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刚入职有过一年经历的职场小白,想谈论职场那些事,资历确实尚浅,但今天还是想以所见,所经历的,谈论一下个人关于职场上的愚见。
相信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职场中,你一定见过甚至可能参与过以下场景。
场景一
A:你知不知道某某升职了,真不知道像他这种没能力的人是怎么爬上去的?
B:人家会拍马屁呀!
C:是啊,上次我就在办公室,看着他向老板.......
场景二
A:听说某一和某二的感情不好,最近在闹离婚呢......
B:难怪某二最近上班好像进入更年期的状态,动不动就发脾气,好像谁招惹了她似的.......
场景三
1:这次公司的活动全由我负责,操心操肺的,最后功劳却被某某给抢尽了。
2:昨天迟到了一下,不知道谁去打小报告,今天被老板挨批了。
以上这种情况,相信并不陌生,特别是在女性之中更为常见。
终究到底是三大原因。
一是人性,人性有广狭义之分,狭义指认与其它动物区别的属性。广义指人们普遍具有的心理属性,它可能是天生的,也可能是受后天环境影响,但多数情况下是先天性与后天环境影响共同形成。比如A和B在议论C的是非,这件事跟D毫无关系,他们更没有邀请D加入这个话题,但D在旁边听着听着也就会主动附和几句,最后不知不觉参与其中,一起滔滔不绝讨论C。谈完后还小有成就感, 觉得自己是这个圈子里的人,觉得自己懂的不少。
二是利益关系,老板(上司)与普通员工之间是上下关系,因力量,权力悬殊,自然也就没有过多的较量,顶多是老板(上司)工作量给多了,薪水给少了,员工偶尔发牢骚抱怨几句。
但处于平行结构的同事关系,特别是职位,能力不分上下的情况下,竞争力更大,小到鸡毛蒜事,大到项目竞争,职位升值,加薪,而这种竞争大多时候是表面一片风平浪静,甚至笑脸相迎,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已有人在背地里捅你一刀。so 别动不动就把同事当成真心好友,这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三是闲着扯谈。
有一种人一旦闲下来就不知道干什么,议他人是非也就是最佳的消遣方式了,毕竟谈论政治时事有些枯燥乏味,特别是对于女生来说;谈论知识,艺术嘛,抱歉!懂得也不多,无法侃侃而谈,心中自然不畅。唯有那些八卦,特别是周边的同事,昨天发生了什么事,今天又怎么着了最为熟悉,信手拈来。即使是一点小事,经由几人谈论,再添加一些情节,措辞,似乎也成为一件足以乐道的事情,彼此乐此不疲。
像这种地雷我也踩过,庆幸的是及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的行为,回想当时一起议他人是非的嘴脸一定很难看。而从中又能获得什么呢?
某某升职加薪了,关于我们什么事?给我们什么好处?某某离婚了,又关于我们什么事?跟我们有什么关系?背后在领导面前抖出某某干的“坏事”,我们就能升职加薪了?领导就真的百分百相信你说的话了?一点辨别是非能力的人都没有,能当上领导?说某某的坏话,就能抬高我们自己的人品和能力了?
抱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会浪费自己的注意力和时间,话说多了,口渴了,需要多喝两口水而已。蔡康永在他的《说话之道》中说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议他人是非反而是在暴露自己的人品,言行。生活中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道他人好,他人不一定知道,论他人非,很可能最后却能传到当事者的耳朵里。插个真实的小故事:某晚,A老师跟着其他几位老师闲聊,其中说了校长几句坏话,第二天A老师正在休息,电话铃声响了,校长打来的,请他到办公室座谈。在此过程,也很难猜得到一起“高谈论阔“的几个人,下一刻,其中会有谁把你刚才所说的话引用到下一场“讨论会。”
当然,在职场中,即使一向安分守己,礼貌待人也不代表就不会成为被议论的对象,排斥的对象,被暗地里捅刀的对象。毕竟哪里有职场哪里就有江湖,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特别是建立在利益基础的关系上。
当遇到这种情况,难免有冲动情绪,特别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想着必须理论一番;必须奋力反击;待不下去了,想辞职走人......此时最需要的是冷静下来,在确定自己的行事作为并无过错的情况下,那就不必要放心上,他人爱怎么说就怎么说,也不要好奇,更不要去通过朋友或直接追问对方在背地里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这些只会给自己添堵,增加消极情绪。再者这种情况大多是那些职场老油条在煽风点火,论资历,工作经验,对公司企业的贡献,特别是作为刚入行的职场新手都不是对手,对方早已经深根蒂固,根本很难撬动,”硬”碰硬只不过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你需要的是把时间和精力投放在自己的工作,技能,学习上。毕竟适者生存,决定你去留的是老板,上司,而其中能力,能为企业公司带来的效益是最重要的硬性指标,实力(做出成果)是最有力的证明方式,即使有流言蜚语,最后也会不攻自破。再者,确实不喜欢周围环境,周围的人,那积累能量,以更好的去找好下一家公司作铺垫。
在职场中,我们需要做的事是做好自己手头上的事。确实有人在办公室拉帮结派,议论是非时请别参与其中,最多当个旁听者即可,若真的控制不住,想参与前请先想想这件事带来的利与弊,得与失。
若成为被他人议论者,暗地里被捅刀者。在所能忍耐的范围内请先保持沉默,脚踏实地,把注意力放在自我的成长上,工作学习上,若能积累到量变引起质变时,甩开对方,那才是最有力的反击。
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