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英国的钟表匠约翰·哈里森发明航海钟的故事。那时候,人们在航海中很难确定自己位置的具体经度,这就导致航船经常偏离航线,造成大量的海难。那解决方案是什么?就是制造一台在颠簸的船上还能走得准的钟。
具体的科学原理我就不说了,反正有一台这样的钟,船就能精准给自己定位。这可不是小事,不仅事关人命,而且还涉及国家与国家之间争夺制海权的重大竞争。
在这场赛跑中跑在前列的人,就是英国的钟表匠约翰·哈里森。他用了5年时间做出了第一台航海钟,被他命名为H 1,可以很好地测量出经度。
可是这H 1太大了,得改小,这一改就改了4年,等他做出了第二个版本的航海钟H2,他仍然不满意,要求再给他时间做出一台更好的。
这时候,他已经有点抓不住自己的真正目标了。其实H2已经完全足够用了,整个世界都在期待这个重大发明能够尽快进入市场,但是哈里森就是不紧不慢。他沉醉在自己的工匠精神里面,等他拿出第三个版本的航海钟的时候,他说:“我想我可以斗胆地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机械的或数学的东西,在构造上比我这块表或经度时计更漂亮或精美了。”
他说得没错,H3和后来的两个版本H4、H5既准确又精美,可以说是完美的艺术品。但是,他花了多少年做这第三个版本?整整19年。这是这个任务的真正目标吗?当然不是。他完全没有认识到,他真正的目标应该是尽快制造出可以投入使用的经度测量仪器,挽救无数海员的生命,而不是把航海钟当作艺术品,精益求精地抠细节。
在这将近30年的时间里,又有多少海员的生命被葬送了?如果他能够确定他真正的目标,这些生命本来是可以挽救的。从救人性命到精致漂亮,不得不说,他的目标大大退化了。
生活在这个时代里的人有多难?把大目标拆小的能力是效率的源头,这本身已经很难。但是,随时能从小目标里抬起头,盯死大目标的能力,更是难上加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