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母校一中

母校一中

作者: 龙莹洁 | 来源:发表于2017-07-21 06:20 被阅读0次

        在外地,只要你遇到一个看上去还算体面的涞源人,他十有八九曾经是一中人。一中之于涞源,相当清华北大之于全国,是全县人们心中的知识圣地。

      我妈在一中教书,在我最早的模糊记忆里,东塔下她教我写字,教室前她教我骑小三轮车,操场上她陪我跑步,我穿一条红色运动裤,猴皮筋松了,跑着跑着往下掉,耳边总是有她的提醒:提裤子啊,提裤子!(真是的,她怎么也不给我换一条猴皮筋呢。)老师们喜欢逗我,一个姓李的男老师有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儿子,他抱着我,说这是老公公在抱儿媳妇。

那时候教室极为简陋,墙体松动,无聊的我就用棍子往教室里捅,和里面的学生展开拉锯战,等老师出来查看我早就跑的没影了。我弟弟更是顽劣,我妈在上课,他提着鞭子和懒老婆子一脚把门踹开,说,妈,我肚里饥!

后来,我和弟弟先后考进一中,开始住在后勤小院,我听的最多的事情是伙房被盗,或者发现假饭票。这种事情不能张扬,窃贼至今都没抓着。他们分析,一定是高三或者补习班的学生,为了复读铤而走险。高考太艰难,有姐弟俩经过八年高考抗战,也不知道最后考上了没有,反正那弟弟留着山羊胡子,已经有了仙风道骨的劲头。

学校没有下水,全部是旱厕所,上厕所需要走很远的路,还需要排队。后来我们搬到家属区,挨着一个教物理的男老师,墙壁不隔音,我晚上总是听到暖壶灌水的声音,因为学校统一供应开水,他没必要自己烧水,经过仔细分析我才明白,他把暖壶当尿壶用,然后我看到他打开水时顺便把尿倒到水房下水口,真是神不知鬼不觉。

夏天涞源舒服,冬天却很寒冷,需要在教室里生炉子。学生们除了学习,还要抬煤,打扫卫生,生炉子。记忆中,炉子在教室后面,对前排的学生来说,只是个精神安慰,取暖基本靠抖。除了冷,还有饿。晚自习时,后排的学生就用炉子烤白天吃剩下的馒头,趁老师不注意拧着小口吃。前排的不敢过去,急的直咳嗽。冷成这样,我们仍然要晨跑,洗脸不小心打湿的头发冻住了,它们在刺骨的北风里哗哗作响!跑着跑着,天就亮了。

学生们打了饭,就地蹲着吃,一般俩馒头,一两糊糊,一份菜的配置,一天一块钱就够了。就是这每天一块钱,很多家庭都觉得是不能承受之重。有的学生家远在涞源的深山里,家长走了一天一夜才来到一中给孩子送钱。他们眼睛通红,用干枯毛糙的手解开布包,把里面的毛票子钢镚子统统抓出来,郑重的交到孩子手上,叮咛几句,枯瘦的背影很快消失在泰山宫的门洞里。

一代又一代的涞源人用从土里刨出来的钱,供养者他们的孩子在一中完成阶层的转变,通过高考的独木桥,实现逆袭。

相关文章

  • 回访母校,感谢母校恩情

    怀揣着‘’母校音容心底藏,栽培恩泽永难忘‘’的初衷,安徽财经大学“回访一中母校调研团”前往培育三年的无为一中母校...

  • 母校一中

    在外地,只要你遇到一个看上去还算体面的涞源人,他十有八九曾经是一中人。一中之于涞源,相当清华北大之于全国,...

  • 回到母校一中

    相隔二十年,再次来到母校一中。当年的高中学习生活仿佛就在昨天,就在眼前。一切都好陌生又好亲切。 今早提前半个小...

  • 再见一中

    难忘母校,我是一中人 ——致母校和老师的一封感谢信 致亲爱的母校和恩师们: 还记得在201...

  • 回忆母校汶上一中

    (一) 二十年年华已去,一中校园中早自习朗朗读书声,依稀在我耳边响起。 1997年到汶上一中报到,很兴奋。 记得那...

  • 忆母校---怀一中

    鉴湖之畔杨柳依依, 怪石轻舟闲散悠游, 明月清风相伴依旧, 怎奈物是人非? 双秀庭不乏过往之人, 然故人离去新人又...

  • 昌河县城

    九十五 老黑一直说要带我去城里转转,去一中看看,一中是父亲的母校。父亲就是从一中考入大学,离开昌河县的,没想到二十...

  • 高中时期的“每日一骂”

    我和姐姐的高中母校是老家县城一中。 一中是我们县的最高学府,考入一中的学生基本上就是半只脚已经迈进了大学的校门,但...

  • 母校,我们回来了!

    母校,我们回来了! ——文山州一中百年华诞有感 曾宪英 2016•11•12• 母校 我们回来了 带着镌刻在心头的...

  • 校园鬼故事

    惊闻我们的XX一中已经不复存在。 “母校都不在了,以后去哪里怀念我们的母校?” “现在的孩子那么小就要到那么远的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母校一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xfs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