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这样的三线城市,下午五点的巨幕厅基本坐满,《我不是药神》的上座率还是很惊人的。开场半小时后,我旁边的空位来了祖孙俩,孙女很小,三四岁的样子。奶奶抱怨说负责订票的爷爷坚决要让孙女来看看。
《我不是药神》讲述了一个对抗天价药努力活下去的故事。男主程勇最初是为了解开自己的人生困局,而最后赔进家财,只为救更多的性命。用L先生的话说,这是个现代版的《辛德勒的名单》。
这部电影的上映让很多的人看的时候憋足了一口气,看完了长舒了一口气:中国的电影,中国的影人,并不全是资本运作下的傀儡。除了玄幻鬼神,还有这样立足普通百姓生活痛点的电影叫好又叫座。我们不是神,我们的电影也不是只有神。
之前我从未写过影评,对电影的评价从来都很主观,我说不出一部电影技术层面的好与坏,唯一的标准就是能不能被打动,符不符合我的审美。
作为老师,我曾和学生吐槽,编进阅读训练中的很多文章,矫情虚伪,缺乏起码的真,连美也跟着立不住。有网友就建议语文教材应该编选一些反映社会真实的内容。既帮助学生更全面的认知世界,也不会妨碍他们健康成长。因为真正的英雄主义并不是回避,而是认清之后的热爱。虽然能不能过审我很怀疑,但这个建议我深以为然。
电影也是如此,即便全是想象,里面打动人的还是真的人情,做到高段位也不只是天马行空,反而要接受很多束缚,符合一定的逻辑。
《我不是药神》最可贵的也正是在于它的真,它的不回避。无论是天价药之殇,假药的乱象,还是一闪而过得养老困难,阶层分化等社会问题,都是普通百姓正在面对或者将会面对的问题。它们是真实存在着的,不会因为美化,或者无视,就消失不见。我们必须正视它,然后找出办法去解决。这才是一个人,一个民族真正成熟的表现。公开的讨论优于背后的议论,因为背后的议论会走形,反而更容易被误解。
这几年的电影让我一度很怀疑自己的审美,很多票房大热,口碑爆棚的电影,我看了不舒服,不喜欢。我不知道那些电影人是怎么定义观众的审美的,但看到他们在大数据下去揣度去迎合,还是让我很失望,他们误解了普通观众的审美能力。
平时我喜欢给学生们放一些电影。我的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其中一些人,更是让专家所谓"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的理论毫无立锥之地。初一时,选择《放牛班的春天》还是《里约大冒险》,让我很犯难。虽然我倾向于《放牛班》,但觉得《里约》他们更易接受。最终我还是选了《放牛班》,但效果如何我心中完全无底。
没想到当天的观影效果远超我的预期,学生们被影片深深吸引,他们随着情节或莞尔或动容。莫翰奇的歌声响起的时候,他们的眼睛亮晶晶的,蒙上一层水气。放学了,电影还没有结束,大家谁也没有动,教室里出奇的安静。随着纸飞机的落下,他们仿佛进入到另一个世界,不希望被打扰。他们让我相信,一个人的审美是可以培养的,不要低估观众的接受能力。
同样,一个国家的审美也是可以培养的,从电影层面讲,需要我们的影人有自己的判断与坚持。这部影片让我相信敢对烂片说不喜欢的,不只有我这样的普通观众,还有王传君,还有很多像王传君一样的电影人。他们竭力在反映现实和迎合市场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不再只是曲高和寡。
《我不是药神》,不是电影,它是一个现象,它的出现就是一种进步。只此一点已经值得打满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