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日,劳动节第二天,是一个更容易记住的日期,相比阴历的三月二十一日来说。父亲,您知道的,实际上这是去年的同一日,那天,您走了,您离开了我们。从此后,这一日子就刻在我们心里的,永不会忘记。
父亲,一周年了,作为您的儿女,我们已经在阴历那天纪念了您。您当时一定见到我们了吧?我们像以前您过生日那样,又都围绕着您,只不过这次是您的忌日。
父亲,您还好吧,我们都祝您往生快乐,这是我们最真诚的祝愿。因为您人那么好,好人一定有好报的。您善良、勤劳、正直、坚强的形象一直在我们心里。
父亲,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您自己有没有总结过?您在我们心里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您一定想知道吧?
这样跟您说吧,您以前跟我们聊起过一些经历,我们多少记得一些。我们从别处也了解了一些你没讲过的您的事情,当然我们作为儿女经历过的您做的事就更真切。今天,我就把这些过去的事情,讲一些出来,看看您记不记得,您也可以判断我讲的确不确实。
一,艰难困苦的少年
父亲的少年时期,是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那个年代的中国农村,普遍的贫穷落后。父亲的家庭就是一个典型的缩影。那时家里六七口人,有两三亩田地,山地平地都有。父亲说起,虽有这点薄田,因为他的父亲,就是我的爷爷,并不擅长种地也不爱种地,奶奶辈又是小脚女人不下地,家里过得异常艰难、拮据。更惨的是,爷爷还爱喝酒,但凡家里值点钱的东西都让爷爷拿去当了买酒喝。这就导致家里时不时地揭不开锅,奶奶就得到外村去乞讨。父亲兄弟姐妹四人,大姐很早就作为近乎童养媳嫁到山区人家去了,种地的农活就落在了作为长子,当时只有十三岁的父亲身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亲带着稍大点的妹妹,就是我的小姑母,硬是承担几乎所有的农地耕作,撑起了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这种压力下的小小少年,有多无助、煎熬甚至绝望,我们可能都很难想象得到。后来,每每提起这段岁月,父亲总还会叹气不已。他那种往事不堪回首的样子,我记忆深刻。
二,早慧、可怜却又不屈的少年
父亲个子不大,是同胞几个里最小的,我小姑母,成年后都要高出父亲至少半个头。就是这个小个子,要在这么小的少年时代,撑起一个大人才能艰难担得起的担子,没有特别的个性很难想象的。如果父亲撑不起来,趴下了,也许还会博得一声可怜的孩子的同情叹气。可父亲偏偏小小年纪就不服输,显出了好强甚至强悍的性格,不论这种好强是天生的还是被逼的,都非常珍贵。在农村,弱势贫困的家庭的孩子,如果再不努力不自尊,是会被人轻视嘲笑甚至欺负的。少年的父亲挺住了,很快就学得种地的十八般武艺,农活样样不拉、拿得出手,不仅如此,父亲还同时拜师习得一身防身的武艺功夫。在劳动和成长中,从少年到青年,父亲的不屈和努力得到了回报,在撑起家庭的同时,终于也让他赢得了邻里尊重,至少是不会被欺负。
三,父亲和他的姐妹,情义悠长
但在这种艰难生活逼迫下,少年的父亲的性格里,长出来的不仅仅是好强坚韧,也同时还有暴躁和强横。或许这就是一种性格的两种表现。
父亲年轻时候的暴躁性格在我母亲和姑母那里是显著的存在,也是她们生活中所受痛苦的部分原因。
晚年的姑母,在说起小时候的事情时,说的最多的不只有贫苦的生活,沉重的农活,还有她的兄长——我的父亲的坏脾气。兄妹在地里干活,兄长是不能容许她偷懒的,就是累了也不行。不然就只会招来一顿打或骂,几乎没把她当姑娘看。甚至,平时你都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就会发脾气。姑母记忆里最深的,也最伤的,是在一个早上,姑母拿着家里唯一的木瓢在漱口刷牙,她不知道兄长在旁边等着已经不耐烦了正黑着脸瞪着她,等她漱口完把木瓢递给他时,他才一接过手就竟然反手把木瓢一送,手把捅在了她的肚子上,顿时姑母嘴里一口血就吐了出来。我听到这里的时候,心里也倒了一口冷气,可怕的感觉。我想,这应该就是所谓的残酷的生活对人性的摧残吧,父亲天性里不可能是这样的。
