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一直在想迟子建一篇关于雪的文章。其实,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读书就是给我们的生命降一场新雪,让我们找到本真,找到初心,找到生命的温润如玉和浩浩其白。当然,阅读是慢的艺术,希望通过阅读找到灵丹妙药的人总会感到失望,而持续不断地坚持阅读,不断地提升阅读质量,不断地将阅读和实践相互编织的人,最终才能从阅读中获得最大的奖赏。阅读是关乎生活和生命的事,是关乎我们自己灵魂的事,只有真正的热爱和投入,才会从文字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一切。读书是非功利的,只有当我们把阅读当作吃饭睡觉一样,把阅读当成生活必需的一部分时,文字才会慢慢滋养你,才会进入你的生命,并最终成为你的一部分。坚持阅读会发生什么?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为什么要读书?我想,下面这几本书一定可以让你找到答案。
第一本是《偷书贼》。
《偷书贼》故事开始的那年,莉赛尔9岁。她被寄养到离家很远的一户人家,她的父亲死了,弟弟死了,妈妈也许在不久后也会死。寄养家庭位于慕尼黑凋蔽贫困的区域,大人彼此仇恨咒骂,老师狠毒无情,战火时时威胁人命。莉赛尔每晚抱着偷出来的掘墓工人手册入睡,恶梦不断。在如此的环境下,养父为了让她安眠,为她朗诵手册内容,并开始教她识字。从此,莉赛尔开始了阅读旅程,并再也没有停止过,文字的力量和想要用文字表述的渴望在她小小的身体里从此生根。
学会认字进而开始读书的莉赛尔,尽管生活艰苦,吃不饱穿不暖,却发现了一项比食物更让她难以抗拒的东西——书,她忍不住开始偷书,用偷来的书继续学习认字。文字的奇妙世界,让她熬过了现实的苦难,也不可思议地帮助了周围同样承受苦难的人:读书给躲在养父家地下室的犹太人听,在空袭时为躲入防空洞中的街坊邻居朗读故事,安慰了每颗惶惶不安的心,潜移默化改变了原本粗鄙的性情。相信读过《偷书贼》的人,心中就一定会有这样一个小女孩的形象:衣衫褴褛,发丝散乱,全身落满炮灰,在怀里抱着一本破旧的书,但她的眼神却在黑暗中显现出微弱却坚定的光芒,就像她的书一样有着照亮废墟的力量。
书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和知识传承的桥梁,对于莉赛尔来说书就是灰暗生活中唯一的追求,也是疲劳绝望时仅有的心灵港湾,同时,书也点燃了她的人性之善,就像书的扉页燃烧后的美丽金光照亮了黑暗一样。为什么要读书呢,《偷书贼》告诉我们,读书可以喂养我们的灵魂。
第二本书是《岛上书店》。
《岛上书店》的主人公A.J.费克里,人近中年,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经营一家书店。命运从未眷顾过他,爱妻去世,书店危机,就连唯一值钱的宝贝也遭窃。他的人生陷入僵局,他的内心沦为荒岛。就在此时,一个神秘的婴儿出现在书店中,意外地拯救了陷于孤独绝境中的费克里,成为了连接他和伊斯梅、警长兰比亚斯、出版社女业务员阿米莉娅之间的纽带,为他的生活带来了转机。小岛上的几个生命紧紧相依,走出了人生的困境,而所有对书和生活的热爱都周而复始,愈加汹涌。
岛上书店是间维多利亚风格的小屋,门廊上挂着褪色的招牌,上面写着: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岛上书店》是一本关于全世界所有书的书,写给全世界所有真正爱书的人。豆瓣读者认为这是“温柔,有趣,暖洋洋的一本书”。
全书从头到尾没有一页不是关于书的,书店、书店老板、出版社业务员、写书的作者、失窃的书,还有无数的书名贯穿全书,甚至每个章节的题记都是A.J.费克里的读书笔记和书评摘记,他遇到任何人,向警察报警、和女人约会也好,聊的永远是书。此书的目录呈现了十三篇小说的名字,内页的注释中大概标注了七十位左右作家或其代表作品。
《岛上书店》作者加布瑞埃拉·泽文说:“早在十年前,就想要写一个关于书的故事。关于书是如何把人与人连接起来的。可能大多数人更习惯于独自阅读,但是当我们阅读同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彼此就产生了连接。即使我们不喜欢某本书,在一起分享阅读感受的过程中,我们彼此进行了沟通。”
在书中,小玛雅说了一句话:她喜欢楼下,因为楼下是书店,而书店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玛雅知道她的妈妈把她留在小岛书店,但是也许每个小孩在某个岁数都会遇到这种事。有些孩子被留在鞋店,有些被留在玩具店,还有些被留在三明治店。你的整个人生都取决于你被留在什么店里。她可不想生活在三明治店。”
