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起来定的七点的闹钟,有的时候会赖会床,觉得就十分钟,可是再一睁眼已经一个小时过去了。然后想拉伸一下,做一下运动,觉得快有30分钟了,打开手机一看明明只有10分钟。开始早上的工作,入神的时候,一会就中午十二点了,可是有时候却又觉得很漫长。
很多人都会用“感觉”做判断,可是感觉又是多么的不靠谱呀,这些感觉其实就是我们对于过往这些事情的经验判断。可是对于入神的东西,人就会忘记时间这个概念;对于费力又不喜欢的东西,又会把时间的感觉拉长。
那么如何去避免这样的事情呢?其实我们很多时候也在使用,就是量化。
对于运动,如果运动的时间为1小时,通过几次训练,能够做出一个计划,1小时能够做多少运动,如果用于跑步的是15分钟,你的速度可以控制在7分钟一公里,那么就是两公里。两公里对于你跑步的场地是几圈?剩下45分钟做几组运动,做哪些运动,上肢,下肢,腰腹,一组运动做多少个。把内容具体话,流程化,不用感觉这种不靠谱的工具,使用可以量化的工具。然后等你做完所有的运动,再看时间,其实大概就在一个小时。这就是量化的结果,不用中间太多其他的想法与情绪,做就行了,做完就结束了。中间浪费的每次偷懒时间,都会在你其他的时间内夺取。
而对于其他的事情也是,很多时候对于熟悉的内容,可以做一个相对合理的时间阈值,可是对于不熟悉的内容,总是容易判断不准。对于不熟悉的,会用感觉做判断,找相似的东西做衡量,这样的判断是合理的,可是不能拿感觉去直接实施。
比如:公司前段时间计划大概16号复工去单位上班,然而我距离公司18公里,选择坐地铁的话会有人很多的困扰,就在想骑单车上班,18公里,一般骑单车时速怎么也12公里,差不多一个半小时可以到单位,所以我觉得肯定没问题,毕竟自己腿部训练还是可以的。可是我朋友还是提醒我,提前出去骑几天试试。所以这周一开始每天中午11点半出去骑行大概11公里,可是在第二天的时候就感觉自己的腿有些疲惫了,然后第三天,第四天,今天是第五天,目前为止,有些担心骑行的里程会造成压力。
通过这件事情就会发现,同样是运动,我们认为的跟实际情况很多时候是不符的,有的人高估,有的人低估。而为了避免这样的预判给我们造成较大的损失的话,需要我们提前做好准备。
当知道自己处在怎样的环境中,提前预判会有怎样的事情发生,尽量做好充足的准备,把能预判的事情尽量做好准备。而对于那些突发事件,就只能看应变能力了,但是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突发事件,如果生活中总是突发事件,那么可能需要反思的是自己。为什么突然事件总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是预判不足,还是真的就是突发事件。
总结:用事实说话,不用感觉说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