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景德镇一中,从小就听到母亲在炫耀,她那年(1965年)是以年级第一的成绩考入的,后因文化大革命,初中没毕业就下放到农村。
1984年,我终于进了梦寐以求的一中读高一,三年后,成绩并不优秀的我,竟意外考上了大学,1989年,居然又分配回一中任教,一晃十年。
因一中的八十周年庆,也不知道是谁那么有心,做了一个PDF文件,把档案中的学生名单,罗列了出来,回想了许多故事。

一中的微信群,我是呆不住的,因为喜欢说话,其实大群里是适合看,而不适合发表观点的地方,于是自觉退出了。有时站在一中学生的位置想:一中有传统吗?
因2020年6月,听说年年高考第一的一中,今年估计要被乐平中学抢走光环了,于是各种招生大战,各种唇枪舌剑在圈里看到一二,虽心中疑惑,也有为母校担忧。恰逢一中在预备做80年校庆,似乎也在各种方式拉赞助,校友们的赞助,不应该是自觉自愿的吗?不禁心中疑惑,也有各种困惑。
从一中毕业了的人,是否会自称一中人?当然,一中毕业生中,走出很多优秀的人才,好些是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但这些,不一定是一中的功劳,很大成分是个体的努力。从 80年代初到2020年,在景德镇的生活的人都知道:一中高中录取分数线,永远是全市最高,于是学校自带光环,录取的时候,应该属于“掐尖”行为,被录取的学生,自身条件整体都比较好,出口呢?平台就高。
很多人喜欢聚会,不一定是感激学校,而是怀念青葱的自己和同窗的他(她),老师做了什么?学校提供了一个场所而已。其实,走出一中校门的学子们,大多数都是平平淡淡,努力生活,我们没有因一中而获得任何成功的捷径,也没有因一中而骄傲,当然,一中也没有因我而骄傲。

但一中予我,并不都是美好,在一中工作的10年中,已是职场规则了,磕磕碰碰,其间结婚生子,教学循环,职称评选,有甜有苦,最后远走天涯。
一中予我,也并非都是苟且,刚参加工作,就经常有大组公开课,有师傅,有同伴,也有同事的帮助和督促,在这种环境下成长,也是有喜有伤,认真做事,认真沟通,社会监督,舆论监督。
一中读书三年,同伴好友虽然不多,但依旧是有些撞击,高考前的墙上,励志的诗句和计划,高考后的操场,估分时的沮丧和鼓励,而后我们几个同学就天隔一方,在没有电话的日子里,偶尔一封不咸不淡的书信,再到有微信的日子中,有空就拉拉家常,看看对方是否胖瘦,我和陈英,真正同桌同班,却只是半年,但高中三年,似乎经常会一起走在植物园,摘着金银花,背涩涩的世界历史,陈英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到处玩[偷笑][偷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