爱书的孩子总不会变坏。这是她的妈妈留给她最大的精神财富。
《岛上书店》里每一个角色都有他们自己的人生困境,他们和书都有深深的联系。《泰尼福的小屋》作者娜塔莎·所罗门说,“这是一封写给文字的情书,魅力四射,风趣非凡。它让你一直开心一直微笑,但喉头又时常哽咽。”主人公们对于书,对书店的热爱,对阅读的渴求,对人生低谷的抗争,都深深感染了每一个爱书之人。
拾光書店的老板在微博上写道:“无人为孤岛;一书一世界。他们都渴望阅读,都热爱阅读。正因如此,他们相聚在此。固执的A.J.也有固执的幸福结局。我们读书而后知道自己并不孤单。”专栏作者沈大成说“它的主题又是干净的,书(不只是阅读,还包括书本身、卖书的书店)参与了生活,书并不像超级英雄会救人,要知道,有人或什么东西愿意参与你的生活就不错了。”为什么要读书呢?《岛上书店》告诉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最艰难的那一年,读书可以将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可以完成人生的救赎与转化”,可以给失意的人生带来第二次机会,可以给人以勇气和希望。
第三本书是《查令十字街84号》。
《查令十字街84号》写的是独居纽约的女作家海莲,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则广告上发现了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有一家专门经营古旧书籍的小店,叫做“马克斯与科恩”书店,于是写信前往索购自己想要的旧书。没想到书店经理弗兰克很快回信,并且寄去了一些她订购的书籍。两人就此开始了长达20年的书信往来,这本书也就是这些书信的合集。
最初两人的书信内容也不过是买卖海莲钟爱的英国文学,不久由于战后的英国由于物资短缺,对许多商品实行配给,海莲便从美国给书店的全体员工邮寄一些生活物品,从鸡蛋到火腿,到各种各样的礼物,邮寄的不仅仅是这些现在看来微不足道的东西,更是一份难得的淡淡情缘。
而这段从未谋面的情缘给双方带去了异常珍贵和温暖的欢乐。海莲甚至一直在内心和文字里设想着能去伦敦一趟,去看望这些最熟悉的陌生人;盼望着有一天轻轻敲开书店的那扇门,然后跟大家说,我就是海莲。这是美丽而感人的场景,然而却永远都只能成为幻影了。
20年后,当年那个孑然一身穷居一隅的女作家已经是个小有名气的剧作家,当她终于可以有机会自己去伦敦,来到马克斯与科恩书店这家“自己的书店”的时候,弗兰克却已经因病离开了人世。
这本被誉为“爱书人圣经”的书信集,它被译成数十种文字流传,广播、舞台和银幕也钟情它,那家书店的地址--查令十字街84号已经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三十多年人们读它、写它、演它,在这段传奇里彼此问候,相互取暖。
英国玄学诗人、散文家多恩有一句话:“全体人类就是一本书。当一个人死亡,这并非有一章被从书中撕去,而是被翻译成一种更好的语言。”而一位读者这样评价《查令十字街84号》:我想,当爱情以另外一种方式展现铺陈时,也并非被撕去,而是翻译成了一种更好的语言。上帝派来的那几个译者,名叫机缘,名叫责任,名叫蕴藉,名叫沉默。还有一位,名叫怀恋。为什么要读书呢?《查令十字街84号》告诉我们,读书的人总会有不俗的心,总会经历超越尘嚣的故事,总会遇到心有戚戚失望懂得,如同高山之于流水,伯牙之于子期。或者,有些经历总会以遗憾结局,但遗憾与忧伤可能才是生命的永恒。
第四本书是《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写的是威尔在得知母亲胰腺癌晚期后,一直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件事并自然地跟母亲沟通。偶然的一天,他们开始阅读同样的书,为了在母亲之后的化疗中两人可以一起探讨这本书。两个人的读书会就这么开始了。在固定进行的读书会期间,他们开始了一段阅读广度和人生深度的对话之旅。从热门惊悚小说到经典畅销书,从诗歌到悬疑故事,从异想天开到精神层次探讨……穿插着作者对儿时的回忆、母亲的不平凡经历、各自的人生际遇,借阅读,他们探讨了勇气、信仰、孤独,感恩、学习倾听甚至葬礼等多个话题,分享着各自对文字和生命的态度和观点。最终,他们可以真诚地交换彼此对死亡的观点了。正如作者所说:书让我们彼此更贴近,让我更了解母亲的一生和她的选择。
