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出国留学来看看
高考工厂频出,中产家庭纷纷出国,学校离成为“富士康”还远吗?

高考工厂频出,中产家庭纷纷出国,学校离成为“富士康”还远吗?

作者: 油菜花Bella | 来源:发表于2019-05-09 20:46 被阅读0次

    “如果中国每一个有经济能力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到国外去接受教育,甚至作为教育界人士的我们自己都加入到这一行列,那我们的教育就是有问题的教育,至少是不被信任的教育。”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 秦春华

    人到底为什么要接受教育?我们好像有记忆以来就被长辈告知, “你要好好学习”。

    现在这一代的小孩如果有足够的资源和条件,仅仅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受的信息来看就远超上一代人。这是时代推进的必然结果。所以如今,可能没办法简简单单地定义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目的了。

    巴菲特在回答11岁中国男孩的问题时说,如果自己现在去考美国SAT,没办法拿到自己20岁时的成绩。

    高考工厂频出,中产家庭纷纷出国,学校离成为“富士康”还远吗?

    但是他还说,在成长道路上,在生活中都吸取了很多教训,这些是不能靠读书学到的。 也许你认为巴菲特已经从SAT中脱离出来了,然而我们的社会从来脱离不了考试,无论到何时,考试都会成为衡量个人水平的标准,只不过是比重的问题。

    应试体制下,学校会沦为“富士康”吗?

    美国小说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两条年轻的鱼遇到一条老鱼。老鱼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们。这水怎么样?两条年轻的鱼继续游了一会儿,终于,其中一条忍不住问另外一条:什么是“水”?

    人很容易在这样的生活里,形成无意识的惯性:无意识地学习,给生活加速,忽略身边的人和事、冷漠、愤怒、抱怨,而不自知。 北京大学秦春华教授说,“以高考为最高指挥棒的考试体系指挥下,我们的中学(高中)离一个教育机构的本质渐行渐远。它越来越不像一个学校,倒像是一个类似于富士康一样的企业。”

    现在,学校和学生都在“两条腿”走路。对于学校而言,一条腿是素质教育,一条腿是应试训练。对于学生而言,一条腿是高考,一条腿是出国。

    当然,也有极为个别的学校凭借着胆识、勇气和智慧,完全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办学。在全球化时代,北大、清华不要我的学生没有关系,只要他们真正优秀,国外的一流大学也会抢着要。

    高考工厂频出,中产家庭纷纷出国,学校离成为“富士康”还远吗?

    但是,你还会发现“上名校”的理念始终贯穿在整个国内的教育体质中。无论你用哪条腿走路,学生都享受不到教育的快乐,更像是一个流水线上的装配工人——必须在答题时做到条件反射的答案。

    就像开头的故事一样,生活在“水”中太长时间,已经不知道水是什么。 学校往往用升学率、“北清率”完成应试指标;用个别的具有代表性的素质教育来说明整个学校的素质教育成果。这样的做法远远偏离了教育的初衷。

    “如果中国每一个有经济能力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到国外去接受教育,甚至作为教育界人士的我们自己都加入到这一行列,那我们的教育就是有问题的教育,至少是不被信任的教育。” 

    未来可以没有考试, 但不可以取消教育!

    即便是英国鼎鼎大名的伊顿公学也不会要求你在上机考试中获得满分或者名列前茅。他们的标准是合格即可。 因为学校还会去看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或技能。他们对学生的信任感是非常强烈的。考试只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高考工厂频出,中产家庭纷纷出国,学校离成为“富士康”还远吗?

    如果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极为充裕,理论上可以取消考试——欧洲许多国家的大学就取消了入学考试。但无论一个国家多么富足,都不能也不可能取消教育。

    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奋斗,中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有远超欧美的支付手段,我们在世界各地投入了雄厚的资金建设,但是当我们在拼命奔跑的时候,却慢慢忘记为什么出发。

    中国学生流向海外,我们更应该反思教育本身 从现阶段来看,促成国际教育需求持续旺盛的因素有很多。愈来愈多的家庭对于教育的需求已经不满足于国内的教育形式。他们渴望更全面,更高的愿景,更加国际化的视野和应对未来世界的技能。

    如今的教育已经远远不能再用我们所谓的“书中自有黄金屋”;“学而优则仕”去下定义。

    1.走出去了解整个世界,是孩子们的必修课

    一句“我不是什么哈佛的女校长,我就是哈佛的校长”,让人们记住了哈佛三百多年唯一一位女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 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我们到底为什么一定要走出去,看这个世界。

    高考工厂频出,中产家庭纷纷出国,学校离成为“富士康”还远吗?

    现实也是这样发展的。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选择利用假期去了解这个世界。他们走进贝克街,打开神探夏洛克的推理世界;或者徜徉在哈罗公学,找到哈利波特上课的教室;又或者沉浸在莎士比亚大剧院,观看一场古老而经典的戏剧。 世界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我们去熟悉和探索,绝对不仅仅局限于学习他国的语言。语言只是一种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学习陌生的文化与历史,他国的人文与生活。 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相互的差异已经成为“了解世界”的重点。

    去年被温彻斯特录取的学生Victor Wang在被问到十年以后的规划时,他回答到:“我觉得这是一个信念的问题,我们一生需要遵循一个自己的原则,它并不会因为时间的长短而动摇,我可能会用一生去追寻这个信念,而不仅仅十年,二十年。”

    2.教育不教知识和技能,却能让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曾说:“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 因为他认为,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大学毕业后才需要去学习和掌握的东西,那不是耶鲁大学教育的任务。

    高考工厂频出,中产家庭纷纷出国,学校离成为“富士康”还远吗?

    《大学的理念》的作者约翰·亨利·纽曼说:“只有教育,才能使一个人对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有清醒和自觉的认识,只有教育,才能令他阐明观点时有道理,表达时有说服力,鼓动时有力量。” 教育令他看世界的本来面目,切中要害,解开思绪的乱麻,识破似是而非的诡辩,撇开无关的细节。教育能让人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

    高考工厂频出,中产家庭纷纷出国,学校离成为“富士康”还远吗?

    我们看教育事业,似它永远要直触时代的最后智慧和最新愚蠢;要首先被信仰崩下来的碎片敲打脑袋,被怀疑的蚯蚓拱得到处松动;旱涝难保,阴晴不测。

    所以,对一国的最大考验是教育,教育能办好,其他的都已办得很好,或将会办得极好;对一个人的主要意见也来自他受的教育,人其实都是教育的结果又只是教育的结果。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必益教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考工厂频出,中产家庭纷纷出国,学校离成为“富士康”还远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jng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