因为,这时我想起,姑母和父亲也都说起过的,姑母被爷爷卖掉的故事。
小姑母是被爷爷悄悄卖掉要去做童养媳或者丫鬟什么的,因为爷爷没钱买酒了。当父亲地里干活回家没见到妹妹,发现之后,父亲是愤怒和疯狂的,他立即上门以性命威胁了做媒的人,要他立马把他的妹妹要回来。做媒的人了解父亲的强横和不可调和,最终妹妹在路上被追回了。可是,人家还了妹妹,钱是要退还人家的。他只有自己借债,之后慢慢还。
父亲的同胞里,他和小妹,我的小姑,是走得最近的,他们整个人生里,一直都有牵挂彼此。后来,在姑母家庭比较困难的时期,父亲并不吝接济姑母家的生活。从这个角度看,他们是有情有义的。他们兄妹之间的情感是多元的。
再说说父亲和大姑母的故事。
前面说过,大姑母很早嫁了人,对家庭几乎没有帮助。好在,大姑母嫁的不太远,是山那边的一个山村。过的也是农民家庭的苦日子。他们家主要种植杨梅树,每年杨梅收获季节,作为舅子,父亲总要翻山越岭到十公里外大山里的大姐家帮忙。活不仅是采摘杨梅,还要挑着杨梅担子,带着饭包,走很远的山路到榕江渡口坐船,最后到汕头集市卖钱。来回一趟的跋涉辛劳总让父亲生畏。
父亲干活是好手,姐夫那里的乡亲也因认识他的能干而熟悉他。他大姐自然不会放过他,每年的忙总是要帮的。终于有一次,在还未黎明天亮前,在过山里溪流便桥时,挑着杨梅担子的他黑暗里一脚踏偏,连人带担子掉下了桥下的溪流,山坑水倒没什么,就是那水面上竟然挺立着一根根的竹竿头。父亲带着后怕的语气回忆说,万幸恰好身体没落在任何一根竹竿上,不然就是性命不丢也得落个残废。
从此后,父亲再不愿意去帮忙大姑母家采收杨梅了。但他和大姐之间,还是常来常往。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杨梅季的时候,我的老表兄弟总会送好多杨梅来,他们家的杨梅如今属于土特产品地理标志等级的,特别好吃,每年总能让我一快朵颐。我对杨梅的喜爱也从那个年代养成。
四,这些,都是父亲的样子
父亲在我的眼里,是多面的。
当然,他的第一面是严父。
父亲的严厉是出名了的,前面说到了他少年时代对小姑母的严厉。面对儿子,父亲的严厉是表里如一的,从不虚假。我是他的长子,相比后来的弟妹,我更是亲身感受了他的格外严厉。平时,父亲倒不怎么骂我,也很少教我大道理,他信奉棍棒教育。相比别人家的孩子,我虽不算个很听话的孩子,但绝不会归入顽劣之列。小孩子的时候,其实对对错没有太清楚的概念,就是爱玩、调皮、打架,因此做错事就自然会常常发生。我的实际的待遇就是,稍为犯错就会受一顿打,自己去反思错误纠正错误。什么跪戳衣板,吊手指头,打屁股,挨柳条鞭子,都是换着来的。但我慢慢也知道,父亲懂得如何教训孩子,分得清轻重,从不重手伤害到孩子的身体,也从不饿着孩子。他只是要让我记得皮肉痛,记住教训,不犯错。
虽然我到了初中阶段才不再挨打,但父亲的严厉到了我的弟妹身上,已经缓和了很多。已经很少记得他们会挨打了。更多时候他的严厉表现在语气上。或者是因为他对我更高要求,又或许是他年龄大了,生活也在变好些了吧。所谓生活改变人嘛。
父亲的第二面,是慈父。
小时候快乐的时光不多,但凡有些,就会记得很久。如果是慈父加快乐,那更念念不忘。大概是我刚小学的时候吧,有一个晚上,父亲回家比较晚,弟妹们大概是睡了,父亲把我叫出来,坐到饭桌边。我依稀记得是小油灯昏黄的灯光下,他倒了一杯酒,就一个杯子,是个小小的瓷酒杯,也不知道是哪里来的酒怎么有的酒是什么酒,更不知道因为什么喝酒,平时我很少见父亲喝酒的(后来听父亲说过,因为恨爷爷喝酒败家,他不喜欢喝酒)。父亲指着酒杯,笑着让我喝。父亲在教我喝酒!我感到了被宠的开心和快乐。如今我只记得那个场景,父亲的慈祥笑容,鼓励的语气,却不记得酒的滋味。
父亲的第三面,护犊子。
虽说父亲对孩子管教很严厉,但他容不得别人欺负他的孩子。实际上,邻居们也都知道父亲不会纵容自己的孩子。我们也很少被欺负。但孩子之间打架的情况难免,是非曲直也难分清楚。但遇到大孩子打小孩子,特别是导致流血情况,父亲是忍不得的,会直接带我上对方家门去讨说法。当然,对方父母也会以教训自家孩子保全和气和面子。
想想,我个人的少年经历,不就是这样夹杂着棍棒浸泡着父亲的心血,一步步成长的吗?如今教育界或者社会,完全否定体罚对孩子的教育的作用。这是走了极端了吗?棍棒真的有那么万恶吗?这是需要更多思考和争论的。