如你所知,书中得了不治之症的母亲,她选择了一种奇异的方式:阅读。面对病痛以及死亡的宣判,她并没有过多的抱怨,而是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来度过最后的时光。通过阅读与交谈,她获得了另外的生命。书籍的启发,引领她去做更多有益的事,去泰国难民营做志愿者,给阿富汗筹建一个图书馆,去参加一个老朋友的葬礼,当然也安排自己的葬礼,悼词。 同时,令人感动的还在于,通过阅读,作者与病中的母亲所建立起的一种融洽的联系。他们共同阅读,交谈,并分享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这种缘于阅读而产生的默契是那么动人。谈论某一本书,或者某一个情节,交谈,聆听,思考,时光仿佛停落,而外在喧嚣的世界早已消失不见。 为什么要读书,《生命最后的读书会》告诉我们,阅读可以打通一切世俗的阻隔,破解沟通上的障碍;告诉我们读书与行动并不冲突,阅读真正的反面才是死亡。告诉我们读书不是打发时间,而是用来帮助人们找到忙碌中最重要的,或者走在漫长人生旅途中的慰藉和支撑。或者,读书多了,读书久了,读书深了,我们也许就像《生命最后的读书会》中那个母亲一样,慢慢深沉,慢慢庄重,阅读更多的人生故事,汲取更多的人生哲理,如作者说:“我们所有人都会离去,没有人指导确切的时间,可能是几十年后,也可能就在明天,我们能做的,只是尽量充实地度过每一天。
书籍是文化的沃壤,它承载历史,凝聚智慧。万卷诗书如良伴佳友,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开卷揽胜,万千气象涌入眼前。抛却杂念,自有斗室之乐,读书是一种陶醉,是一种绝美的心灵享受,是修炼心灵的事情。
首先,读书可以解决人生困惑,完成自我塑造。
苏格拉底说,我是谁,如果您能告诉我答案,我将不胜感激。我们不是哲学家,但我们也经常会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我将成为什么样的人等等。人生总是充满迷惑,我们在哪里寻找答案,我们怎样塑造自我?如果让我说,我一定告诉你,书籍,书籍会给你你想要的一切。大家一定都读过《简爱》吧。简爱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一个平凡的女孩,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成为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人。我相信这世间有无数的女子曾把简爱作为自己的榜样,时时用她的故事激励自己,让自己学着勇敢,学着坚强,让自己活出平凡生命的精彩。
还有《老人与海》,桑地亚哥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但是,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这样一个“硬汉子”形象,我相信也一定曾经激励了无数奋斗者。还有《平凡的世界》。我们都是普通小人物,我们也曾面对艰难生存的境遇,但我们可以在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身上看到自强不息,依靠自己的顽强毅力与命运抗争,追求自我的道德完善的精神。孙少安是立足于乡土矢志改变命运的奋斗者;而孙少平是拥有现代文明知识、渴望融入城市的“出走者”。
熊培云在《自由在高处》中说:“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你总还可以做最好的自己,因为你即你选择。这些年,我一直坚持的一个信念是,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是的,我们无法改变大环境,那就从改变我自己、塑造自己开始。
笠涛听禅在读过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之后说:思来想去,看的闲书有些对我有影响的是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尽管是一本老书,确是引导我学会独立思考的好书,现在我的孩子也在看,那就让她也成为一匹特立独行的猪好了。
其次、读书可以丰富人生,改变生命的宽度。
