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讲了《三十六计》之第三计:界到沙人。(因平台原因只能同音字代替)
这个计谋大多是封建官僚之间尔虞我诈、相互利用的一种政治权术。用在军事上的话,主要表现在利用第三者的力量,或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而获得胜利的一种手段。
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是《三十六计》之第四计:以逸待劳。
原文是:“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意思是说:想要迫使敌人处于困顿的境地,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取得胜利。“损刚益柔”是根据“损”卦中“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的普遍道理和法则而来。它以“刚”喻敌,以“柔”喻已,采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有生力量的方法,让敌人由强变弱,而使得我方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的方式获胜。
“以逸待劳”出自于《孙子.军争篇》和《孙子.虚实篇》。战国末期,秦国少年将军李信率20万大军攻打楚国大败后,秦王起用已告老还乡的王翦,王翦率60万大军,陈兵于楚国边境。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城池,休养生息。就这样两军相持一年有余,楚军已放松警惕,将士毫无斗志,认为秦军此举实乃自保,于是决定东撤。王翦知道时机已到,立即下令追击正在撤退的楚军。秦军将士个个如猛虎下山,楚军溃不成军,于公元前223年,秦国灭掉了楚国。
图片来源于网络“以逸待劳”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以多击少,刘备初胜吴军,以逸待劳,陆逊终烧蜀营。”
三国时,刘备因吴国沙了关羽,遂亲率70万大军伐吴。一路势如破竹,连胜十余阵,已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命陆逊为大都督,率5万人迎战。陆逊分析地形后,决定撤出山地,以观其变。蜀军则在五六百里的山地安营扎寨,因地处山地,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犯了兵家大忌。蜀军一下子处于被动局面,欲战不能,兵疲意阻。就这样相持半年,陆逊趁蜀军斗志松懈之际,一把火烧毁了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陆逊大获全胜,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明天,我们将继续来看《三十六计》第一套的胜战计之五--趁火打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