父亲的第四面,父爱是不说出来的。
父亲其实是会讲大道理,这是我长大后才了解的。他爱评论世事和人情,会借一些周围人的例子讲做事做人的道理。可惜,我们小时候这样的机会很少,我们体会不到。但是,我明白,父亲对儿女的爱从不讲出口的。他只是默默地做。
记得我考取大学,是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三年。考上大学在当时的家乡是非常荣光的事。但上学是要一笔钱的,家里那时还是很穷,这个负担对父母亲是很大的,况且还有几个弟妹要养。父母亲不仅让我顺利去上了大学,还花了二百五十元钱,买了一块走私进口的瑞士英纳格牌手表给我,只是因为他听说上大学需要。在一九七九年的时候,这是一笔巨大的花费!当时父母亲是如何筹措到这笔钱的,我迄今都不知道,这笔花费给他们带来多大的、多久的压力,他们从未提起过。我真不愿意用大爱无言来评价我的伟大的父母亲。
我上了广州的大学,虽然学校的困难补助金能满足我基本的生活花销,父母还是每月寄一些钱来,让我的学生生活无忧无虑。在我大二的时候,从未出过远门的父亲,还千里迢迢专门来看我。这次父亲带来的再不是严厉,而是温暖和期盼。父亲此行还留下一张特别去照相馆拍的父子合影,如今这算是父亲最年轻的一张照片了,而且是父子都很帅气的照片,非常珍贵。从此,父亲和他的大儿子,开始了大人间的关系。
父爱还远不止这些,也远未结束。父母亲还在考虑更长远的馈赠。后来才知道,在我大三的时候,他们操心起了给孩子建房子。他们不知道也不懂得,他们的孩子工作后,再也回不去家乡了。 他们没有问我需不需要,就瞒着我在家乡,开始建一座家乡称之为“下山虎”的大房子。预备着留给我们兄弟俩用,连厕所都建了两个。
或许是过度的操劳,又或许是命运使然,历来壮实能干的正值壮年的母亲,罹患重症,这时候倒下了。我不知道父亲后来有没有去思考,这样的后果是否来自于他们过度的付出和操劳。
但我知道,不管他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父亲是不会后悔的,因为在他们心里,给孩子建房子是最神圣的责任,是爱的无声表达。
五,父亲,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吗
父亲和母亲的故事,我们眼里的版本是基本明亮温暖的。
母亲在艰苦六十年代嫁的父亲,在我们记忆里,日子并不那么苦,跟周围的人差不多。父母亲之间并没有什么负面的故事,相反,他们是相互扶持支撑着这个家,不知道是不是相亲相爱,但是和睦的,亲近的。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他们严父慈母的角色扮演得很好。我们的成长是健康的。父亲除了生产队里干活种地,还是大队(当时村叫生产大队)的民兵,在大队的农田抽水灌溉站里有一份工。母亲也是生产队里的妇女主劳动力。所以,他们虽然辛苦,但养育我们五个儿女还是没有问题的。这么看来,父亲是一个合格的丈夫。
但当姑母讲述一个我们并不了解的故事时,父亲的性格形象还是超乎我的认识。
姑母说,大概在父母亲结合不久的时候吧,一次母亲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受不了父亲的责骂,生气回了娘家。父亲的性格是不会低头去请母亲回家的。我的母舅识大体,亲自把母亲送到家门口,父亲竟然发浑说不认识他们,要他们离开,不让进门。这样的父亲,又好像不太像一个合格的丈夫了。
但谁年轻的时候不犯点浑呢?特别是在非正常成长环境下,个性的发展比较容易走极端。也许,父亲是个特别的个案,他算是野蛮生长吧,他没有受到本该有的长辈给予的培养教育,在小小的年纪独自成长。父亲的口头禅是,“有样学样,无样学世上”,这是家乡话押韵的俗语。父亲经常说起,他才读过三个月的书,就让爷爷揪回家干活。但学堂的先生了解他很聪明,几次来家请爷爷允许他继续上学。无奈家里供不起,农活要他干,学堂终于还是上不了,这成了父亲一辈子的遗憾。我在想,父亲是真的聪明的,甚至是智慧的,要不然,他担不起这个家。
六,父亲的正直和善良,曾经那么可贵