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人生在世,除了物质生活之外,还应有自己的精神生活,而这往往是从读书开始的。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狼图腾》,让你读到草原狼和蒙古族人民与草原同生存共命运的奋斗精神;读《巨流河》,你会看到齐邦媛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埋藏着巨大悲伤的时代,一个所有中国人引以为荣的,真正存在过的,最有骨气的中国。会看到一部充满着血泪和汗水的民国史,看到中国知识分子和中国文化命运的多灾多难。读《1984》,我们会懂得我们的尊严不值什么钱,可它是唯一我们真正拥有的东西,是我们最后一寸领土,但在那一寸领土里,我们是自由的。著名女作家池莉说:“世界上绝对的好事很少,但阅读是一件绝对的好事。”读书的好处在于可以让我们多活几辈子,可以让我们解除很多难以言语的痛苦。人活于世,决定我们能站多高、走多远的,是我们思想的高度与深度。提升思想深度与宽度,生命的宽度和厚度,需要我们不间断的思考,也需要我们不间断的阅读。
大家知道大冰吧。他是第七届报喜鸟文学领域新锐艺术人物,2016年4月获“当当网年度影响力作家”,是第十届作家富豪榜金榜年度畅销书作家。当然,我感兴趣的不是他这些耀眼的名头,我感兴趣他的人生经历和他的文字以及他文字中各种各样的人生。大冰曾做过美工、剧务、摄像、执行导演,历时4年磨练才开始主持生涯。同时,大冰还是民谣歌手、背包客、酒吧老板、鼓手、作家,是一个追求青春和梦想的年轻人。大家也一定听过或者读过他的几本书吧,他们是《他们最幸福》、《乖,摸摸头》、《阿弥陀佛么么哒》、《好吗好的》。大冰在书中构建了一个自己的江湖,那里众生平等,善恶分明,肝胆相照,童叟无欺。他们的生活模式与很多人向往并羡慕,但却很少有人敢于那样生活。大冰书中的主人公都很平常、很渺小,甚至奔走在社会底层,但他们很强大、很执着、很坚韧,有爱亦有恨,敢爱亦敢恨。他们不曾被生活模糊了面目、扫荡了梦想,无论现在、过去或者未来,他们都是尘世的特立独行者,努力寻找着处世和入世间的平衡。大冰书中的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神奇之处,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有着一颗赤子之心。他们是一群懂得尊重自我尊重生命的人,用一颗赤诚之心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大冰说:“请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在过着你想要的生活,愿你我带着最微薄的行李和最丰盛的自己在世间流浪,每个人都需要被善意地摸摸头。不论你晴朗或是阴霾,处于低谷期还是巅峰期,愿你永远被这个世间的善意保护。”
我们没有办法把自己的人生活成这样丰富多彩,但我们可以从书中领略各种精彩的人生。大家都记得那个辞职女教师说:世界很精彩,我想去看看。其实,这是我们每个人的心声,可是,出去走走是需要代价的,我们不能扔掉赖以生存的工作,不能抛开责任,那么,当我们必须坐在这里守望自己这一角天空的时候,我们该如何让自己的生命丰富,如何让自己的心灵丰盈?是的,答案只是读书。
不管我们自己会选择怎样的生活,我们都会为认识大冰本人及其书中的这些朋友,知道他们别样的人生,而感觉世界的神奇美妙和生活的丰富多彩。我们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标签,谁也无法感知他人的生活是否幸福。因为幸福多种多样,有早有晚,但活在自己信念里的人,幸福终究不会迟到。
第三、读书可以净化心灵,让我们在尘世卓然独立。
明代于谦在《观书》诗中言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英国文艺评论家赫兹利特说:“书籍深入人心,诗随血液循环,少小所读,至老犹记。书中别人的事,能使我们如同身临其境。无论何地,好书无须倾囊而购就能得到。而我们的呼吸也会因之充满书香之气”。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的祖父曾经告诉他读书就像竹篮打水,你可能只记住了只言片语,书中的意思或许都不曾理解,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那些文字,它会影响你,会净化你的心灵。在书本中,伟大的思想能挣脱时光的束缚,即便是千百年前的真知灼见,时至今日仍新颖别致,熠熠生辉。只要翻动书页,伟人便能与我们亲切对话,殷诚地教诲我们,让我们的灵魂得到净化,让我们有一颗超拔尘俗的洁净的心。
