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关注适应心理学的朋友,大家好,我是吴浩,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指导师。前一阵有一天在开车的时候,我听到广播里的广播一个新闻说在一个小区里边,一天晚上找了好几把火,哪是有人在故意纵火,这个纵火者很快就被抓到了。但是人们发现这是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小男孩,警察问他为什么会放火?他说,我的爸爸经常打骂我,他常常对我说,你不好好学习,早晚有一天会杀人放火。所以我今天就放几把火来给他看一看。想必很多人都会同情这个孩子。他做错事的根源是在于他父亲,暴力沟通的结果。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经常会接触到大量的家长,看到很多的家长都是在用暴力沟通的方式跟孩子进行沟通,语言的暴力每天都在上演,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你就考这么点分数,丢不丢人?是个人都比你强等等。在暴力语言下长大的。长大的这些孩子很难成为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同样暴力沟通的方式也在每天破坏着我们的亲密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等等。说到暴力沟通,那么有没有一种非暴力沟通方式,本周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经典的着作非暴力沟通,那一起来探讨如何做到有效的沟通,如何通过沟通来获得爱幸福和和谐等等。我们知道沟通无处不在,在家庭里面有亲自沟通,夫妻之间的沟通,婆媳沟通等等。但在社会生活中也有与朋友的沟通与陌生人的沟通。职场里边也有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同事之间的沟通与客户的沟通等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沟通的质量基本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和事业上的成就。很多心理学的大师,还有成功学的大师,都是研究沟通的专家,都是沟通的高手,沟通的模式,沟通的工具有非常多种,但是很多只是一些浮于表面的技巧,比如说瞬间亲和力的建立方法,沟通中的植肢体语言这些技巧,如何建立沟通中的第一印象等等,虽然都很不错,但是并不涉及到沟通的核心。而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则是关乎到沟通的核心,所以非常值得我们来一读。那几年前我第一次读到非暴力沟通,就被这本书深深的吸引。那也是在这本书的指引之下,我开始在北京创办了顺便读书会。读书会中我们所有的沟通原则都是在遵循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后来我学习家庭教育,学习美国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模式,萨迪亚中的一致性的沟通的原则与非暴力沟通是如出一辙的。这证明了非暴力沟通的广泛的应用性,它适用于一切的沟通环境。比如说家庭学校社会职场,甚至在国家之间非暴力沟通里的观察而不评论。谈感受,提出明确的需求等等原则,是我一直在践行的沟通原则,这让我非常的受益。非暴力沟通这样的名字乍一听起来会感觉有些奇怪!沟通不就是说话吗?难道沟通还会涉及到暴力?真的有这么严重吗?放火的孩子毕竟是少数,但是圣雄甘地也曾经说过,如果某个行为涉及到武力,它是属于身体的暴力,如果会造成精神的伤害,那就属于隐蔽的暴力。如果我们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的去体验一下各种谈话方式带给我们的感受,我们就会发现很多话确实特别的伤人。比如说当一个妈妈对孩子说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你的脑子是怎么回事?当一个人真诚地出于好意,对他的好朋友说,你的男朋友太差劲了,我要是你早就跟他分手了。当一个老板气势汹汹的对员工说,你是怎么搞的,我这么器重你,却连这么点工作都做不好。说话的人都是为了对方好,但是你感受一下,如果你听到这些话,会不会感到受伤?会不会感觉受到了精神暴力?是的,一定是的。这些话确实很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的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这些评判等等,都会给我们带来情感和精神上的一些伤害,这些伤害甚至比肉体上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者说有意的语言暴力,会让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的冷漠和敌视。非暴力沟通则是在帮助我们在既不伤害对方,也不委屈自己的基础上,客观描述事实的基础上,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表达我们明确的需求,还是上面的三句话换成这样的沟通。我们再来体验一下,我们来转换一下。当妈妈对孩子说,孩子,我看到这道题昨天我刚跟你讲过,你今天重新做的时候又做错了,妈妈有点担心,担心我昨天是不是没有讲清楚?如果你需要的话,我再给你讲一遍,好吗?