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朝鲜长期是中国的属国,在制度上效仿中国,自给自足,风平浪静。
19世纪末,同当时的中国一样,朝鲜也面临着列强的觊觎。在日本和俄国的虎视眈眈下,朝鲜宫廷内部斗争愈演愈烈,终于在1882年爆发了“壬午兵变”。
壬午兵变
当时朝鲜的统治者是建于明洪武年间持续了600年的李朝,李朝和明清两朝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属国关系。
1864年,朝鲜王李昇去世,由于没有子嗣,弟弟的儿子12岁的李熙继承了皇位。而实际统治权则落在了李熙的父亲大院君手中,大院君思想守旧,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10年后,李熙亲政,权利又转移到了妻子明成皇后(闵妃)手中。闵妃主张效仿明治维新,进行改革。大院君集团和闵妃集团的矛盾一触即发。
1876年,日本胁迫朝鲜签下了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清政府在此时并没有尽到宗主国的保护责任,朝鲜王室倍感失望。
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致函朝鲜国王:“用以毒攻毒,以敌制敌之策,乘机次第与泰西(欧洲)各国立约,借以牵制日本。”朝鲜接受了建议,从此大门洞开,成为列强角逐的舞台。
1880年,闵妃集团和大院君集团爆发了军事冲突,混乱中,愤怒的士兵攻打日本使馆,并冲进宫中搜捕闵妃。闵妃无奈,只得逃出王宫避难,一时间,汉城大乱。史称“壬午兵变”。
兵变爆发后,日本政府决定借机入侵朝鲜。逃亡中的闵妃指示正在天津的朝鲜使臣金允植向清廷求救,一场“抗日援朝”的大戏拉开了帷幕。
清军抢占先机
安徽庐江人吴长庆和袁世凯的父亲袁保庆是生死之交。吴长庆的庆军乃是淮军的一支劲旅,功震四方。
23岁的袁世凯屡试不中,就投奔吴长庆军中效力。此时,庆军受命出征朝鲜。在进军朝鲜的过程中,袁世凯办事干练,雷厉风行,表现出了突出的才干。
在出征前,金允植曾建议吴长庆诱捕大院君,归政国王李熙,吴长庆心领神会,密令袁世凯布置此事。
到了朝鲜,大院君赴清军军营回访,袁世凯设计将其众多卫士阻于军营之外。
大院君入营后发觉气氛不对,就问:“将军将作云梦之游耶?”
(汉高祖曾借巡游云梦泽之机,消灭地方诸侯韩信、彭越。大院君以此暗示清军名为平乱,实则对他不利。)
吴长庆一时犹豫不决,难下决断。一旁的袁世凯持刀在侧说:“事情已经泄露!迟则生变!”随即将大院君强行扶入轿子,连夜登上兵舰,押送天津。
由于庆军抢先于日本登陆,迅速平定了朝鲜境内的叛乱,又扶持李熙掌权,朝鲜王室对中国的向心力大大增强,而清政府也借机对朝鲜实行了全面控制:首先,平乱的庆军六营全部留在朝鲜帮其训练新军,在军事上加强了介入;其次,与朝鲜签订通商条约,以此重申中国的宗主国地位;最后,通过代管,全面掌控了朝鲜的海关及外交事物。
壬午事变被清军抢占了先机,日本人自然不肯善罢甘休。
于是,日本人逼迫朝鲜签订了《济物浦条约》,获得了50万元的赔款和在汉城驻军的权利。当然,这是清政府为了息事宁人而指示朝鲜做出的让步。
然而,一贯贪婪的日本绝不会接受这样的好意。他们开始在朝鲜扶植“开化派”,意图推翻亲华的后党政权。
甲申政变
由于吴长庆帮助闵妃平息了壬午兵变,成为她坚强的军事后盾,因此,闵妃成为了坚定的亲华派。
壬午之后,朝鲜一批激进青年流亡日本,他们羡慕明治后期的日本,回国后组织了“开化派”,主张“外结日本,内行改革,联日排清,脱离中国。”以朴泳孝和洪英植为首组成了“开化派”。
一方亲华,一方亲日,两派的斗争势同水火。一开始,开化派势力远逊于亲华派,直到朴泳孝取得了李熙的信任和支持后,开化派得以实施改革运动,其势力才和亲华派相当。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吴长庆奉命率领三营回防。力量对比开始向开化派倾斜。开化派和日本人认为清政府在战争期间无暇北顾,遂决定政变。
政变发生之前,袁世凯已经察觉情况有变,他将朝鲜的紧张局势函告李鸿章并提醒他,日本公使竹添将在八九日内返回汉城,届时可能有事情发生。
1884年12月4日,甲申政变爆发。当晚,时任邮局总办的开化派领袖洪英植以庆祝邮政大厅落成邀请亲华派大臣出席。席间,将亲华大臣杀害。党徒们趁乱入宫,协同日军一起控制了李熙和闵妃,捕杀亲华派大臣,组成了新政府。
袁世凯一战成名
由于事出突然,袁世凯起初并不知道发生了政变。在得到报告后,袁世凯立即带兵二百人赶往邮局,但早已空无一人。
直到次日下午,袁世凯才得知政变真相。当时,中朝间的公文来往一次需要好几天,如果按常规请示,时间的拖延无可避免,而挽回大局的机会就可能失去了。在这个重要关头,袁世凯做出了果断的决定。
袁世凯立即行动,先去争取由他编练的朝鲜新军,当晚就向新军发放黄金600两。与新军左右营指挥官约定,次日一起入宫保护国王。
第二天上午,开化派政府发布改革政纲,汉城居民得知政变是开化党和日本人所为,一时举国惶恐。
袁世凯在两次致函国王李熙均得不到回复后,力主入宫,他说:“若是获罪,由我一人承担。”众人被袁世凯感动,都愿意随他入宫。
在袁世凯的带领下,一营人马赶赴王宫,一入宫,就和守军展开激战。闵妃和王子趁乱投奔清军大营。袁世凯打到景佑宫,发现李熙已经被转移,于是和退守楼台的敌军展开新一轮激战。
袁世凯身先士卒,毫无惧色,即使尸体满路,也不后退一步。守军中有袁世凯的学生,见是袁世凯来了,临阵倒戈,战局立转。整个战斗持续了两个小时,日军逃回使馆,清军大获全胜,杀死洪英植,救出了国王。
次日,国王移居袁世凯军营,组成新政府,告知政变平息。日本公使竹添焚毁大使馆,逃往仁川。
甲申政变以中国大胜,日本惨败而告终。
袁世凯一战成名,应国王邀请,居于偏殿楼下,朝夕会晤,成为清政府在朝鲜的实权人物。
此战中日双方兵力相当,各有一千余人。竹添挟制了国王,控制了王宫,以逸待劳,却依旧一败涂地,其原因就在竹添的心理素质远不如袁世凯。袁世凯在危急时刻,准确的判断形式,断然出兵,临危不惧,身先士卒,最终取得了胜利。
此后十年,袁世凯在李鸿章的遥控下全面控制了朝鲜的内政外交,成为清政府驻朝鲜的头号人物。
(我的今日头条号:龙猫走天下
喜欢的话请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