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张骞从月氏回到汉朝,详细地向天子报告西域各国的风俗,他根据大夏发现汉地邛山的竹杖、蜀地的细布得知大夏百姓常从身毒购买物品。身毒在大夏东南差不多几千里,人民定居,生活习惯与大夏近似。
张骞向汉武帝建议派遣使者前往大夏。武帝听到大宛、大夏、安息之类的国家,都是大国,奇异甚多,百姓定居,与国人工作接近,但国力衰弱,很喜欢汉朝的财物。就想诱使他们入汉廷朝拜天子,希望以义让其归顺,就可增广一万里的土地。
第一,世间最难之事就是把他人财物放入自己口袋。
张骞出使归来把见闻讲与武帝,让其萌生了与别国通商的想法,甚至想用财利贿赂大月氏。异域风情对于武帝来说很有吸引力,也促使他让张骞征召使者王然于等人,四路同时出发。
第二,让人信服除了义还有宽阔的胸襟和大国风范。
出使,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外还需要出色的个人特质加持,比如坚毅、胆量、不卑不亢的气度等等。不仅要展示大国风范还要让受访国感受到诚意。根据文中介绍使者所到之地有的百姓就是盗贼,致使使者遇害。这真是有理也说不清啊。
第三,使者要冒着生命危险完成出使任务被害者众。
当时的使者跟目前的户外爱好者、驴友、导游一样,工作时间几乎在野外。不同的是,使者肩负着朝廷使命,生命易遭受威胁,可能出访任务没有完成就殒命于异国他乡,使者在当时是个高危职业。
古时人们由于交通不便和文化的差异,使得人们看待事物的眼界、活动的范围受到限制,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目的不光是与异域缔结盟约,更是了解周边地理、气候、人文等情况后,为开疆拓土做好充足的准备。
我是挹洗俏月,这是今天的阅读分享,祝您工作愉快……
【地名及冷僻字注释】:
身毒国:别名:“天毒”、“贤豆”。 定义:古代对今印度国名的音译。地理位置:与古代中国分处青藏高原两侧。拼音(原音接近 sin do 或 shin do),始见《山海经》。
安息:安息(古国名)一般指帕提亚帝国(波斯语:امپراتوری اشکانی、Emperâturi Ashkâniân;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又名阿萨息斯王朝或安息帝国,是亚洲西部伊朗地区古典时期的奴隶制帝国。
犍为:犍为县隶属四川省乐山市,位于川西平原西南边缘,有“蜀西门户”之誉。
乌孙:乌孙[wū sūn] 汉代以游牧的畜牧业为主的古国。
于阗:于阗国,是塔里木盆地南缘一个古老的塞人城邦,有关于阗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大宛传》,称其在西域之东。盛时领地包括今和田、皮山、墨玉、洛浦、策勒、于田、民丰等县市,都西城(今和田约特干遗址)。
康居: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康居国“去长安万二千里”,西汉时臣服于匈奴和大月氏。东汉时期,康居国是西域大国,领地广袤,人口众多。南北朝时期,嚈哒[yàn dā]势力崛起,康居相对衰弱。嚈哒人西迁后,康居国就不复存在了。
奄蔡[yǎn cài]:奄蔡国是古代亚洲西北部游牧渔猎民族建立的西域古国, 位于西伯利亚西南部的欧洲和亚洲的交界处,是一个白种人的国家,其名称始见于《史记》。中国史书相继翻译为奄蔡、阖苏、阿兰聊国、阿兰、阿伦等。拜占庭史籍称之为“阿卡齐尔”。
大月氏:[dà yuè zhī] 大月氏是公元前2世纪中亚地区的游牧部族,在公元前2世纪以前居住在中国西北部,后迁徙到中亚地区。在中国先秦时代的古籍中,或译作禺知、禺氏、牛氏等,后来也有译作月支的。
邛:邛都(dū)古地名,在今中国四川省西昌市,亦作“筇竹”。
僰:僰(bó),本意为中国古代称西南地区的某一少数民族。
氐:[ dī ]古代民族名。汉、唐时分布于今陕、甘、川、滇等省,从事畜牧和农 业。十六国中的前秦、后凉即氐人所建。其后,大部与汉人同化。一般指氐族。氐人是我国历史上的农耕少数民族。
筰:同“笮(zuó)”。笮国,木氏先祖“世居”的汉晋定笮县(今四川盐源),移指丽江。
巂:[xī]〔越~〕古郡名。姓。
[guī]鸟名,即“子规”。古通“规”,指车轮转一周。
[juàn]古地名,在今中国山东省东阿县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