一个人对她的闺蜜说,我看到你的男朋友在家不上班,你们的经济来源主要靠你一个人,我很心疼你。因为你是我最好的闺蜜,我希望你爱好自己,不要让自己那么辛苦,好吗?当一个老板对他的员工说这个项目目前进展没有达到预期,我有些担心。因为这个项目对公司非常重要,你是我最器重的一个人。我一向看好你,我也相信你有这个能力。请在月底之前赶回项目的进度。可以吗?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同样是表达一个意思,但是听者的感受会不会好很多,那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是著名的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创始人,卡尔罗杰斯的学生。所以这本书充满了人文主义的精神,教会我们让爱融入沟通,融入生活,教我们爱自己,而不自责,叫我们全身心地去倾听他人,并教会我们如何重获生活的热情。如何做到非暴力沟通,其实也比较简单。非暴力沟通包括四个步骤第一表达客观的观察。第二,表达你的感受。第三表达你的需要。这是导致感受的原因。第四清楚地提出请求,你需要对方怎么做?我再来具体解释一下。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我们此刻观察到什么?不管是否喜欢,只要说出人们当下所在做的事儿,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是判断或者评估。接着表达感受。例如你感觉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然后再说出是哪些需要导致了你那样的感受。一旦用非暴力沟通,诚实地表达自己。前三个要素就会得到体现。我们举一个例子,有一位妈妈对正处在青春期的儿子说,儿子,我看到地板上的两只脏袜子,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重整洁。接着他提出了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就是具体的请求。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回房间,或者放进洗衣机?这一要素明确告诉他人,我们期待他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的需要。这样这位妈妈就比较清楚的说出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记住这四个要素来诚实地表达自己,是非暴力沟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要做到非暴力沟通,说起来简单,但是要真正的做到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从下一期开始,我将跟大家分享如何具体做到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好,我们明天再见。应用心理学的朋友,大家好,我是5号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指导师,那今天我们来继续分享非暴力沟通。前年秋天的时候,有一天天气很好,我就带我当时只有两岁半的小女儿去北京植物园去赏秋游玩。大家知道秋天是北京最美的一个季节了,尤其在西山,植物园这一代秋色更是最有味道的。我带我女儿就走到了一处开阔的草坪,然后拿出来带来的皮球,我开始和他踢球。儿子正高兴的时候,有一群幼儿园中班大班样子的这些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排着队就走了过来。看来应该是一个幼儿园的秋游的活动。其中有两个小朋友对踢球就产生了兴趣,要求跟我们一起玩,然后我女儿很开心。她当时正处在社交敏感期,见到别的小朋友小孩洗完,他就非常开心。于是他就和这两个小朋友一起开始踢球,很快又有七八个小朋友围了过来。我的女儿看着这些大孩子,可能当时感觉到了不安全,然后就抱住了球,站着看着他们,不动也不说话。这个时候那些大孩子就开始七嘴八舌说一起玩一些踢球,他们见到我女儿还是没有反应,马上就有几个孩子说,你怎么这么不会分享,你真是个小气鬼。我女儿感受到了不安全,可能也派他们抢球,就抱着球往人群外跑,那几个孩子又追着他继续说,你是个小区可以不懂分享。我当时看形势不对,就赶快跑到我女儿的身边。这时候幼儿园的老师也过来了,照顾那些孩子,把那些孩子带走了。然后我女儿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皱着眉头,撅着小嘴说了一句,他们才是小气鬼。我怕这件事情对他的心理产生阴影,就对他说,我们家宝贝可是一个爱分享大方的孩子,这些小朋友第一次见到你,根本不了解你,他们说的话根本就不算。我们来分析一下刚才这个过程。我的女儿本来是非常希望有别的小朋友跟他玩,结果突然的几句话不懂分享,小气鬼,让他选择抱着自己的球,远离这些孩子。这是为什么?这几句话其实就是一个对他的评判,这个评判让他感觉不舒服,所以他就破坏了他与这些孩子之间的关系。如果这些孩子能够多一些耐心,只是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并确认一下我女儿的真实的想法。比如说我看到你自己抱着球,我们有一点伤心,你是不是不喜欢跟我们一起玩,我相信我的女儿一定会很开心的跟他们一起玩的。但我也明白,这些孩子的沟通模式也都是从他们的父母那里复制过来的,他们一定是总是被大人这样评判,于是也养成了去评判他人的语言的模式。我们可以从一个孩子的说话的模式中看到他在他背后的家庭教育的影子。