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观众为你存在,而是你为观众存在。
契科夫的中短篇小说集,译林出版社以《变色龙》做了书的标题。
最早接触契科夫的作品,是小学课文《凡卡》。课程结束后,老师还让我们发挥想象,扩写假如爷爷收到凡卡的信后,凡卡的命运会发什么样的变化,当时极尽美好想象之能事,设定让爷爷接凡卡回家,然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极度雷同童话故事HAPPY ENDING的结局模式,完成了作业。
初中,语文课学了《变色龙》这一作品,对于这样一位可以态度无限反转的小人物印象深刻。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同学之间开玩笑的模式都是模仿这种情绪快速转变的戏码。
契诃夫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的多数作品是无伤大体的幽默风趣的故事和小品。
书中前半部分的短篇小说多半是选自这一阶段的作品,《变色龙》便是其中翘楚。契科夫这时的作品,大多讽刺辛辣感十足,以极短的几句话勾勒出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寥寥几笔便完成了剧情反转。让人哭笑不得,几分钟内完成对读者情绪的调动。
第二阶段:契科夫开始从事中篇小说和剧本的创作, 作品中的诗化更为明显。
书中中后部分的中篇小说多是这一时期的作品。最为经典的《第六病室》是他创作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转折点,这部“不再不问政治”的作品也成为了他的重要讽喻性代表作。看《第六病室》时脑海中不自觉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的故事开始无限重叠。在疯人院里的未必都是疯子,也可能只是因为思维太过特殊,而被周遭的人害怕。既然无法搞定你的思想,那就直接搞定你这个人。一个人倘若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往往会被世俗以潜移默化慢慢影响或者以暴力快速解决。王小波说过这样一句:“在一切价值判断之中,最坏的一种是:想得太多、太深奥、超过了某些人的理解程度是一种罪恶。”
书中的几部中篇小说,尤其是农村题材的故事中发现感受到屠格涅夫的影子,在爱情系列中也可以感受到屠格涅夫的影响.。书中也不止一次提到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更为好奇两人的关系。托尔斯泰在书的前言中,冯加已经分析了两人有很强烈的相爱相杀的意向,所以多次出现也很正常。屠格涅夫是什么设定?——找了资料,只有一篇论文写到:契诃夫非常喜欢屠格涅夫,并且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第三阶段:这一时期,契科夫的作品日臻完善,内容和形式也完美统一,真实而又深刻,朴素而又动人。是他艺术创作活动的顶峰时期。而是伴随着他最后一部作品《新娘》,这本书也结束了。契科夫后期的作品,笔下人物和周边的风景相互交融,以一种俄国哲学的语调展现当时的社会状态。
看完了这一本书,似乎看完了契科夫一生的心路历程。
契科夫生活在罗曼诺夫王朝的末期,一个王朝到了末期状态多半类似。王朝的知识分子们吸收了先进的意识形态,发现所在的国度思想荒诞,对于社会底层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断通过当下的社会状态,检验自己学习到的思潮理论,希望以己之力,改变国家。一位知识分子,成为民众的精英,比成为社会精英重要得多。而对我来说又回到了看屠格涅夫小说时同样的问题,找个时候看一下罗曼诺夫王朝当时的资料。
契科夫也是一位弃医从文的作者。想到最近面对新冠,很多外国人依然不愿意戴口罩。所以学医不仅救不了国人,啥品种的人都救不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