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祖宗老早就说“人之初性本善”,可是当你看这句话的时候,已经离人之初很远,毕竟活了很久了,和人打交道也有些日子,所以这可能已经是个需要纪念的句子,但不一定是生活。即便你是个孩子,你也会感受友善,也会体验到不舒服,也许比起友善,体验恶更加让人难忍受,痛苦的东西谁会喜欢呢?那就有了扬善除恶,趋利避害、我劝你善良。
也许,善良是一个外衣,内心充满邪恶。我的观点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你也许体验为恶,也许他也有善的一面。
试举一例,有一次团训,几个人一组那种,老师让每组定一个yes和no的规则,有一个组员立刻说要友善,不伤害。不加思索的那种,所以有时候就注意一个人的应激反应才是ta的真实想法。现在回想起来后面她的一系列操作都是顺着她这个想法走的,真是好玩,我想起我们心理学的理论,如果没有语言的介入,被遗忘的事件就不会成为记忆,不为人知的事件就不会成为意识。也无法意识这是一个历史的重复。当我问为什么会有这个规则,她就说她被伤害过,伤的很深,你看这就是无法言说的情感,因为当时没有解决,她会认为所有的团体都会有,就把自己的感受作为团体的规则来制定,但是我们咨询是有一个大伦理,那就是不伤害。但凡遇到伤害一定会探讨,所以我立刻回应了她,并告诉她,如果觉得有任何不舒服,请在组里沟通好,不带到团体外。
很有意思的是,在接下来的学习里,她是一位非常想在老师面前展现自己的学员,她紧紧追随老师的授课,积极回应,作为一个坐在她旁边的人,时时有一种被冒犯,第一,她占用了小组的资源,本来9人,但是都被她一人占据话筒,第二就像一开始她说的那样,她的边界不清,把自己的感受当作是一个普遍规律,比如在训练感觉受挫,没有反省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而是不停的曝光组员,尽管老师也有客观的回答,当她得知这是自己的不足,自己难以自洽,就覆盖了许多的不稳定,比如难以融入组内练习,到这个时候你说这是她的恶么?她的确伤害别人,又何尝不是在伤害自己,而这种伤害的同时至始至终他们都在认真的上课,至少没有像别人既不提问也不练习要好很多,这种沉浸于学习的精神又何尝不是一种善?
所以刻意的善也许是一种恶,是满足自己做好人的需求,做一个真诚的人吧,有爱,有恨,有悲苦;尊重自己的感受,言说自己的痛苦,你只有尊重自己,才懂得尊重他人。才知道什么边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