在昨天的时候我们收到了非暴力沟通是包括四个步骤,第一表达客观的观察。第二表达你的感受,第三表达你的需求。第四是提出明确的请求,你需要对方怎么做,那我们今天要做的就是探讨第一步如何表达客观的观察。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就是观察。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输出观察的结果,或者描述这个过程。非暴力沟通也不是要求我们完全保持客观,而不做任何的评论,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如果我们习惯于评判,人们就会感受到被批评,会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是沟通无法进行下去。就好像我的女儿的遭遇也是一样的,所以区分观察和评判其实看似是一个小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印度有一位哲学家,他曾经就说过,不断不带评判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问题关系到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确实也是一个大问题。刚才说到了孩子,孩子都是跟大人学的,没有错。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都喜欢评判其他的人即使只是见了一次面,或者只是因为一件事,就会对一个人下一个评判。比如说我们经常会说我们领导非常不近人情,说我的男朋友是一个很顽固的人,或者说我的老婆是一个非常懒的人。我的孩子是一个不喜欢学习的孩子,我的同桌是一个很自私的人等等,这些都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评判,而不是客观的观察,这样的话都会破坏我们与沟通者之间的关系。你可以想一想,无论是在工作中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那些喜欢评判你的人,你喜欢他们吗?我以前在原来的单位上班的时候,有个领导就经常喜欢这样来说下属,说我看你最近状态不好,但是他又绝口不提到底是哪些客观的事实来佐证自己的这一批。通常每次我听到这句话,内心就会感到非常的愤怒。我感觉自己最近工作挺努力的,为什么领导还不满意?而且还不告诉你她到底哪里不满意。父母们在跟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更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见到熟人就让孩子叫叔叔阿姨,如果孩子不叫,就很尴尬的跟这些人,这些书人就会抱歉说这孩子被惯坏了,一点都不懂礼貌,我们一点也看不到孩子。眼睛里面透露的是那种委屈和愤怒,于是孩子就会更加不喜欢同人打招呼,反正你已经认为我就是一个不懂礼貌的人了,让自己的孩子跟来家里做客的小朋友分享玩具,很多时候孩子也会透露出不情愿,家长又开始给孩子想评判你,怎么不懂分享,你怎么这么自私,你这孩子怎么样就再也不愿意跟别人分享东西,反正你们也认为我是个自私的孩子。评判无处不在,是沟通的第一杀手。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句子来练习一下,如何区分评判与观察?比如这两个表达,张三花钱大手大脚,张三上周买书花了一千块钱,这两个句子哪个是评判哪个是观察,显然第一句大手大脚,它就是一个评判。第二句是观察,只是客观描述了一个事实。他买书花了一千块钱。再比如说欧文是一个差劲的前锋,在过去的五场比赛中,欧文没有进一个球,这两句话哪个是评判哪个是观察也非常明显。我们说波纹是个差劲的前锋,这是一个评判。但是如果你说他在过去的五场比赛中一个球都没有进,那是什么?这就是一个客观的观察。观察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来区分观察与评判,来给大家读一首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的一首诗,来结束今天的内容。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我见过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在雨天不出门,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请在我呼颜乱羽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请在说他愚蠢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我们说有的人懒惰,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我们说有的人愚蠢,另一些人说他学习方法有区别,因此我得出结论,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我们将不再困惑,因为你可能无所谓,我也想说,这只是我的意见。非常棒的一首诗。如何做到非暴力沟通的第二第三要素?我们聆听再见。参与评判。观察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今天我们来探讨如何做到非暴力沟通的第二和第三要素。非暴力沟通的第二要素是体会和表达感受。前几天我在北京的一个社区给家长讲课,我邀请一位爸爸谈一下面对孩子哪些情况的时候会有情绪的波动,那一刻具体的感受是什么?