如果想净化灵魂,你可以读读木心。木心是一个有着精神洁癖、拒斥流俗的艺术清流,周身散发出这纯真、通润和清雅,他的文字从没掩饰过对于人性本真的迷恋和沉溺,他的自疏尘俗无非是对那些泯灭人性的各种劣行的无言抗拒和对于媚俗的不屑。他有魏晋古贤的风骨,既不抗争,也不投降,终日心隐于竹林,灵游于异邦,与文字嘻戏、玩耍,与诸神耳鬓厮磨、窃窃私语,在那个朝不知夕、人毁文亡的疯狂文革岁月,他竟然活得超拔高蹈。
当然,你还可以读李叔同。中国僧俗两界闻名于世的弘一法师,在近代文艺领域里无不涉足,诗词歌赋音律、金石篆刻书艺、丹青文学戏剧皆早具才名,同时,他在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然而,就这样一代才人,一个转身,却皈依了佛门。抛开人世繁华,他在青灯古卷下开始了另一种人生。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出苦海。在李叔同身上,我们可咀嚼的东西实在太多。汲汲于功名者,鸢飞戾天者,蝇营狗苟者,当我们有时间可以静观自己灵魂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什么?生命的雾霾与尘埃早已经遮蔽了最初的本心,忘记了最初的追求。读读弘一法师,读读他的字,我们可能会有另一种人生体悟。
读书使我们的生命变得丰富而精彩,更重要的是,书中那些高尚纯美的思想会像仁慈的天使,翩然降临我们琐碎而平庸的生活,使我们感受到新鲜的阳光和空气,用高尚的思想净化心灵。
读书时一件快乐的事,当我们怀着朝拜者的崇拜,怀着对人类智慧的敬畏,怀着高拔灵魂的思考去阅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读书会让人成为精神贵族,读书时一件最奢华、最极致的享受。
第四、读书可以让我们充满智慧,在困境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说到智慧,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经典。浩如烟海的经典,蕴涵着无限的智慧和能量。每每读之,都让人有所学,有所思,有所悟。打开《论语》,便与至圣先贤孔老夫子感应道交,打开《弟子规》,就与各位儒家大师共修,打开《孝经》,便有多位有德之士以身示范……“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言简意赅,引导我们趋善避恶;“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质朴清新,满蕴哲理和意味;“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实践之”则重在让我们远离幻想,躬身实践。无论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还是“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亦或是“不怨天,不尤人。不迁怒,不贰过”,每一句都给我们提供无穷的人生智慧,让我们从中汲取到力量。
现代作品也有无穷的人生智慧引领我们思考。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是个寓言,本质上说的是生命本来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赤裸裸的来,最终又赤裸裸的离去。但是我们仍然要去赋予生命一个意义和目的,因为我们需要一个看得着、摸得到目让人生避免陷入空虚和迷惘,我们更需要这么一个目的让生活丰富和充盈起来。
他认为人有三种根本的困境:第一,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这意味着痛苦。第三,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意味着恐惧。这些困境是永远无法克服的,它们构成了虚无感的生存背景。每一种困境都意味着生命的残缺,人生注定是残缺、荒谬和不圆满的。而作家要告诉我们的,则是在这样的困境中建构每个人的精神家园,这体现了作家的终极关怀。因为精神家园的建构是人对精神和对理想的追寻,补充了现实的世俗、平庸与理想价值的失落,他为读者呈现出一种美好的精神存在,呈现出人格的力量。他引领人们寻觅诗意人生,超越世俗功利,去获得心灵自由。而这一切,正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人生智慧。
第五、读书可以让我们反思自己,反思时代,然后更清醒地面对生活。
