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儿子,是个很听话,很胆小的孩子,像一个小尾巴,紧紧地拉着我的手,走到哪,跟到哪。
我不是个好脾气的妈妈,孩子犯了错会朝他吼,不太会和风细雨地讲道理。每当这个时候,孩子会吓得不知所措,幼小的孩子,对于很多事情不明白到底该怎么做。一边经受着疾风暴雨,一边会小心翼翼地看着我的脸色告饶:“妈妈对不起,别生气了。”
年轻的时候,各方面压力都很大,心里浮躁,会把不好的情绪转给孩子,想想其实孩子有时候真是无辜的,真可怜。
孩子没有叛逆期,乖巧,听话,不惹事,有点内向,喜欢安安静静地做一些事情,做拼插啊,读书啊,等等。
孩子上初二以后,我很少责骂过孩子了。跟孩子学业上的进步有关,也跟自身心理转变有关。
平常小事,孩子很听话,有些原则性的问题,很坚持自己。
刚上初中,学习成绩不行。跟他商议,去报辅导班吧。孩子说,妈妈先在家里自己辅导辅导看看,不行再说。
当时主要是数学太差,我辅导了几个月,孩子期末比期中提高了20多分。受到了表扬。班主任老师也就是数学老师要孩子介绍学习经验,孩子老老实实地说妈妈在家出题做。
虽然如此,我还是感觉到作为一个只会导出结果,对具体的步骤和要求的方法不甚了解的非专业老师,再辅导下去,会耽误了孩子。
于是又回家跟孩子商议,还是去辅导班吧,这一次孩子答应了。
以后的两年,周六周日,假期,孩子都是在辅导班度过的,一对一的那种。
中考的时候,孩子从原来的级部400多名,上升到200名以内,考取一所市内重点高中。
上高中以后,孩子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文科,成绩进步很大,一度考过级部第一名,可惜最后高考发挥有点失常,上了一所省重点一本大学。
这时候,孩子的个性也渐渐显露出来。英语口语考试,我跟他爸爸给他提前报了名,考试那一天,他怎么也不肯去。都知道这是一场走过场的考试,去了就过,他却不肯妥协,理由是,他报的专业不需要。我和他爸从各个方面,锻炼自己啦,高考需要完美收场啦等等劝说他,都没用,还被驳得哑口无言。
从这开始,我第一次认识到,平时话很少的孩子,其实脑子里很有自己的想法,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强,很会抓理。
高考成绩并没有达到预期,孩子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
报志愿的时候,他执拗,坚持自己的个性又一次表现了出来,我们用排除法,一个个划掉他不喜欢报的专业,报了历史和中医。
最终被一所中医药大学录取。问题又来了,大一所学的课程他并不喜欢。思想几度动摇。
回家跟我和他爸商议,我们达成一致,先学好本专业,我们会尽我们所能支持他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们这一代人,当年好不容易考上大学,报志愿几乎都是看着字面意思报的,父母不懂,老师也没给建议,考上什么就上什么,哪有这么多想法?刚开始,对孩子的举动很不理解,也数次失控吼他。
渐渐的,在跟孩子或者平静或者激烈地交流中,我们也渐渐放下了成见,理解并接受了孩子的想法。
是啊,出生家庭,成长环境,家庭教育都跟以前不一样了,为什么非得要孩子跟当年的我们一样,不管喜欢或者不喜欢,接受并且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啊。一个人,这一生如果从事自己真正喜欢的职业,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当年的我们,家庭条件不允许,少时的自己除了学习,接受其他的知识很少,没有选择的能力和资本,不能用当年的标准要求现在的孩子啊。
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每个人的个性不一样,也不能要求孩子跟贫穷山区的孩子比,学一门好就业的技能,或者跟某些同龄人一样去做同样的事情,比如假期出去打工,扎堆干某些事情等等。
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坚持,每个人的价值观也不一样,每个人所认为的成功的标准也不一样啊。
我们现在所要做的,是支持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支持他沿着自己的轨迹往前发展,而不是把他强行拉到人群中。
孩子的优点是非常明显的,无论处在何种环境中,有自己的思想,坚持做自己,不受周围环境影响,意志力强大,认准了,就会坚持做到底,不被世俗标准所左右。
我们应该充分信任孩子,放手让他走自己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