这位爸爸就开始讲孩子的一些偏差的行为,并讲自己如何跟孩子去分析这些行为背后的问题。后来我就不得不打断他,听我的问题,问他那一刻你的感受是什么?这个爸爸愣了一下,然后继续开始讲他是如何处理的,丝毫没有提到她当时的感受,他到底是愤怒焦虑不安,还是其他的一些感受?这样的情况会经常遇到。很多成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感受,体会不到自己的感受,更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不只是在中国,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作者卢森堡博士也举了一个他遇到的一个例子。再次研讨会中,有一位大学生说,她的室友将音响的声音放得很大,他怎么也睡不着。然后刘思马博士就询问他当时的感受,他说,我觉得在晚上不应该这么大声,那时候根本不是提醒他,虽然他用觉得这个词,但他表达的是看法。瘦周森堡博士请他再试着表达感受,这次这个学生说的声音太大,会打扰到别人。卢森堡博士向他解释,这依然是看法而不是感受。然后这个学生想了想,斩钉截铁的说,我没有什么感受,很明显。这个学生他有强烈的感受,不幸的是她体会不到,更不用说表达他体会和表达感受,其实并不容易。这跟原生家庭跟职业环境等等有很大的关系。对那些从事律师工程师,警察会计等职业的人来说尤为困难,表达感受与他们的职业形象是相冲突的。在家庭中如果家庭成员无法表达感受,表达情感,那是很悲哀的。就像我刚才提到的爸爸一样,我们的感受我们的心灵常常是被压抑的,感受是在表达我们内心的一种状态。感受的意义在于它可以把沟通者双方的心连在一起,让双方的心意相通,对方可能不能理解你的观点和立场,但是他可以理解你表达的感受,你是开心失望是喜悦,悲伤是感激,愤怒是乐观还是焦虑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感受。谈感受可以让双方的心更近一些,更能够理解对方。为什么表达感受很重要?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但有一次有一对夫妻参加了卢森堡博士的研讨班,在期间这个太太就抱怨他的心声,从来不了解他的感受。太太对他的心声说,我觉得我就像嫁给了一堵墙。听到太太这么说,她先生的反应真的就像一堵墙一样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太太就气换,转向卢森堡博士,就开始嚷嚷道说,你看,总是这样坐在这个旁边,闷声不响,和她过日子就像对着一堵墙。卢森堡博士就对太太说,你是不是感到有些孤单?是不是希望你的先生能够多体贴你一些呢?在这个太太表示认同之后,卢森堡博士试图去说明,我觉得我嫁给一堵墙,这样的话很难提醒先生留意你的愿望。一旦认为自己受到了值得,他就很可能会觉得委屈并退缩,这样双方的关系就会更加疏远。但是如果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说我常常感到一些孤单,希望你多听我说话,多体贴我。那么这个先生就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而不是真的就像一堵墙那样,不知道如何做,没有任何的反应。很多夫妻关系就是因为双方都不会表达感受而疏远的。我们跟领导沟通也是一样。当你在职场中被领导批评了,你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你说这件事我没有做好,我自己也很难过,我会吸取教训,继续努力。这样的表达比你只是说错了,我错了,我下次改,是不是更加让你的领导有感觉?他知道了你的感受,你已经很难过了。她也不太好意思继续批评你,如何去体会并表达感受,建立感受的词汇库就非常重要。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就汇总了表达感受的这些词汇表。比如说下面这些词就会表达我们感受到满足时的这种感受,比较正向的,比如说感觉很兴奋喜悦,很甜蜜,感觉非常的激动,感觉自己非常自信,感觉自己非常的振奋,自己非常的幸福,自己非常的平静舒适等等。这都是当你感到满足时的一些感受,还有一些词汇可以来表达我们的需要,没有被满足时的感受,比如说感觉自己有些害怕,焦虑忧虑担心着急,紧张,心神不宁,心烦意乱,灰心泄气,失望茫然孤独寂寞,萎靡不振,疲惫不堪,无精打采。尴尬,极度内疚等等。着这些词都是在表达我们,我们需要没有被满足时的一些感受。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是要表达感受的根源,也就是我们自己的需要。我很开心,是因为什么?我很愤怒,又是因为什么呢?任何感受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是要告诉我们的。沟通对象,这对于有效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你体会一下恋人之间的这些对话。我很生气,因为你多晚爽约了。我很失望,因为帮这种生人这些话听起来好像没有毛病。但是如果你的恋人对你这样说,你的感受会怎么样?有没有感觉被指责你的感觉好。所以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己,在于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我们对他人言行的看法,这些导致了我们的感受与他人没有直接的关系。听到一些不太中听的话的时候,我们一般有四种选择,第一种就认为自己真的错。第二种是指责对方,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重对方的信任和接纳。