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科学,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是往往是诺贝尔奖,发表文章,学术腐败.姑且不说这些先入为主的印象反映出了国人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价值观发生了怎样的嬗变,单单就这其中的逻辑关系而言,就十分值得质疑.我们在谈论诺贝尔奖和科学的关系时,往往会犯一种典型逻辑错误,就是无关因果,即把两者的相关性等同于必然性和因果联系,这样就导致了为什么在书店竟然能看到“中国什么时候能诞生诺贝尔奖”这样无厘头的书;更有一些科学家(比如结发妻子刚死就娶了个比自己小54岁的那位),谈及这个话题时总是义正言辞的说,只有当中国的科学真正发达,涌现出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自主创新能力广泛提高,那样中国能出一个诺贝尔科学奖,但是每当这些话被抬出来,我总要想,恰恰就是你小学生一样的心智和品貌给了你的论断以最强烈的反驳.
1930年发现了拉曼散射效应及拉曼光谱(Raman spectra)的印度籍物理学家C.V.Raman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30年代的印度是一个贫穷、愚昧而落后的国家,不要说物理科学,就连拉曼所从事的光学研究,那时也不能说是印度的强项,偶尔的一个诺贝尔,只能说是瑞典皇家科学院当时那时更青睐和赏识一个肯为欧洲人无怨无悔心甘情愿的做殖民地和奴才的国家及其国民.即便到现在,印度也不是一个物理科学的强国.所以说,偶尔一个诺贝尔与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认为获诺贝尔代表了科研实力的提高,这是一种典型的差异范围草率推广.就算10年之内中国出了个诺贝尔奖,那么真的就是中国科学跻身于一个更高的层次了吗?这就跟中国足球2002年冲出亚洲,2004年刘翔在雅典奥运会问鼎110米栏一样,都是偶然事件.而最后的结果不是振兴了中国科学,而是肥了某个个人,就像韩国塑造的那个伪民族英雄黄禹锡一样可笑.把诺贝尔神圣化,让他成为科学水平的化身,就好像我们现今喜欢把一切事物都要量化衡量一番,这是种诡异的民族心态
关于诺贝尔获奖者的论题,我很喜欢大牛施一公的评述:“传说中的大科学家都是谦虚、治学的圣人,对名利毫不关注.也传说那些得诺贝尔奖的人,都是半夜被叫醒,然后觉得很意外.其实那根本不是真的.他们意外的是半夜的电话,而不是获奖.我还真不认识哪个诺奖获得者认为自己不该得.大家打破头地往里挤,一次次坐飞机去斯德哥尔摩游说诺奖委员会.如果得不了,心情郁闷,有时还会写很长的信抗议.科学是高尚的,但科学家不一定就高尚,大家千万不要把这两个概念混淆、把科学家神化了.”人很世俗,科学家也一样,诺贝尔奖这个人为设立的奖项也是如此.
(文/王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