我开始懂事的时候,大概就是在七十年代。那是个特殊的混乱的年代,人们不由自主地在其中颠簸挣扎。一个人如果没有清醒的头脑和良好的本性,是很难独善其身的。我说过,父亲是民兵营的一员,在当时这个身份既是一种安全的保障,也是一种权力。所谓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执行是依靠民兵来完成的。我记忆里有时还会响起那时候民兵营里传出来的阵阵的惨叫声。头脑里还时不时浮现被铁锁锁住关在露天厕池深处的人的身影。小孩子是不会太多联想的,他只会对人的不同感到奇怪。好人坏人的概念并不太清楚,但记忆会永存,他长大后才会分辨和判断。
但对当时的大人呢,就是一种考验,人性的考验,能否站稳了经受得住考验,这是需要清醒的头脑、坚强的性格,还有正直善良的本性的。后来的年代里,我和父亲不止一次聊起那段日子的事,父亲说,他从未做过恶,只有悄悄帮助人家减少痛苦和折磨。我相信也确信。因为在后来的时期,曾有被平反的乡亲邻里,长久地回报了父亲当年的好心和帮助。
我想,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但当到父亲这个境界,是很难的,并不富裕,家族普通的父亲,在乡里享有的很多的尊重,不是偶然得来的。
七,面对他的孙女,这个爷爷呀!
关于父亲和他的孙女,这个话题,最具体鲜活的影像,一定是来自于父亲的孙女。我知道他们爷孙间有一种特别的牵挂和默契。但是,他的孙女迄今还不能提笔去写他们爷孙之间的故事,因为她说,就是仅仅想起爷爷,想到他走了,她都要泪流满面无法自己。
父亲是在他的孙女才满十个月大的时候就从农村来照顾她的,并从此留在了她的身边,留在我们身边。当年我们夫妻都要上班工作,照顾她的孙女的事并不轻松。父亲是个特别的爷爷,他已不再严厉,相反,他表现出了少见的活泼、幽默、还有些许的孩子气。开始的那些年里,当爷爷的既让孙女有陪伴有安全感,又让孙女体会到各种逗笑逗乐和斗气,一会陷阱一会馅饼,一会笑一会哭。经常是妈妈下班回家,她就会投诉爷爷如何欺负了她。可爷爷一会不见,她就会不停地找,问爷爷哪里去了。
后来,孙女长大些去读高中住校了,周末回家先找的也是爷爷。再后来,读大学了,爷爷也永在她的牵挂里。电话书信邮件里,不会漏掉对爷爷的问候和对话。
我知道,在他们爷孙之间,那种感情是比较特别的,很亲,但又不仅仅是亲,还有别的,至于是什么,或许有待她的孙女来描述吧。
八,晚来有伴的父亲,是幸福的
父亲是坚强的,也是坚韧的。但在孩子逐渐长大,他的大儿子大学快毕业,其他孩子渐渐能帮忙了,好日子就要来到的时候,母亲的离世对父亲的打击是巨大的。家庭的重担压在他一个人的肩上。他开始心情低落急躁。我了解,更理解。我毕业参加工作后,尝试着给父亲找老伴。因为周围的家人和亲戚的反对,还有父亲的退缩了,几次尝试后,行动无果而终。
直到父亲来到城市照顾她的孙女,生活再无压力之后,才在几年后的一九九九年,在我们鼓励和牵线下,找到了他的老伴。此后两个老人一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互相扶持,互相照顾,一路走来,父亲是幸福的,他在和老伴的相互陪伴下,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二十二年。
九,父亲留给我们的遗产
父亲,在我们儿女心里,他是一座高山,严厉而冷峻,却又如定海神针般成为我们的依靠。后来他年岁老了,他又是温暖的,是我们子女聚在一起的一个缘由。
父亲是我们成长的榜样,我们比他自己幸福,我们有这么好的榜样。
父亲的照顾和培养,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营养。我们都长成了不辜负他的的样子。
我们子女的现在的样子,就是他的最好的遗产。
当然,父亲还留着物质遗产。前面说过,父母亲给我们兄弟俩建的房子,一座叫下山虎的房子。当年他建好了框架,我在十二年后,帮着他完成盖顶。那座房子建好了,父亲却只是偶尔回去住几天,几乎没有发挥实用性的作用。但我深深了解,那是父亲一生成就的一个见证,是我们家不落后于人的一个标志,是父亲的一个骄傲。
最重要的是,父亲,他老人家才是我们的骄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