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个星期重点在忙校区文化与课程整体性建构方案,围绕学校愿景“享受自由生长的童年”的前世后生做文章,恰两个关键点:享受与自然与今天教科室交给的主题——幸福有关,谈一些絮语,不是连篇赘述。先说一位小学亿万富翁同学的“朋友圈”——少时,一直以为幸福是一件东西,拥有了就幸福;长大后,认识到幸福是一个目标,达到了就幸福;直到成熟后,才发现幸福原来是一种心态,领悟了就幸福。我们支撑在教学楼上“享受自由生长的童年”办学愿景中“享受”是否就是这份领悟呢?八年很短也很长,短的是校史,长的人事迭代,轮回辗转中,我们是不是“享受”,还是合规、负重、回头、向上?撇过政治与行政的纷扰,城南人享受了吗?回到刚才朋友那句结语幸福是一种心态,幸福一直在路上,享受何尝不是?关于自然的幸福,接下来重点介绍沙华中校长在《校长》杂志上发表第一篇文章:
素朴乃大美
本文刊于《校长》2020年8月
总第424期 沙华中/文
“不差钱”时代,人们对美的追求成了时尚。“时尚”与“时髦”不同。“时髦”,具有新潮性,讲究“特别”甚至“奇异”,追求瞬间夺人眼球。“时尚”则不同,它是新的生活方式,可以是素朴的。习近平总书记就讲过:“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
办学,可以追求“时尚”,但不能赶“时髦”。现在赶时髦的真不少,学校过于追求建筑物的漂亮与硬件的豪华,比的是砸钱,比的是气派。说到底,比的是面子而不是里子。看到这些现象,我就会想起“素朴乃大美”。
孟子曰:“充实之谓美。”人之美,主要不是光鲜的外表,而是内在的精神气质。苏轼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人的充实在于“腹有诗书”。真正的大师,衣着是素朴的,言谈也是素朴的。我们遇见的只有“大师”头衔而无真才实学者,往往衣着光鲜甚至奇特,言谈玄乎,常用一些时髦的术语来包装所谓的理论。这些理论,听起来新奇,却不实用,很快就会成为过眼烟云,完全符合“时髦”的本义。我以为,学校教育哲学以简约素朴为好,让人一听就懂,甚至无需“概念解释”。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需要解释吗?
需要说明的是,过于充实也不美。中国画最重空白处。空白处虽然看上去什么也没有,却使画气韵生动起来。如果将学校比作一幅画,在空间与时间上都应该有空白处。学校要留给师生自由活动、自由想象的空间与时间。其实,留白与充实美不美,完全在于“度”。爱得过度,就是害。现在,因溺爱而造成的悲剧还真不少。用过多过重的学业负担来挤占学生自由活动与想象的空间,这不是爱,而是害,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害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素朴乃大美”,追求的是“自然”状态。这里的“自然”,首先指的是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大自然,是语言和思维的源头。大自然给我们以很多启发,人类的学习从来没有离开过大自然。学校教育如果与大自然隔绝,那就是在犯错误。自然,还是“自然而然”、“理所应当”的意思。天地不言,真理蕴藏其中。拉丁民族有个格言:“美是真理的光辉。”“美”与“真”必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只谈“美”,不谈“真”,就是形式主义、唯美主义。学校空间与教育教学,都要反对唯美主义。因为,唯美主义的背后是形式主义,看上去很“美”,却不中用。
在追求“时髦”的当下,坚持“素朴乃大美”是需要有勇气的,这种勇气的背后是教育的情怀与担当,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歌德说:“一切都是新创,但一切也仍旧是老的。”这句素朴的话里包涵着深刻的道理。教育需要坚守,要少些别出心裁,少些标新立异,少搞些大动作,少去吸引眼球。宗白华认为,一个人的面目表示了他的年龄、经验、嗜好、品行、性质,以及当时的情感思想。我觉得,一所学校的面目,表达的正是一个校长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我甚至认为,校长的衣着与言谈举止,也在很大程度上印在了学校的建筑及教育教学方式上。
素朴乃大美,平凡即圣境。素朴的背后是“自然”,是“本真”,是“质朴”。席勒说:“质朴的东西为什么是美的呢?因为在其中自然坚持着它的权利而反对矫揉造作和虚假伪装。
素朴,是人生应有的样态,也是教育应有的样态。
学校文化建设面子与里子的辩证思维,充实与留白的度的考量,素朴本质其实是一种回归,一种途径,但溯源皆是自然,老子曾言,世界的本原是自然,我们追求的自由,是小学生的本性、本真,能追着光、点燃这份童心,何尝不是幸福?只是这条路可能崎岖、杂乱、回环,终究朝向美好与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