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到关于城市里狗伤人的新闻,这些狗有的是宠物狗,有的是流浪狗。
人狗关系有着很长的发展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它可以体现出社会的文明程度。现代社会的人狗相处尚且有如此明显的问题,城市发展之初人与狗又是经历了怎样惊天动地的“相爱相杀”呢?
历史学博士克里斯·皮尔逊在其《狗狗都市观》一书中以19世纪早期至20世纪30年代的纽约、伦敦和巴黎为例,研究了人与狗的关系变迁如何重塑了这三座在当时代表着现代化程度世界领先的城市。
看完本书才知道,原来狗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地位并非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水涨船高”的,特别是流浪狗,人们对它的态度受到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当时的很多奇怪理论也令人啼笑皆非。
在19世纪初期,流浪狗在城市里的中产阶级的心目中,和迅速扩张的城市中惹人生厌的东西——疾病、脏污以及混乱画上了等号。居无定所、脏乱不堪的下层人被视为“危险阶级”,而相似的境况让流浪狗成了犬类中的“危险阶级”。
打击流浪狗成为城市管理者的重要任务,于是各种矛盾出现了,比如爱狗人士对打击流浪狗活动的反对和阻挠,对打击流浪狗人员进行奖励让很多人千方百计诱捕别人的宠物狗以换取奖赏。而采取何种途径消灭流浪狗(比如熏杀、溺亡)同样是个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
因为有咬人和传播狂犬病的风险,所以即便是宠物狗一样也需要加强管理,比如遛狗拴绳、戴嘴套等,甚至还有人想出将狗的牙齿磨平这样的奇葩主意。
反对给狗拴绳、戴嘴套的除了有爱狗人士这个小群体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无知群体。当时细菌学研究尚不发达,人们对狂犬病的发病机理所知甚少,人们认为狂犬病就是一种“情绪疾病”,拴绳和戴嘴套都会让狗情绪低落从而加剧了狂犬病的泛滥。
作者创新地将人与狗的关系纳入了他从事的情感史研究,恐惧、厌恶、同情等情感投射到狗的身上,在爱狗人士与厌狗人士之间激起了更复杂的矛盾与冲突。人类还借助对狗的情感反应来团结或分裂某一群体,这其中反映出的人性真是令人咋舌啊。
人与狗的和谐相处仍然是现代都市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难题,而只要人与人之间不能实现和谐相处,人与狗的和谐关系就只能继续是镜花水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