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李一诺的《做不焦虑的年轻人:麦肯锡女神职场答疑录》。书里说,我们经常有个思维误区是从限制开始思考,而不是从目标开始思考。她讲她发现一流大学毕业生觉得最好的工作是去中学教书。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个职业有编制,有保障,而不是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作者觉得,这就是从限制(“有编制”)开始思考,而不是从自己想做什么开始思考。
最近我也在思考我的职业定位。之前我一直都很喜欢做全栈,自己负责前后端包括项目管理。前段时间和一个在国内大厂做猎头的朋友聊,他说,如果我希望回国,最好做一个固定的方向。问了另一个在国内做技术的朋友也说,国内公司不再接受全栈,主要因为国内很多公司缺乏稳定的T路线(技术职位晋升路线)。作为对比的是,国外公司喜欢招这样两种人:通才,有良好的计算机背景和良好的工作态度。专家,在某些领域有多年经验的人。
昨天我还给新入门网页的朋友聊前端,后端,全栈的意思。聊的时候,我突然也觉得这个词特别模糊。应该每个后端工程师都会写简单的html、css和js,这么说来感觉看起来更全面的全栈比后端技术不仅浅还窄。看到同学标签是"专门从事后端工作的高级软件工程师",觉得对方挺谦虚的。我能做的,他也可以做,但他选择不做罢了。那么我的价值在哪里?
最开始,我去的公司让我维护wordpress网站,我就开始写WordPress+PHP+MySQL。后来越写越熟,也可以做一些其他网站的维护,学了一些react,又学了node.js。好像我就止步在可以制作和维护小网站了,像其他人的入门项目一样。我本该用来深挖技术的时间,去看设计,看交互,看数据分析,看营销。可以说,什么都会一点,但都说不上专精。也就像我现在的处境,从小公司锻炼的技术,只能满足小公司的要求。如果不是创业,我的价值可能就只能用某一项技术的熟练成熟衡量……说到底,也许我还有个创业梦吧。
纠结了一个多月了,到现在什么结论都没有。走一步看一步吧。就像前面摘录的那句话,也许我现在也是从“限制”开始思考,觉得大家都不接纳全栈。但如果我更逼自己一把,先做成某一个类型的专业人士,再多一些其他技能,会比现在舒服得多。
继续说那本书,里面讲到合伙人视角,是发现商业问题的核心其实是人。有的问题不是靠提高技术能解决的。正如作者说:“所有和组织相关的议题,都存在‘人’的变量,人是商业问题的一部分,并不存在一个绝对意义上的正确答案。在真实的商业世界中,一项决策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很多人的决策都与环境、个人处境和个人风格相关。处于商业世界中,你得学会全面地看待一个问题,不仅把数据、业务分析做好,还要考虑什么样的方案对特定客户才是一个‘对’的答案。”
对“没有正确答案”我也有见解。大多数学生的网站练手项目都是线上商城。很多人就用这样的案例来应聘。那种难度的练习(不考虑客户的需求就,作为产品,在我心里是无难度的),我觉得可以作为入门开发的证明,但在接单时,还不如一个UX设计师使用低代码工具做商城。我前段时间还看了几个电子商城,我觉得他们都太依赖模板了,忽视了自己的定位。我最常说的例子是,如果一个品牌不出名,那么在首页摆上尽量多的品类比较好;如果品牌出名,则摆上明星产品。有的网店就用默认加入或者字母排序靠前的商品放在首页商品展示栏里,实在是一种浪费。
作者的话也是我努力的方向,但我也找不到合适的机会:“比如同样一种市场情况,或同样一份分析结果,对于不同客户、对于客户的不同阶段或不同部门,意义是不一样的。怎样比较完整系统地来和客户讨论这个问题,让客户深入到问题之中,是我在麦肯锡学到的关键技能。
做到合伙人之后,这一点会更加明显。合伙人很大一部分工作职责就是去理解客户CEO层要面对的问题。客户的不同风格,尤其是核心高管团队之间的动态和关系,都会影响决策的制定。所以,能否从理解人的角度来接触问题的核心,找到系统解决方案,这是咨询行业能否往上升职的一个核心要素。”
话又说回来,我怎么又在给自己找“限制”。我该去思考一下,如何我能接触到更大的项目,锻炼我相应的能力。
前几天,我给我妈特别提了下这本书。我说,我也打算以后回国了。其实是因为看到作者的一段感慨,让我非常感同身受。她说:“我自己在硅谷工作生活过。硅谷所有公司里,都不缺中国人,而且不少都是北大清华中科大的精英。但是这里的另一种可悲,是这些大部分中国精英,在这些世界一流的公司里,身份只是‘工程师’。一个多面的人,有丰富情感,文化身份和历史沉淀的人,只是在写代码。由于身份、签证、工作绩效考核这些限制和压力,大部分中国人在这里是没有cultural identity (文化身份),没有任何声音的“码农”。在现在美国颇有些可笑的大环境里,顶多是作为‘亚裔’,为需要被标榜的‘diversity(种族多样性)’肤浅地加一点分而已。美国有适合中产阶级生活的社会环境,但留在美国,孩子长大,从族群上来说,在可预见的将来很多年,华裔顶多还是一个‘优秀沉默的少数族裔’而已。个人层面会有很多优秀的人,但在一个国家社会的整体背景下,会被淹没在美国各种政治潮流的洪流里,成为一个可忽视的噪音。一个很灰暗,不过我觉得会是现实的前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