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一曲民谣,流传千年,总有一些让人牵肠挂肚。比如清明吊古怀今,催人涕泪,谷雨催耕农事,予人激发,秋分硕果如金,教人尽享丰收喜悦,而到了冬至,太阳开始自南向北回归,天比一天变长,便使让人们舒缓了压抑良久的心境,生活的节奏开始变得轻松起来。节气像是和人们共生的兄弟,与生俱来,难分难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节气更像是一个情人,常常让你热烈地拥抱着、炽烈地依恋着,即使偶尔有时有那么一点若即若离,也足以让你痛且快乐着、回味着、希冀着,助你幻想,疗你伤痛。
当然不可能每一个节气都让你夜不能寐,但我确定有一个节气足以让你不能淡定,那就是立春,一个人人都热爱的节气。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初的一个。二十四节气始创于中国,是农耕时代的先人们用智慧发现的天然结晶。先人们根据节气巧妙安排农事,立春当不愧为农耕文化的“元首”。
新年伊始,万物更新,自古以来,没有任何事物能抵得过她的魅力。在中国古代,立春最早还曾长期被人们赋予春节的地位,像崇尚圣灵一样宠着她,敬畏她。即使到汉代以后立春和春节分开,人们对首节的情怀任然未减。农谚里有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春打六九头的说辞。每从冬至开始,人们便开始扳着手指数着盼着,从“不出手”到“冰上走”,默许着一天强比一天的冷酷,像枯藤瘦柳一样瑟缩在被窝里猫冬,直到迎来立春,才各自长长舒了口气,伸伸腰,打个哈欠,翻个身,准备着新生活的来临。
二十四节气从来不止于农人,相比于他们,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对物欲的满足,精神上的品味开始无限制的提升。于是才子佳人们便赋予了立春特殊的感情,尤其哪些“骚客”,更像是“发情”!每逢立春不赋诗,每在立春不动情,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立春出现在大诗人的笔下,“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是杜甫的情。“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是李白的结。哪怕是永远也不敢攀上诗人的我,也曾装模作样的写过什么什么咏怀的句子:言曰乾坤转,阳升节序交。朔风侵旅径,紫燕会童谣。吉日寒霜薄,他人绿水迢。岁岁嚼冰脆,艰苦一春消。
遗憾的是,生于东北,长于东北的我于立春似乎淡远了一些,准确说应该是立春与我疏远。“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雪皑皑,坚冰如铁,寒风刮脸,冻枝呼号,置身于寒冷的深冬,怎么也感触不到春的温度。小时候听村里的老人说:立春后还有四十个冷天。我倒是没有细心数过,却知道即使是头年打春,春脖再短,种地也总得等到农历三月清明前后。上学时候最怕写的作文是“春天的脚步”了。
不过这时候毕竟是立春了,即便是视觉上无法窥见她的迷人的面纱,扑捉不到她颐情的身影,可是在味觉上却能够最先进体会到这个节气的不一般。啃春!我记得很小的时候,那一天那一刻,妈妈亦或是奶奶,慷慨地让我们兄弟姐妹一人咬一块又甜又脆的大萝卜,那种感觉就像过年,平常从来想都别想。
我没有查阅过是不是汉族的风俗,还是满族的风俗 ,或者也可能原本上只是从我的老祖太爷老祖太奶传给我的祖太爷祖太奶,再从祖太爷祖太奶传给我的太爷太奶,然后他们再传给我爷爷我奶奶,接着传给我爸爸我妈妈,又传给了我们弟兄姊妹,而且又往下传给我们的儿孙,虽然后辈人丁越来越稀少,但至少现在知道他们还会有人往下传。直到现在,我还一直怀念小时候全家人围在大人前后团员亲切,挚情温馨的情景。那时大概不能够理解为什么定要在那一天啃萝卜,为什么啃一口萝卜就能就能咬住春天,直到长大了,才明白其中的用意。祖祖辈辈的先人们正是用这种浪漫的方式把春播种在他们自己和孩子们的心里,把新的理想托付给未来。
立春在本意上就是春的开始。其实不在于南方还是北方,也不在于无观中有多少草绿、多少阳光、多少温度,重要的是这一天她赋予了人们心灵中一切新期盼,新脉动,新机遇。让你确信一切漫长艰难痛苦的时光,从此被你抛在身后,永不再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