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上,邻座是一个50岁左右的中年人,头发凌乱,面部皱纹纵横,衣着朴素,散发着让我眩晕的酸臭味,一双粗壮的大手,指甲中塞满了黑色的泥垢。引起我注意的,不是他的外貌、衣着和气味,而是他正在用微信和手机另一端的人语音聊天,他用的是免提,声音很大,对方给他介绍即将去上班的公司概况,大概的意思是公司是以区块链技术支持的高科技企业,预计明后年在科创板上市。
从对方带着方言生硬的普通话及介绍的语气,我马上判断这100%是传销的骗子。这位中年人估计也不会听懂区块链之类的名词,但表现出深信不疑的虔诚。
这么低级的欺骗手段,为什么骗子们屡试不爽呢?从受骗群体的特点来看,是受骗者自己的认知水平出了问题。
论语曰“40不惑”,事实上,人的认知水平并非完全以年龄来论的,就像我身边这位老兄,他不但“惑”得一塌糊涂,而且估计到70、80岁时已然活不明白,骗子正是利用这些人的“惑”而达到目的的。这些人的“惑”是既不明白他人的贪,更不明白自己的贪,他们就像水里的鱼,靠本能扑向鱼饵。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骗他们的不是那些摇唇鼓舌的骗子,而是他们自己。
当然,我唏嘘于这位老兄可悲的同时,也从他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影子。不同认知层次的人都有被自己和他人欺骗的可能,只不过认知水平稍微高一点的人,骗子的把戏耍得更高明一些而已。
几年前因为轻信与误判,我轻率地把几千万资金交给别人去理财,结果损失一空。我在总结这一“走麦城”事件时,得到的最大教训就是自己违背了常识,没有回归事物的本质,用第一性原理去分析判断问题,此后,第一性原理便被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奉为圭臬。
第一性原理原来是计算物理或计算化学专业名词,被硅谷怪才埃隆·马斯克多次提起后,逐渐被大家重视。概括来说就是破解复杂,回归本质去看待问题,从事物的本源出发寻找突破口,快速、直接找到答案。比如我身边这位老兄,如果他能从能力与目标相匹配的道理去判断,听到区块链之类的新鲜玩意儿,就应该立即打道回府,因为他应该明白,凭自己一身力气去挣钱,比这些玄而又玄的事来得踏实。比如我如果当初坚定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的理念,坚定异常高利润不符合经济规律的理念,不盲目乐观,也不会损失如此惨重。
如何找寻和应用第一性原理来洞穿事物的本质呢?还是要回到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上来。
哲学是研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研究哲学当然是寻找第一性原理最便捷的途径,第一性原理的概念就是西方哲学三贤之一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但第一性原理以各种形态和表现形式散落在各个学科的领域中,如心理学、人类学、伦理学、经济、历史、政治、数学、物理、化学等等,在打通了学科间的藩篱后,我们就会更加全面而深入的认识第一性原理,从而不管它以什么面貌出现,我们就可第一眼认出它来。更重要的是,随着我们通识的积累,我们更容易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人是会死的”,这绝对是第一性原理(目前来看是,以后不好说),但又有几个人能够明确这一点,从而向死而生呢!
飞机快要降落了,我在犹豫要不要提醒身边这位老兄呢?最后决定算了,因为我实在没把握和信心去规劝一个自欺的人回头,就像当初公司其他人多次劝我谨慎而无效一样。
这世上的一切,都有定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