注意,这里说的是我们自身看重对方的信任和接纳。第四种是用心地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时候我们也许就会想,他伤心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力和支持,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就不再指责他人,他承认我们的感受根源,来自我们自身。我们来看两组例子以及注意一下,这些例句里面表达失望的方式有何不同?第一个例子,第一句话,你昨晚没来,令我很失望。第二句话,昨晚你没来,我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说一些烦心的事儿。在上面的两句话中,第一句话,说话人的感受是由他人的行为引起的。而在第二句话中,说话人感到失望是因为他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第二个例子,第一句话,他们取消了合同,让我很不高兴。第二句话,他们取消了合同,我很不高兴,因为我对自己说,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在这个例子里边,第一句话,说话的人认为他人的行为实在不高兴,而第二句话中,说话的人认识到是他自己的观点使他不愉快,所以我们要为自己的感受负责,这和对方没有直接的关系。当我们需要对方为我们的感受负责的时候,对方就感受到了被指责,感受到了压力,良好的沟通关系就会被破坏。我们常常喜欢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家长常常对孩子说,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们的快乐或不快乐,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他人的言行也许与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直接的原因。感受的根源来自于我们自身的需要,这就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为自己的需求负责,我们才能成为生活的主人,才能把握自己人生的主动权。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是心理咨询师5号,明天我们继续来分享非暴力沟通。第四个要。我的小女儿现在四岁多,非常的活泼可爱,语言表达的能力也非常强。有一次我带他去超市,他看到冰柜里的冰激凌,他就对我说,爸爸,我今天不想吃冰激凌。听到这句话时我非常高兴,这说明他是一个非常自律的孩子,说今天不买冰激凌了。他过一会他又说,爸爸,我今天不吃冰激凌。这个时候我突然就明白了,他分明是想吃冰激凌,在用这个话在试探我。他希望我主动跟他讲,今天买个冰激凌吃吧。当我明白他的小心思之后,就顺着他说,说是的我们今天不吃。他立刻表现出非常失望的表情,不开心了,我蹲下来问他,你想表达什么?可以跟爸爸说吗?他终于说,爸爸我想制定一零,我说很好,你清楚地说出了你的想法。爸爸明白了。今天可以吃,我给你买一个冰淇淋,然后他就非常的开心。我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很多父母在听到孩子说反话的时候会主动说破,然后来满足孩子,这样孩子就会养成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说话不直接,喜欢绕弯子,让对方去猜!这样的女孩子长大了谈恋爱总是让男朋友猜她的心思,时间长了就会出很多的问题,偶尔猜一猜也是比较浪漫的,但是总要求去猜猜猜,很多人也会不耐烦。我们也非常不喜欢那些说话喜欢绕弯子的朋友,或者说说话非常绕的同事或者领导,所以我们要培养一个孩子,能够明确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当我的女儿直接说出他的需求之后,我会满足她,以强化这个行为。这样他就会慢慢的养成说话直接的习惯。当然这是在特定的情况下的处理,不是说孩子提出什么要求都可以满足。一个孩子不可能天天吃冰激凌,天天买玩具,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前几次我们已经分享过了非暴力沟通的三个要素,观察感受和需要,今天我们来讨论最后一个要素请求,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更容易得到一个积极的回应呢?但首先就是要清楚的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我们常常希望习惯于告诉对方不要做什么。如果我们请了他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就会感到困惑,他不知道我到底应该做什么,而且这样的请求还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比如一位先生经常加班很晚回家,于是他的妻子就对先生说,你可不可以少花一点时间在工作上?过了几个星期之后,她的先生就告诉他,他已经减少工作时间了,他已经报名参加高尔夫球比赛,这位妻子说出了她不想要什么,她不希望先生花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但是没有清楚的去说出她的想法,不会正面提出自己的需求,这是沟通中的常见问题,如果清楚地说出自己的需求,这样会不会更好呢?