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亲子家庭婚姻家庭篇
两宝爱打架?懂孩子心理可能更好处理

两宝爱打架?懂孩子心理可能更好处理

作者: 妈妈爱果酱 | 来源:发表于2017-09-19 15:31 被阅读0次

这天,先生在家看管两个孩子,姐姐5岁,弟弟2岁。

姐弟俩在玩的过程中,姐姐随手抢了弟弟手上的玩具,并推了弟弟一把,于是乎,弟弟坐在地上哭了起来。

这一幕,被先生全看在眼里。当即,他从沙发上腾的跳起来,冲到姐姐跟前,抡起巴掌吓唬道:如果你再这样欺负弟弟,我就让你滚出去,你记住了!

我闻声赶到现场,看到先生一脸愤怒,是那种像自己被欺负而无法还击的委屈和愤怒。

这下好了,两个孩子一起哭,弟弟被姐姐“欺负”哭了,姐姐被爸爸吓哭了。场面混乱。

1

是打架,还是交流?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遇到了。姐弟俩的哭戏几乎每天都在家里上演,只是先生白天上班,碰到的概率不大而已,所以,此时的身临其境方寸大乱也是可以理解的。

于是,我给他讲了我小时候的感受。

我也是姐弟俩。我年长弟弟2岁。

在我的记忆中,争执打架占据了整个童年期。我父母常被我们吵得暴怒,然后将我们一起惩罚——跪地反思。

但这依然阻挡不了我们继续吵架、打架。

直到今天,在谈起这些过往时,我并不觉得,打架对我来说是一件无法被原谅的事情,当然,也不是一件让我身心受创的坏事。也就是说,打架,于我而言,不过像是童年陪我许久的某个玩具,稀松平常地让我获得了一段印象深刻的记忆和感受。

后来,我观察了一些小朋友,他们对于打架的态度,大致和我曾经的感受吻合——基本保持中立的立场,不认为那是坏的,也不认为那是好的。

可以再仔细体会一下这个画面,就会发觉低龄小朋友之间的你推我搡如同吃饭睡觉一般深入每天的日常。

自然,他们对待被打或者打人的态度,也没有成年人如临大敌般的避而远之。更确切地说,他们打来打去,不过是一种你来我往的交流方式。

我猜测是,孩子的思维和语言系统尚不完善,所以他们无法像成年人一样,在保持一定的距离时,还能利用思维语言完成一次沟通。他们的思维表达能力实在是跟不上节奏,或者他们也懒得动脑筋。动手多方便啊,我摸你一下,就表示“我正在跟你亲近,你是怎么想的呢”,我拉你一下或者捏你一下,代表“我喜欢你,想要跟你一起玩”,我推你一下,代表“我不喜欢你,我不想跟你玩”,根本不需要思维转换,也不要寻找合适的词语准确地表达,彼此之间心照不宣,心领神会。

喜欢就挤在一起哈哈哈,不喜欢就退后哇哇哇。

并无不妥。

再者,同龄之间的孩子们,力度着实不大,而且,在他们的观念里,也不存在邪恶阴谋或者蓄意暴力,他们的动手,纯属无意识的试探或者交流,弄伤对方的情况并不大多见。当然,如果孩子不小心握了利器,伤到了另一个孩子,这也不能划为道德范围作为评判的标准,面对这样的事件,我们只能说一是疏于看管,二是无心之失。

而大龄孩子和低龄孩子之间的打架,也比较少见。正常状态下,大龄孩子身心已经发育到一定阶段,他们能够进行自我思考,做形势判断,并且他们拥有了道德感,对于低龄孩子的攻击,他们常常会不屑于这种攻击,也不认为低龄孩子的攻击会对他们造成伤害,所以,面对低龄小朋友的或推或拍,他们常常以躲闪的方式呈现,他们会迅速地走开,意思是说“嘿,小屁孩,你还不够格跟我玩呢,我是不会花费力气在你身上的” 。道不同,不相为谋。本质上,这也是一种交流,依然是以身体反应为基础的。

当然,那些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属于特殊教养案例,不在谈论之列,遇到攻击性强的大孩子,还是明智而及时地带着孩子远离为妙。

2

为什么打架被说成欺负?

