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上乘的德,是无需行为规范,所以有自然而然的德;下乘的德,是不失行为规范,所以不是自然而然的德。
上乘的德,清净无为,而且无需目的;下乘的德,同样是清净无为,但需要有目的(目的是为了清静无为)。
上乘的仁做了,是没有目的的;上乘的义做了,却是有目的的。
上乘的礼做了,却是得不到道的回应的,道甚至随手把它扔掉。
所以,不能遵循道,就只能遵守德;不能遵守德,就只能遵守仁;不能遵守仁,就只能遵守义;不能遵守义,就只能遵守礼。
只能遵守礼的人,连忠心和诚实都会很薄弱,这就是各种动乱的首要原因。
人的表层意识(认知和思想),只是道的花(非道的根本和果实),就是人类愚昧的根源。
所以大丈夫,要起码做到义以上(厚),不能只做到礼的层次(薄);要修到道的果实(对元神有所参悟),不能只修到道的花(被认知和思想牵着走)。
所以我们要去薄取厚,去花取果。
【解读】
1、道是理论基础,德是符合道的行为规范。
2、最接近德的做法就是:物来则应,事过不留。而且所应皆符合道。
3、上乘的仁,是发自真心的慈悲,是没有目的的。有目的的慈悲就不是真慈悲,只能算是假仁。
4、上乘的义,是正义,是有目的的。因为正确的、正当的才算是义。所谓正确、正当,就是目标正确、目的正当。所以义再上乘,也是有目的的。
5、礼不一样,不正确、不正当的,才需要礼来掩饰。所以再上乘的礼,道都不会回应,甚至随手丢掉。
6、正确的忠心和诚实,已经归入义的范畴。所以修礼者,最多是愚忠愚信之人,这些人虚伪且容易被教唆和摆布,历来是祸乱根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