比如这位妻子对她的先生说,我希望你每周至少有三个晚上可以在家陪我和孩子,这样她的先生就会知道他应该如何去做,而不是说我减少工作时间,去打高尔夫球,就好像我引导我的小女儿要学会正面表达自己的需要是一样的。同样很多的父母也不会对孩子提出正面的要求,看看我们父母经常说的话,不许哭,不许老玩手机,不许贪玩,不许打人。孩子们听完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只是知道我不能做什么。但是当孩子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的时候,他很容易就回到他熟悉的行为模式,他会继续的哭,玩手机打人,同时在一个人的潜意识里边是听不到不的。因为幼儿园的老师告诉一个妈妈说,你家孩子老是在幼儿园打别的小朋友,你们家人管一管,于是这个妈妈在接孩子。从幼儿园出来的时候,觉得孩子说在幼儿园不能打别的小朋友。晚上睡觉前妈妈还不放心,又说明天到幼儿园千万不要打别的小朋友。第二天早上起来,他就对他的孩子说,你要记住,今天到幼儿园不能打别的小朋友。他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在幼儿园门口要跟孩子分开的时候,又对孩子强调,今天记住千万不要打别的小朋友。当这天的晚上,他再去接他的孩子,放学的时候,你猜老师会怎么说?孩子今天有没有打别的小朋友?是的。肯定还是会打的。这是非常常见的情况。因为这位妈妈说的话,其实就是在强化孩子打人的行为。刚才我们说过了,其实在一个人的潜意识里面是听不懂不的。是听不到,不,他听到的一直是打人。好,我们在这里可以给大家做一个心理学的一个实验,大家可以在听下面的这段语音的时候可以闭上你的眼睛,每个人都闭上眼睛,这个时候他就听我的话,请大家不要想。一只小白兔,不要想一只长耳朵的小白兔,大家千万不要想一只红眼睛长耳朵蹦蹦跳跳的小白兔。我已经跟你们说过了,千万不要想那只红眼睛插耳朵,蹦蹦跳跳的小杯。好,大家现在睁开眼睛,你们可以告诉我,刚才你们脑子里想的是什么吗?一定是那只小白兔。所以就像妈妈对孩子说的话一样,不要打人,那孩子记录的就是办。应该如何说更好呢?其实如果告诉孩子说,当你如果与别的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不可以好好说话,或者说你去告诉老师,这样会不会好很多,所以当我们提出请求的时候,就明确告诉他,我们需要他怎么做,而不要告诉他你不要做。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出请求。第二点我们要注意的是,要能够区分请求与命令,请求与命令是有区别的。人们都不喜欢被命令,纳凉者去如何去区分,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的是命令。听到命令的时候,一个人只有两种选择,服从或者反抗。无论如何,只要人们认为我们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在过去常常指责他人,那么我们的请求也很可能被看作是命令。而一个经常受到指责的人也倾向于把请求解读为命令。比如说我们可以说帮我打开窗户好吗?而不是说打开窗户。然而在人们无法满足我们的愿望时候,我们是否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最能体现出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还是命令?在提出请求之前,如果我们有以下的这些想法,那么我们的请求其实就已经成为对别人的命令。比如说在我们的想法里边,这个人就应该帮我们打开窗户,这个人就必须照说的话去做。比如说我们想到老板就必须应该给我体制加薪,我有权要求更长的假期等等,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想法,一旦别人没有满足我们的要求,我们难免就会去指责他们。这其实就是命令。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中是每个人的需求,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女人有更加好的连接。好的,这就是今天的主要内容,如何提出请求,明天的时候就是我们非暴力沟通的最后一节内容,我们如何面对?他人对我们的暴力沟通,我们明天再见。我们自己可以努力去做到非暴力的沟通,但别人不会这样,我们常常会遇到暴力沟通的人,面对他们,我们应该怎么办?其实,非暴力沟通的四个部分不只适用于如何更好地得到自己,同样我们也可以用这个原则去体会他人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与他们建立联系,然后去聆听他们的请求,去发现我们可以做什么?来帮助他们如何去体会对方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年轻的妇女如何运用倾听来预防潜在的暴力。当时这位女士在加拿大多伦多的艺术戒毒中心上晚班,在晚上11点的时候,有个男子走了进来,要求给他一个房间休息,这个男子看起来刚刚吸过毒,这位女士向他解释说,所有的房间都已经满了。当他递给他另一个戒毒中心的地址是,这个男人就把他摔到了地上。这位女士就回忆说,那个男人坐在她的身体上,拿着把刀,对着她的喉咙大声地喊道,不要对我撒谎,你一定有房间。幸运的是这时他仍然能够注意倾听她的感受和需要。他也非常清楚,在一个生气的人的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可是但是这类的词语一开始的时候很想为自己辩护,他很想对男人说,我们真的没有房间。幸好她想起来,在别人生气的时候要倾听,不要说但是所以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对那个男人说,看起来你真的很生气,你想有一个房间可以休息。