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一场寒,一阵秋风一阵凉,时候已经进入秋天。
刘禹锡有词: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雨寒,让人心生悲;秋风凉,让人心变得苍凉。
走过燥热的夏天,我们进入了悲寂的秋天;经过风,经过雨,经过表面热闹繁华的世界,我们会发现“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
而能够在这喧嚣的世界里,说出这么深刻的话的人,也只有她——张爱玲。
24年前的秋天,张爱玲去世了。有人说,九月是属于张爱玲的,因为,秋风凉,不如她的文字凉;秋雨寒,不如她的故事让人心寒,而她又在秋天永远地离我们而去,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在洛杉矶西木区家中寓所死后一星期才被发现,享年75岁。
甚至有人说,张爱玲的书像脏水,让人不舒服。说起张爱玲其书,恨她的人,恨之入骨;爱她的人,爱她入骨。
因为,正是这汪水让人们照见了周围的不堪和自己的不堪,让人不能麻木、自欺欺人地活下去。
有人说鲁迅的文章像匕首,揭开了社会的阴暗和腐败,那么,张爱玲的文章就像人心的手术刀,揭开了人性中的黑暗,让我们认识到别人的同时,也能认识到自己。
她打开人性虚伪的外衣,切开其中的脓包,让病毒暴露在阳光之下,从而让人们的病能好得更快。
从这方面讲,张爱玲比那些写心灵鸡汤的作家又更悲悯。
而张爱玲之所以感觉那么敏锐,描写人性那么深刻,其实,这都是受她那独特的原生家庭影响。
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李鸿章的外孙,家世显赫,财力雄厚。少年时又满腹经纶,是个人人看好的少年奇才,但出生在日暮西山的清朝,纵是有满腔的抱负,也难有伸展的机会。
张志沂本人性格比较保守守旧,虽然处在民国,但始终不能放下身段顺应时代的潮流,依然是写写诗文,逛妓院,抽大烟,依靠着祖业坐吃山空,浑身上下一股公子哥儿做派,而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又是个作风西派的女性,两人极度不和,于1928年离婚。
离婚后几年,他娶了孙用蕃为妻,而张爱玲从心里并不接受这个后妈。张爱玲在她的自传体散文《私语》里面写到:“姑姑把父亲要再娶的消息告诉我的,当时是在一个小阳台上,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就觉得如果我的这个继母就在我的眼前,我就会把她从这个阳台上推下去,让她摔死掉。”
因为张爱玲4岁的时候母亲就出国留学,多年未归,一回来便是同父亲离婚,年幼的她,是跟着父亲一起长大的。
在她的心中,母爱是缺失的,父亲就是一棵救命的稻草,是她全部的情感维系之体,她又怎么能忍受自己的爱被别人来分享?所以,不管后妈怎么样,她永远也不会接受后妈的。
从内心里始终不接受,便有很多的积怨在生活中,在一次和后妈的争执打闹中,父亲重打了她,并把她囚禁了半年之久。
在这半年里,她得了很严重的痢疾,生命奄奄一息,父亲才用抗生素把她的命救了回来。
父亲对她的这次重打以及囚禁,对张爱玲的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以后她的很多作品都是围绕着这段经历来写的,比如《半生缘》,《同学少年都不贱》《茉莉香片》等。
张爱玲自己也说,我不断地舔着伤口,舔着舔着对伤口也有感情了。
她的文章还有好多是描写老夫少妻的,比如《留情》,比如《心经》等。
因为母爱的缺失,父亲在张爱玲成长的岁月里便担任了重要的角色,以至于张爱玲的作品中,主人公好多都是没有母亲的,或者说是些没有母爱的母亲。
因此,有人说张爱玲一生都没有走出恋父情结,不仅反映到了她的作品中,其实,也直接影响到了她的生活。
长大后的张爱玲,甚至不太会和年龄相当的男子交往,她的第一任丈夫胡兰成比他大十几岁,第二任丈夫赖雅比她大30岁。
终其一生,在爱情里,她都是个孩子。
从小与父亲相依为命,长大后与父亲彻底决裂,影响了张爱玲的作品和人生,而她的母亲黄逸梵却造成了她一生的痛苦。
母亲在张爱玲成长的岁月里是缺失的,这也造成了张爱玲作品里的主人公大多都没有母亲。
黄逸梵在张爱玲4岁的时候就去欧洲留学了,一方面是因为与张爱玲的父亲严重不合,另一方面也是性格使然,她非常西派,是个渴望独立的新时代女性。
她不仅自己独立,也要求张爱玲独立。经常不在家,偶尔回家一次,也是严格要求张爱玲。
张爱玲生活中偶尔出错时,没有引导,只有斥责,这一切纵然是黄一凡独立的个性使然,但又何尝不是母女两人相处和沟通太少的原因呢?
张爱玲曾经因为表现优异,被学校奖励了800元,而当他兴冲冲地把800元给母亲看后,母亲竟然把这钱花在了麻将桌上。
以至于很多年后,张爱玲在作品中说,她做梦也想把钱还给母亲,因为不想欠她。
相信谁也忘不了,著名的《金锁记》里的母亲吧?
母女俩的关系一直很僵,母亲临终前给张爱玲托信,希望见一面,张爱玲始终也没有去。
虽然因为相处的时间和彼此沟通的太少,母女关系很僵,其实,张爱玲始终也没有脱离掉母亲的影响。
母亲爱华服打扮,她也是。
母亲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思想和行为很西派,张爱玲也是。
母亲始终想依靠自己的力量,做一个独立的女性,她没有做到,但张爱玲却做到了。
她和母亲的相爱相杀,构成了她性格中矛盾的一面。比如母亲临死前想见她一面,她没有去,但她却在美国,一个人面对着墙壁喃喃自语,当别人问她时,她说,她在和去世的母亲对话,让母亲在天堂给自己留一条缝。
对父亲过分的依恋,和母亲的相爱相杀,造就了她作品中非凡的气质,而姑姑张茂源的一生,更是传奇。
姑姑张茂源也是一位新时代女性,为爱痴情等待了50年,一直到78岁,才嫁给了自己的初恋。
张茂源家世显赫,虽为贵族遗后,却思想西化,她大胆走出闺房,远赴欧洲留学,有自己独立的经济,也有自己独立的尊严,她对张爱玲也有一定的影响。
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张爱玲
成长的岁月里,缺少爱与呵护,父母和她感情疏离,后妈和她关系紧张,大家族关系复杂。
爱人胡兰成,历史上被后人定性的汉奸,文才非凡,却处处留情,两人最终离婚收场。
苏青,曾经的挚友,最终老死不相往来。
张爱玲坎坷的经历,造就了她有一颗异常敏感的心。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预感到时局或许对她不利,她走了,历经各种难关,借道香港,由难民身份申请入美国,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在美国,张爱玲结识了大她30岁的赖雅,在一起生活了几年后,赖雅去世,从此,张爱玲离群索居,一般不出门,并频繁搬家躲避人群。
最终于1995年9月8日被人发现死于家里,死时伸手向外,也许是看到了去世的母亲给她留下的天堂之缝了吧……
因为残缺,所以苍凉;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张爱玲的笔下,藏着我们唯一的逃生通道,因为,真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