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读书
读书笔记(3.1)

读书笔记(3.1)

作者: 夏林曦 | 来源:发表于2023-07-29 06:08 被阅读0次

铜城煤矿:

当暮色渐渐笼罩了北方连绵的群山和南方广阔的平原后,在群山和平原接壤地带的一条狭长的山沟里,陡然间亮起一片繁星似的灯火。这便是铜城。铜城无铜,出产的却是煤。这城市无白天晚上之分,二十四小时都在激动不安地喧嚣着,像一锅沸水。

铜城因煤而出名,所产的煤不仅满足了本省工业的需要,而且远销全国十七个省市。正因如此,铁路业也给这片荒地带来了成千上万操各种口音的外地公民。杂居在此的外籍人中以河南人为最多,几乎占了三分之一。

河南人迁徙大西北的历史开始于1938年那次有名的水灾。当时他们携儿带女,背筐挑担,纷纷从当地逃出来,沿陇海铁路一路向西,若不是有中.苏边.界的阻挡,河南人还能走得更远。灾民们在沿途落了户,凭借他们豁达豪爽和直肠热肚,他们的好斗性引起的拳脚之争常常不付诸法律仲裁,多由双方私了。由于他们有艰难的生存历程和在煤矿干粗活的经历,养成了既敢山吃海喝又能勤俭节约的双重生活方式。

这城市的地貌特征就是四周被山梁山茆围着,石多土薄,不宜耕作。在山山茆茆里有茂密的柴草和树木。

煤矿地面上是密集的人口和房屋,高耸的井架和隆隆的机器声,来到这里的人几乎无法相信,在这个小山沟里居然有如此大的负荷;地面以下四通八达的巷道密如蛛网,连成一个另外的大世界。在几百米深处的地下,这些流血流汗,只露出两排白牙齿的黑人在创造奇迹。他们开采的煤装上三十吨位的火车皮能绕赤道两圈还多。

铜城自古以来就以产煤闻名。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就有记载。到西汉时期,这里竟然用煤冶铁。这里成为研究中部平原的商业文化和追溯先周文化的渊源,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总之,铜城的兴衰变迁,都和煤分不开。

这里的街道房屋树木小草无不打上煤的印记;就连这些小鸟,也被煤熏染成了烟灰色……

这就是孙少平要来的地方。

开篇交代时间地址,展开少平工作生活的另一片新天地——铜城煤矿的生活。整体介绍了少平未来的工作环境,工作地点的人文历史等等,为之后故事情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感悟:

第三部作者估计会以铜城煤矿为主要介绍对象,描写少平在这里的生活工作情况。我们的主人公少平又要来这里接受新生活的挑战了,不知他的命运会不会有一个完美的转折,实现他的人生抱负。

由前两部铺垫的情节相信在这一部里作者都会安排进一步的情节发展,让所有的故事都有一个结局。

由于是第一次阅读长篇小说,我的读书笔记基本上以故事内容和追求情节发展为主,至于作者的构思框架,如何将众多人物串联起来,我还没办法去理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3.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jun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