这时候男人也大声地嚷嚷道,就算我是个瘾君子,我也需要尊重,没有人尊重我,气死我,连我的父母都看不起我,我需要尊重。于是女士就问他,你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是不是很气愤?就这样他们的对话持续了半个小时的时间。刚开始的时候,这个女士确实感觉非常的害怕,但是说了几句话之后,她就不再将那个男人看作是一个恶魔。这个女士说,那些被我们看作是恶魔的人,其实还是人,只是有时我们无法看到他们和我们的相通之处,但我们又是专注于他们的感受和需要,就会越把他看作一需要没有被满足而感到绝望的人。所以他就开始相信那个男人不会伤害他。实际上后来那个男人放开了他,并把刀收了起来,这就是倾听的力量,倾听可以帮助我们去体会对方的感受需要,从而化解沟通中的对抗和伤害。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的去体会对方。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说,尽管有种种相似之处,生活的每时每刻就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一张新的面孔,我们从来没有见过,也不可能再次见到我们,无法停留在过去,也无法预见我们的反应。我们需要不断承建的去感受变化,我们需要用全身心去倾听。当然用全身心去倾听他人并不容易。法国作家西蒙娜唯一曾经写道,倾听一个处于痛苦中的人,不仅十分罕见,而且非常困难,那简直就是奇迹。有些人认为他们可以做到,实际上绝大部分的人还不具备这种能力,遭遇他人的痛苦时,我们常常及提出建议,安慰或者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可是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的去体会他人的信息,这为他人充分表达痛苦创造了条件,有一句佛教的格言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种能力,不要急着做什么,就站在那里,如果一个人想了解别人的处境,听到的却是安慰和建议,那么他就有可能觉得不太舒服。如果有一天你的女朋友在照镜子的时候对你说,我今天怎么这么丑,不要出去见人了,你可能会恢复他不亲爱的,你是世界上最美的女孩。但她很可能还是很生气,因为这样的安慰往往不太合适宜。其实这时他只是希望你能够留意他的感受,最好问他,你是对今天的形象感到有点失望吗?这样的问句往往会让他感觉到自己被理解了。如果一个人有机会倾诉,会是怎样的感觉呢?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卡尔罗吉斯曾经这样说,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品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该多么美好,每当我们能够得到人们的倾听和理解,就可以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并继续前进。有一本书叫窗边的小豆豆,想必很多朋友都读过这本书。这本书对全世界的教育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在这本书里最让我感动的一个场景就是那位校长。面对小豆豆,一个六七岁的问题小女孩。这个小女孩是被其他学校劝退的,校长居然花一个上午的时间来静静的倾听这个孩子说话,所以作者就说从来没有一个成年人这样听他说过这么长时间的话,他就被校长深深的感动,他也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校长。这就是倾听的这种全身心的倾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化解冲突,转化为非暴力的沟通,当然要做到非暴力沟通,无论是我们对他人的沟通,还是倾听他人,都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能够做到非暴力沟通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爱上自己,也就是说我们先要处理好自己跟自己的关系,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爱自己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当我们表现不够好的时候,我们可以宽恕自己,而不是自责,我们要去体会我们自己的感受,和我们需要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就不会再试图去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样的毛病或者问题,而是去用心的去了解我们的需要,这样我们内心才会逐渐的变得平和。一旦我们发现自己心底深处的愿望,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我们将会重新获得生活的热情。所以这就是非暴力沟通。对我们意义。我也相信只要我们通过不断的练习,每一个人都可以同我们周围的人和我们自己进行更加有效的沟通。好的非暴力沟通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我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