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我们今天的成长之旅吧。
我们读书然后就不孤单。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美国作家卡罗尔.德韦克的《终身成长》。
我们常常在想,要是自己一出生就是个天才该有多好,天赋异禀往往会让人得到更多的关注度与成就感。
央视有一档节目叫做《最强大脑》,荧幕上,各路神仙人物将自己与众不同的能力展现出来,惊诧了台下的观众。
为什么会有人做到人类的极致?他们的天赋从何而来?难道上帝真的是在创造人的时候偏了心吗?
1、那些在左的天才
说道天才这个词,你会想到谁?
相信霍金先生一定属于这个范围之内,当他的学术理论轰动了整个世界的时候,当我们知道他是一个失去行动能力的人的时候,我们会更加由衷的钦佩这位人物的伟大。
再来看一看,我们常常提到的那些具有艺术天赋的人们,比如说:梵高。
2018年是梵高诞辰一百周年,为了这一年,《至爱梵高》从2012年开始筹划,历经6年的时间被搬上了荧幕。
这一部由65000幅油画构成的,以梵高的油画风格再现的电影,讲述了梵高的一生。
我们都曾见识到这位天才的画作《向日葵》的热烈,正因为其在绘画天赋上的非凡成就,让世人将这位画家奉为“在左的天才”。
更是由于他对于绘画的狂热与接近神经质的创作过程,使得人们下意识地觉得,天才与普通人属于两个世界,甚至是“疯子”。
尽管有些人会认为智力是天生的,不是后天培养的,但是经历后天的训练,我们仍有提高自己能力水平的可能性。
但是当人们提到艺术才能的时候,好像都会偏向于“上天赐予”的这一说法。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前不久,北京中央美术馆有一个齐白石画作的展览,在展厅中,望着齐白石先生的画作,看着水墨晕染的纸面,再回顾齐白石的一生,这位可以说“少年功夫老始成”的艺术家向我们证明了一点:
艺术与生活的紧密相关性。
齐白石先生画的虾、蝴蝶、蝉、鱼儿等,都贴近于生活。
我们将天才形容成上天成就的人,但是事实上,我们往往忽略掉了他们普通真实的一面。
其实霍金在童年时期的学业并不突出,但是却喜欢设计极为复杂的玩具;
而梵高生前的艺术成就也未被认可,只是执着于自己喜爱的绘画;
而齐白石早年是雕花木工,对于生活中的事物却观察详细……
如果将艺术的天赋全部归结到那些天才的身上,我们后天可以被提升的空间就会被缩短,而这就意味着,我们可能会为此放弃自己喜欢却又不敢尝试的事情。
所以那些在左的天才们只是因为,你将自己与他们隔离开来。
能够发现其中的不同,从而找出相同的地方,并向之学习的人才能够推动自己的终身成长。
而这正是成长型思维的人关注的一点,能够从中获得一定的启示,并坚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改变的,也会为之付出实际的行动。
就比如说绘画这种能力。隔壁家住着一位阿姨,已经退休,突然一天和我说,想要学习绘画,她说自己看过一次画展,展览上的画令她记忆深刻。
回来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向我打听,哪里能够学习。
开始的时候我不太理解,毕竟这个年纪了再去学习是不是晚了,但是还是给她引荐了一下。
而三个月后,当阿姨拿着她的画作让我观赏的时候,我深刻地理解到,经历过系统训练,天赋也是一种可以通过种种的努力后,能够得到的力量。
2、每个人都能做到出色吗?
人生而不同是正确的吗?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是什么造就了这种不同呢?
我们提到了天才其实与普通的人是有共同之处的,不如试着将天才们放下神坛,并试图去寻找他们成功的真正原因。
有人也许会提问:“难道找到了原因,我们就能够做得和他们一样出色了吗?
这样看来,是不是只要做和他们相同的事情,我们也会成为第二个他们?”
是不是说任何人只要拥有了正确的思维模式就可以变得出色?是不是所有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一样的呢?
答案是:很遗憾,不是的。有一些孩子确实不一样。
仔细地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孩子最为了不起的特征便是对于学习有着极度的热爱。
而灌浇这些天赋的,是不断的、无休止的好奇心以及对挑战的探寻。
现在反过来看上面的问题,你觉得你找到了改变思维的方式,你就可以达到天才的那一步了吗?
这是个未知的结果,其中包含着时间、环境、机遇等等不同的因素。
就像是安德斯.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中解释:
“将杰出的人物和我们区别开来的主要因素是:
他们经过年复一年的练习,已经改变了大脑中的神经回路,以创造高度专业化的心里表征反过来是的令人难以置信的记忆、规律的识别、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
先天中的天赋与好奇的探索思维,以及后来的刻意练习的积累,拉开了人与人的差距,这就是天才在左,平凡人在右的奥秘。
但是泰戈尔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你也将会错过流星。”
我们在认同他人,否定自己的时候,便低估了自己的潜能。有很多值得被开发的潜能,如果被我们轻易地浪费了,就太可惜了。
就像是之前“退休阿姨学绘画”的例子一样。每个人都能够开发出你如今不具备,但是不代表你不能做好的潜能。
每个人都能做到出色,只要你能够用成长型的思维去探索未知,并宽释那些无法左右的因素,你就是最好的,不是吗?
3、我要我认为最好的就足够了
有时候,我们很难做出一些决定。
就像是丁格说的那样:“选择就像是人位于一个岔路口,走哪条路都要靠他自己的决策。命运不是机遇,而是选择。”
而往往决定选择哪条路的时候,人所面临的干扰又会很多。
比如说你想要选择一份新的工作,你会考虑到自己的职业规划,当然你也会考虑到这份职业的社会价值和认同,甚至是能否给你带来一个体面的称谓。
有些人一旦被周围的世界否定了,那么他们也就陷入了自我怀疑的状态,这就是固定性思维的人所面临的困境。
清醒地评估自己的水平变得难上加难。
书中,作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女孩自述到,自己曾经是一个数学高手,但是后来她遇见了一位老师,对于女孩子能把数学学好这件事情始终存有疑惑和偏见。
以至于后来,这位女孩子屈从了这个看法。
而这些带有质疑声音的,夹杂着否定标签的看法,将会使得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变得越来越小心翼翼,从而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事情。
而能够正确地评估这些声音,才能让你获得一颗冷静而坚韧的心,从而认清自我,创造出更多非凡的成就。
你不要相信他们的看法,至少不要全部地相信,找到归属感才是重要的。
喜欢一件事情,并通过它收获到前所未有的价值,那就享受这其中的一切,将质疑的标签扯掉,认识到偏见的本质只是其他人的看法,要能让自己在能力和自信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对抗这些偏见。
我要的是我认为最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