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剧《都挺好》迎来了大结局,剧中的父亲苏大强“C位出道”,成为热搜榜上的常客。
虽然是电视剧,不过也很现实的反映出了中国式家庭样本,在这个家庭中,父亲角色中的缺位,不仅对孩子的成长会带来负面影响,也影响着男性自身的成熟和担当。
好歹电视剧的结尾给了我们一个满意的结局,身患阿尔兹海默症的苏大强,记忆永远定格在了女儿明玉15岁的时候,或许这也是我们对父爱的真实渴望。
而就在近日武汉市光谷第十一小学开展了“爸爸接送周”活动,倡议孩子的父亲尽可能接送孩子上学,引发了舆论关注。
平时生活中父亲都很忙碌,接送孩子上学的重任,往往都落在了妈妈的肩头,而往往这种习惯就成了自然,这也恰好是我们中国家庭的常态。
根据校方的调查显示:经常接送孩子的,妈妈占比超过53%,爸爸仅有13%;家里承担孩子教育工作的,选择“妈妈”的超过90%,选择“爸爸”的不到50%。这样的父爱缺失,最先就反应在对孩子的接送上,这也是校方组织这样活动的初心。
可能每个“缺失”的父亲都有不得已的理由,但是,孩子的成长是不能等待的,一些因“缺失”造成的伤害也很难弥补,甚至酿成悲剧。
去年12月初发生在湖南益阳的一起“12岁小学生持刀弑母”案件,无疑让人唏嘘人性的种种黑暗。据媒体报道称,男孩因在学校抽烟而被母亲责骂,在争执过程中因冲动而用屠刀挥向母亲。
很多人根本无法接受,为何一个上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对自己的母亲有如此大的怨恨,甚至不惜持刀将其杀害?
人之初,性本善,儿童原本天性都是善良温柔,一个孩子若突然出现冷酷与残忍,实则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太多的关系。经过发现这个孩子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而母亲也因为分居两地经常打骂孩子。
“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崩溃的孩子=中国式家庭”
所以说,“爸爸接送周”更大意义是对父亲角色与责任的提示,父亲之为父亲,说到底还是对孩子要“亲”,感情上亲近,行动则要“亲自”。
具体到一个家庭,父母对孩子的照料与教育,有分工有侧重也属正常,但不能变成“大撒把”,一些客观条件是理由,但绝非借口,有时间有机会做父亲的还应有意识地多陪陪孩子、有选择性地参加孩子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不让父爱缺席。不要待孩子长大了,才明白,那样已经太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