有句话说,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而这世间,有无数个人在装睡,或者,我们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读书会唤醒装睡的人吗?当然可以。“读书可祛“愚”,令人头脑清醒。不可否认,今天的时代是一个快速消费的时代,每个人都强调着速度的重要性,我们浮躁又迷茫,我们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我们渴望在20岁就收获40岁的成功,渴望自己年轻多金又有地位,却又不愿意付出与之对等的辛苦,我们在公交车上,地铁里,甚至课堂上划划手机,刷刷微信微博上的文章,就以为自己进行了阅读,进行了思考,殊不知,这种碎片化,即时性的浅阅读方式正在让我们丧失一部分思考的能力,让我们走向浅薄和迷惘,让我们在混沌之中却不自知。
看勒庞的《乌合之众》你会发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乌合之众中的一员,不过是人以群分,或随波浮沉。当今社会,网络横行,在新媒体时代的众声喧哗中,阅读此书能促使我们不断提醒自己反思自身的实践和心灵。
读《告别功利–人文教育忧思录》你会发现,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只是把教育当作应试与谋生的手段,或是追求功利目标的工具,我们该有怎样的教育?我们在不断的思考也在不断的询问,或许,这答案没有谁可以明确的给出,但是,只要我们在思考在问,我们就是醒着的人。
好的书籍就像一面镜子,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我们有自我。在书中我们看到的自己是可能是懦弱的,善妒的,虚荣的,悲悯的,书籍可以直击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欲望,它洗去我们外在所附着的一切,让我们直接审视自己的内心,正视自己的内心,进而进行反省。
清醒,不只是对自我的反思和认识,更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了解和洞察,对大多数人心的了解和判断。我们醒着,我们是否能唤醒更多沉睡的人?
若干年前,我们有个鲁迅,他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他清醒着,而看到他文字的人也在一代一代的清醒。
后来,我们有柏杨。他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等,指出有一种滤过性疾病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感染,到今天也不能痊愈。2004年,84岁高龄的柏杨出版了《我们要活得有尊严》,从而成为中国人的尊严之师。这是一位师长的断然大喝,让我们警醒我们是在以怎样的一种方式活着。
再近一点,我们还有陈丹青,他对社会诸多现象有独到见解,并以其率性与机智,给予公众心智与感受力的冲击,是目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批评者,是中国具有良知与鲜明的独立人格敢于公开表达自己思想与观点,并大声疾呼的公众人物,是被很多人认可的一位现代中国以自由主义精神深刻思考的坚定先行者。陈丹青身上,有着很多知识分子已经不具备的人道情感和人格力量,敢于对现实提出质疑,对很多社会事件有着知识分子本该有的冷静思考和犀利批判,公众对陈丹青的掌声与拥护,也传递了一种渴望:便是希望这个国家多几个陈丹青,来改变集体沉默、习惯了伪装的时代面孔,希望中国的知识分子能再勇敢一些、再犀利一些、再清醒一些。
我们也是知识分子,我们也肩负着传承的责任,读书不是使人变得孤独,而是让人变得独立。读书让我们学会独自思考,让我们保持一定的清醒和自知。读书可以让我们在滚滚洪流中有自己坚定的立场,有自己深刻的思考,我自己执着的脚步,当然,更有自己负责任的呐喊。
第六、读书可以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让我们用思想去感染思想,用行动去影响行动,让更多的人爱上阅读。
孔子曾语重心长地教育其子孔鲤说:“不读诗,无以立”,“不读诗,无以言。”朱熹亦有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教师,教书不读书,又以何传道授业解惑?何以做到岀口成章、文采飞扬呢?
