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言值读书会-好书共读-《学会提问》day21
【原文】
同样,有一种常见的偏见就是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在这种错误里,我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普遍高估了个人倾向的重要性而低估了环境因素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总喜欢把别人行为的动因看成是来自其内部因素的作用(他们个人的性格特点),而不是来自外部因素的作用(环境的力量)。
因此,比如说,当发现有人偷窃,我们很可能将偷窃行为,一下子就看成小偷骨子里没廉耻或是没良心的结果。但是我们还应该考虑一下外部环境的作用,比如说贫困或者来自同龄人的压力。
构建过去事件的各种原因还存在一个重大的困难,那就是很多证据都依赖于人们的记忆,而大量的研究显示记忆往往会遭到极大的扭曲。
【感受与思考】
《悲惨世界》的男主角冉·阿让,因为外甥们即将饿死,打碎了商铺的玻璃,偷了一片面包,途中又试图越狱,前后加起来被判坐牢19年。一般人没有了解前因后果,只做判断,就会认定——偷东西的就是贼,就是坏人,应该坐牢。
但是只有尝试把自己,代入这类“小偷”的故事里,我们才能明白什么叫做“情有可原”,以及“无奈之举”。换句话就是说,我们认为“小偷”偷东西是其人品道德问题,而实际上,是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
再来看个更加值得深思的故事。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点30分,广东佛山南海黄岐的广佛五金城里,2岁女童小悦悦在过马路时不慎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两度碾压,肇事车辆逃逸,随后开来的另一辆车辆,直接从已经被碾压过的女童身上再次开了过去,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18个路人,都对此冷眼漠视,直至第19个人——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
当时网友的谴责大多围绕路人的冷漠,社会道德的崩塌等等,只有极少数的人,会从周边环境+社会心理角度入手,以还原这一事件的重要影响因素。
心理学上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责任分散理效应”,又叫旁观者效应。简单来说,对于同一件事情,如果在场有多个人出现,那么自己作为主体,所感知到的责任感,就会被分散。
小悦悦被碾压的场景里,走过的路人很多,以至于每个人都觉得,如果真的出了什么事情,别人会行动的,最后的结果便是,路过的18个人,都没有能伸以援手。
综合上述两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观点,那就是一个人做出了某项不好的行为,未必是因为其道德水平低导致的,还极有可能是人际关系,财务压力,信息不足,以及社会环境影响等。
戴上理性的眼镜,才能看到复杂而又多变的世界,且真相永远都不会是非黑即白的,反倒是呈现出灰色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