先生没有兄弟姐妹,从未经历过这样的场景,所以,当遇到两个孩子打架,嚎啕大哭的孩子肯定是影响了他的正常思维。按照动力学的说法是,不管是因为打架哭的孩子,还是因为别的事情而哭的孩子,哭这个现象本身,都会勾起父母的一些情绪反应,比如失控。我们无法接受失控,尤其是孩子,所以,面对孩子哭,我们常常会不分青红皂白地立即阻止:不要哭,别哭,不能哭!

当一个自恋的人的无能感被唤起时,这种感觉确实太糟糕了,也无法自我接受。所以,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是,孩子们按照预期友好相处,乖乖的,又懂事,又上进。

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怎么可能总是按照我们的预期乖乖长大呢?

讲真,有那么几次,或者好多次,面对两个孩子打作一团,哇哇大哭的画面,我是难以忍受的,我记得当时的条件反射是:立即起身,想要大声责令女儿不要欺负弟弟。“你为什么要欺负弟弟,他那么小,你就不能保护好他吗?”

直到有一次,我长时间思考了一下,假如我是女儿,我真的是在故意欺负弟弟吗?

一定不是的,恰恰相反,我是在表达亲密,你看,我是因为喜欢你,所以才用肢体跟你亲密的交流,不过我交流的方式过于浓烈,比如我下手重了点,让你感觉到了疼,于是你用哭表达了疼,但并不是用哭表达对我的厌恶。

来看看精神分析怎么解释所谓的“欺负”的,曾奇峰老师认为,有的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之间发生一些冲突时,他们可能会把这种冲突命名为欺负,这样的父母往往可能有分离焦虑。因为被他们认为是欺负的那些行为,在孩子的体验中,实际上是表现为亲密,因为这种亲密会让父母亲觉得自己正在被抛弃,所以他们就认为这是欺负,并通过当裁判的方式,让自己卷入到孩子的亲密关系之中,或者制造孩子之间的间隙,避免孩子之间过度的亲密。

3

孩子打架,该怎么管?

当孩子们打架时,我们管还是不管?怎么管?

有了前面的理解,我觉得,无论是任何情形下,都要观察打架背后的原因,因为什么打?打的程度如何?有没有造成身体伤害?

为什么打架?

兄弟姐妹之间打架,本质上,都是在玩的过程中,因为玩具的拥有权权或者谁先谁后的秩序感引发的。几岁大的孩子,他们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都以自我为中心,这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必经阶段,所以执着地争夺物品的拥有权是必然的结果。

按照这个思路去理解孩子的行为,作为父母,心理上自然不会承担什么压力,再对待这件事时,就要轻松得多。

打的程度如何?

通常情况下,孩子相争,争不过的一方自然会用哭来表达,以获得外界的支援。如果没有身体伤害,基本上可以不用理会,交给孩子自己去处理。

我的观察是,总是吃亏的弟弟最后总结了自己的法宝:抢不过的东西不正面去抢,等姐姐玩了一会儿忘了玩具后,再去偷袭。

是否伤了身体?

弄伤对方,肯定不是出于打人一方的本意,也可能是力度没有拿捏好,也可能是误伤。

这个时候是要干预一下的。先照顾好受伤的一方,再惩罚打人的一方。在我家,弄伤弟弟后,姐姐已经先被吓坏了,这个时候只要说她几句,她也会跟着哭了,毕竟她自己也不想看到这样的结果。

所以,当打人一方看起来已经处于惊恐状态时,还是先安抚,事后再做教育吧。

总之,孩子的小心灵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一次误判误罚,对他们不会造成什么影响的。

相反,做为父母的我们,对待这些事情,还是放轻松的好。

<朴素80后,懂点心理学,育有两个孩子,用自己的方式与孩子共成长。个人公众号:爱果酱,微信号:yanziguinanguojiang,记录日常智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两宝爱打架?懂孩子心理可能更好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kow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