟空一看唐僧不理解自己,也很生气,一转头,就去东海龙宫找老龙王喝酒去了。

    其实在这一段中,看到孙悟空打死6个强盗,唐僧最应该“不怒反喜”,因为这6人的名字分别是——

    “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

    眼、耳、鼻、舌、身、意,在佛经中被称作“六根”。

    这六根在世俗中对应的,便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六根”接触到“六尘”,和合而生“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佛家认为,六根是轮回的根本,若要超越生死轮回,就要斩断“六根”,也叫“杀六贼”。

    所以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打死6个强盗,恰恰是斩断六根,预示着他进入修行之路。

    孙悟空打死6个强盗用的是金箍棒,而在修行之中的“杀贼”,却要靠:戒、定、慧。

    用戒律收束身心,心不动摇,由此生定,定能生慧,用此“杀贼”——

    杀眼根之贼时不看,杀耳根之贼时不听,杀鼻根之贼时不嗅,杀舌根之贼时不尝,杀身根之贼时不触,杀意根之贼时不想。

    这是很多人的修行方法,其实说穿了没有什么神秘,持戒、持咒,最根本的,就是收束身心,让心平定下来。

    这一点,跟孔子在《论语》中关于“仁”的说法很像。

    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来问仁,孔子就回答了4个字:克己复礼。

    约束身心(修身)返归于礼(践行礼)就是仁。

    颜回又问:具体该咋操作呢?

    孔子回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的这句话,经常被当成“废话”,这16个字,也会被误读,后世的儒生,没有理解孔子的意思,僵化地让人笑话:

    见到一个美女,不合于礼,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

    这就傻了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孔子从没教你压抑天性,发乎情止乎礼,要让自己的行为,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不要超过,也不要不及。

    所谓君子,一定是修养到一定的层次,然后从容豁达,举止由心,不给自己设限,不被世俗拘束。

    就像一个持戒的人,修持到最后,一定是“持戒者,无戒可持”,因为他和戒已经融为一体了,一言一行,合乎戒律。

    这时候,所谓的持戒,对他是一种保护,而不是约束。

    现在来看,孔子对颜回问仁回答的那句“废话”,反过来,其实就隐含了《金刚经》的智慧。

    孔子说的16个字,其实就是“持戒”,而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克己复礼(明心见性)。

    很多人的修行,也是按照“杀六贼”的方法,但《金刚经》说的不是这样。

    《金刚经》教人的,是直接从般若智慧入手,它不管“六根”,不去“杀贼”,只管去证得智慧。

    这就是六祖慧能能够听闻《金刚经》直接开悟的原因。

    《金刚经》里说的,就是“不执着”,不要执着于心,不要执着于身,“无所住而生其心”。

    或许这也是禅宗与小乘的区别:小乘是以身体为方便,断除六根烦恼,禅宗是见到空性,开悟之后,以无住为方便。

    但是,开悟不是目的,还要“悟后起修”,因为证得智慧的意义之一,就是要指导行为。

    没有行为是不行的。很多人可能明白了很多道理,但一旦与人交往,又变得较真,什么都放不下,这就是“假修行”。

    所以,明白智慧,并且有明白的行为,这才是真正的“见即解脱”。

    每一天,努力做好手头的事,不执着于结果,这就是很有意义的生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颜回问仁,孔子回答一句“废话”,反过来就是《金刚经》的智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jkp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