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李雪的《当我遇见一个人》,对自我有了一些新的认知,原来以前的自己就像一只鸵鸟一样,逃避,不想打开自己,牢牢地呆在一个硬壳里。
“亲子关系,比教育重要一万倍”。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我们童年遭遇的亲子关系会内化到孩子的心里,成为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一整套内在的关系模式形成了我们的性格,决定我们的命运。
现在读了李雪老师的书,我开始唤醒我的经历,原来我的内心有个需要治愈的婴儿。我为什么不能敞开心扉拥抱自己的孩子,那是因为我的童年没有得到过母亲的怀抱,更多地是被推开。以至于我对儿子给我的拥抱,很多时候感觉不自然,不能真心去拥抱他。
我的童年记忆里更多的是哭泣,妈妈每次外出,我都要哭闹,想让她带着我一起。但每次妈妈都发脾气把我推开,还训斥我粘人。最后妈妈走了,我却独自在地上哭。
不知道多少次记忆里我是在一个学步的竹筐里呆着,哭着。后来渐渐长大,有好多次哭晕过去,依稀还记得一次正午,几个婶婶故意激怒我,以至于我在地上哭闹,打滚。
哭泣是婴儿表达内心情绪感受的方式,它不应该被阻止,而应该被呵护、陪伴,被充分允许。现在回忆我的那段经历,自己就像一座孤岛,在一望无际的孤岛中,独自哭泣。
但是我小时候的经历告诉我,孩子不能哭,不能黏妈妈。 但是儿子自小就特别黏我,也容易哭。而我做的不是回应他,而是制止他。我不喜欢他的哭闹,不接纳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甚至于出现亲密的拥抱有时候会排斥。
现在明白了,孩子就是父母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通过他看到了我的童年,似乎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过往未愈的伤痛。
原来,我对人对爱的不接纳,是因为对自己的不接纳。 亲密是母婴关系最自然的状态,我的童年缺失了与妈妈的亲密关系。
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就是我内心需要疗愈的开启。 原来儿子要求的抱抱,那是我的潜意识里需要的,孩子就是来治愈我的。
“伤口是光可以照进来的地方”,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我们可以选择创造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所幸的是,通过学习,我开始认识自我,有了觉知的意识,开始学着看见自己。
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通过学习,学着接纳自己,拥抱愿意去拥抱Ta,疗愈Ta,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原生家庭,不要让童年的黑匣子成为轮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