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具有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价值,表现了封建社会的百态,人性的纯洁与卑劣,爱情的自由与无奈。鲁迅说过,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我读《红楼梦》,看到了黛玉的忧伤,她的忧郁是彻底的悲观与自由。

林黛玉出生于书香门第,是荣府四千金贾敏与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独生女,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恋人、知己。她生得倾城倾国容貌,兼有旷世诗才,然而因为母亲与父亲的相继过世,自十岁起,一直寄养在贾府。黛玉的母亲贾敏早就告诉过黛玉,外祖母家很显赫,人多嘴杂。不可多说一句话,不能多行一步路。处处小心。

黛玉感受到的,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在与湘云夜晚闲谈时,表露自己一年只有十来天能睡好觉,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失眠的忧伤中度过。黛玉是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真身,为报宝玉的前世神瑛侍子的灌溉之恩,今生流泪以报,而在贾府,黛玉多是因与宝玉之间的误会与现实的无奈而流泪。悲自己的处境,悲宝黛的爱情不被允许。而这,正根源于封建体制下贾府的专制与不自由。

黛玉的忧郁是表达了对爱情的无助与无奈,也是对冷酷环境的控诉与伤感。这无异于自杀,放弃了生命主动权,在知晓宝玉与宝钗结婚的夜晚,含恨而终。古代伦理中,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三纲五常,父母赠予的生命不属于自己,没有选择权与主动权。林黛玉因忧郁而亡的选择与结局无异于是对封建体制无声的反抗。
以理智分析黛玉的忧郁,我们会认为她过于局限于悲伤的情感,失去更多体验人生美好的可能性。但是,这种放任生死的不确定,以及悲伤情感的主动选择,使其脱离世俗的烟火气息,而化身为因爱殉情的悲情女子,在封建礼教的纲常下彰显了自由的灵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