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您是否享受了贫困人口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的政策”,老人回答说“村里有通知,我身体不好,隔一段时间就要抽血化验,血都快被抽干了,所以就没去了……”核查人员一边询问老人,一边记录。临走时,老人抓着核查人员的手激动地说“这么多年我一直生病,党一直没有忘记我,春节时总有领导来看望我,送钱送物,我很感激,你一定把我的感激带给他们”。这是大数据入户核查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的老人是一名老党员。不难看出,多年的病痛折磨,让老人已经瘦骨嶙峋,布满皱纹的脸已经看不出老人的样貌。正是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对话触动了笔者的心弦,引发了无尽的思考。
2016年大数据核查工作首次启动,至今年不过两年,但围绕此项目产生的话题不断,是是非非未有定论。今年,笔者有幸作为核查小组成员进行入户调查,为期半个月的入户经历,让笔者对“大数据核查”工作有了新的认知:
一是要知之深入,辩证看待。21C不仅是一个信息时代,更是一个大数据时代。顾名思义,所谓大数据时代,是指人类的体貌特征、行为印记甚至是社会关系网都被转化成数字储存在一个集合器中。集合器具有“输入、关联、输出”三个功能,最初被广泛地运用于商业销售中。随着政府职能转型的深入,大数据也成为检验政策法规落实情况的利刃,但是数据不是真理,是存在不可能消除的误差,存在各部门数据信度效度难以完全无误的情况。这就要求核查人员要想得清楚,看得明白,不能盲目相信数据比对结果。
二是要核之精准,深入农户。通过数据关联,待核验问题以线索条的形式输出,单看线索条,可以不入户,仅靠纸质资料进行粗略判断,但这极大可能出现误判的风险。以“贫困户A某有房”线索为例,如果仅靠提供的户口本、身份证、购房合同等资料,很容易判断此条是违反政策的。但实际入户后发现情况复杂多样:A某可能是因为整户识别被纳入精准扶贫户;有可能是因为扶贫政策的帮扶下,家庭经济状况好转买房;也有可能A某是外嫁女,户口未迁出,房子由婆家购买;当然也有可能是A某被识别进入贫困户时,相关人员并没有进行严格审查,存在房产隐瞒等情况。这些都是需要核查组人员深入农户,了解情况,综合考虑,才能做出准确判断。
三是要查之真实,有理有据。入户除了要“核”,还要“查”,是要将线索问题细化成N个指标,查找资料佐证。但这绝不意味着仅为了查线索而查,“查”的过程中很有可能有新问题出现。此时,核查人员绝对不能避而不查,而是要顺藤摸瓜,将新问题查明白,为政策更好地服务百姓奠定基础。诸如“领取助学金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线索,查找资料中发现精准扶贫教育补助与学校助学金的脱节点。如果拈轻怕重,仅以学校提供的申请表为证结束,那将无法彻底解决此问题。只有追查到底,才能比对出精准扶贫中的教育补助仅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而学校补助金不单对贫困户,是有一套自成体系评判标准的。
数据时代带来生活便利、服务精确的同时,也蕴藏着为数据为尚,被数据控制的风险。只有以数据为导引,精准核查,实地调研,才能避免矛盾冲突、文化悲剧的再发生,才能真正发挥大数据核查检验政策落实情况的作用,才能为制定更加合理实际的政策提供有效依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