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几年前,我迷上了余华的小说。读着《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品味小说中残酷的现实的同时,也引发出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满足。
尤其是《活着》当中,闹饥荒的年代,富贵的老婆走很远的路回娘家,要来一小捧米,贴着胸口护送回来,要在晚上,村民都不察觉的时候,才敢关门闭户,煮稀粥,来缓解全家人的饥饿。
煮粥的香气还是让村长闻到了,一个中年男人,厚着脸皮去富贵家讨几粒米吃……
《许三观卖血记》里面,全家人饿得躺在床上,不能多活动。许三观受不了了,又去医院卖了血,带全家人一起去吃了一碗面。
在闹饥荒的年代,人们只要能填饱肚子,就很开心了。
比较他们的生活,我们是不是觉得我们应该幸福?
而物质泛滥年代的我们,大口吃肉,大碗喝酒,餐桌上点多了的酒肉,就那么白白浪费了,大多数人不表示惋惜,其实我们浪费的食物能养活很多人。
可是,我们依旧不幸福。
有人说,这是因为,我们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们进化得更高级了,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熬着最久的夜,敷着最贵的面膜。刷着手机,在各种话题中跳来跳去,却不能静下心来读一整本书。晚上不想睡,早上不想起。
我们依然没有因为面膜贵,就变得多么高贵。
2
人都有“上进”的本能需求。满足了一个需求,稍作停留之后,便奔赴到下一个需求。
追求更大的住所,更好的车,更贵的手机,得不到,就痛苦。其实相比饥荒的年代,这样的痛苦多数都是“自讨苦吃”。
与其说是为更好的生活奋力拼搏,不如说是为房子车子打工。毕竟,房子再大,你的活动空间就那么点。
可是,这种拼搏真的换来快乐吗?真正换来的是“求不得”的痛苦。
“女人的衣柜里总缺一件衣服。”实质上的原因是,我们总喜欢盯着我们没有的东西,一旦获得了,就不怎么珍惜了。
3
这种心理,被商家大作利用。他们擅长迎合人们“匮乏”的心理,扩大焦虑。
最近,卖保健品的商家大肆宣传养生知识。说,一个人想要获得均衡的营养,每天需要吃22种食物。你不可能一天吃22种食物,那么买我们的保健品吧。
我想说,我奶奶每天最爱吃一种食物“烂面条”,她活到90多岁。
我不知道是否有人因为过多食用了保健品丧命。秦始皇吃多了“仙丹”丧命是真的。
每天吃饱饭,满足,平和就应该开心啊,不要总想我们没有的东西了。灵性概念的富足,永远都是当下的富足。
有了富足的感受,更能专注于当下了…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