余秋雨说:“阅读最大的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而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离不开读书,读书是教师提高自身教育专业素质的前提,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事实证明“一些优秀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充实他们的知识的大海。”教师要努力成为学习型组织中的一个积极份子,不断自我完善,不断更新,不断学习,认真读书。
读中外文学名著,与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鲁迅、巴金、曹禺等大师对话;读中外教育教学论丛,走进叶圣陶、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先贤和当代名师的精神世界。读书,是为自己的大脑充氧,是为自己“先天不足”补钙,是让自己的生命融入文本,使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智慧在文本研读中光焰闪射,从而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很多人说过:“要让学生喜欢读书,教师首先自己要喜欢读书。”教师爱上阅读,才能影响孩子们阅读,才能带动身边的人阅读。我又想起《岛上书店》,书的最后,有人代替主人公继续经营他的书店,有一群又一群的人在书店的影响下开始阅读,开始过不一样的人生,我想,这就是书籍的力量吧。
惠特曼曾经有这样一首诗: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我们不能成为灯塔,但我们完全可以用自己微弱的光去照亮一方黑暗,去影响到我们身边的孩子们。我到现在仍然念念不望我的几个老师,仍然对他们充满感激。初中的语文老师是个全才,你永远想象不到他精通的那些东西,他会吹笛子会拉二胡会打八卦掌,家里摆满了琴棋书画,你想不到他会一会读着老子的道德经,一会又抽出缠在腰间的宝刀在月光下腾挪跌宕,我那时还不晓得魏晋风骨,今天想起来,他一定是那个时代遗落在后世的豪士。然而,他又是极爱书的人,家里有高至屋顶的书架,书架中的每一本书都像神秘的眼睛一样让少年时代的我充满渴望。我到现在还记得自己从哪个书架上拿下来的第一本书是矛盾的《子夜》,而我正式的有计划的阅读可能就是从那时开始。我感谢命运让我有如此的遇见,所以,我希望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式遇见我的孩子们。我相信,我们的行为,我们在课堂上讲到的内容,甚至是我们某个暗示,都会对学生们产生重大的影响。我相信,你若讲到“衣袋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孩子们一定有人去找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甚至还会找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另一重思考。我相信,你若讲到“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孩子们一定会去查戴望舒,或者会查到舒婷顾城和北岛,会看到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相信,你若讲到叛逆少年的救赎,一定会有孩子跟着你去阅读《再见,萤火虫小巷》,去读《钓鱼的男孩》或者《杀死一只知更鸟》,你若提及现代的美女作家,也一定会有孩子去读安意如白落梅或者倾蓝紫。记得有一次,我在课上提到《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提到这本书带给我的影响,不到一周,就有孩子告诉我他们也读了这本书,甚至还读了《秘密》和《觉醒课程》,甚至好多人的桌子上摆着觉醒课程中最重要的那几个词语: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我没办法估计一本书带给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但是,当你看到孩子们充满渴望和新奇的眼神,当你看到他们在听你讲一本书时专注的样子,你就会知道,如果你热爱读书,你身边一定有一大批人爱上阅读。
这世间,有很多好书,有很多闪光的思想,多到我们常常不知从何开始,但是,正如书中说,“你喜欢上的第一个城市总是会对你有着非凡的意义,”那么,我想说你喜欢上的每一本书,也将对你有着非凡的意义。 “此次此刻,一如既往,自由只能依靠读书来表达。” 倘若我们终究要在这个世上留下些什么的话,那么这些带着温度的文字所留下的记忆,会继续流传下去,温暖更多的人。最后,把木心的《从前慢》送给大家:《从前慢》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希望我们能慢下脚步,从读一本书开始,回到我们生命的最初。只愿你每一个有书的清晨和黄昏,都是美丽的,幸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