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庄子其人:庄子究竟穷不穷? 商鞅其人:秦人如何评价商鞅?

庄子其人:庄子究竟穷不穷? 商鞅其人:秦人如何评价商鞅?

作者: 李成__北京 | 来源:发表于2025-01-06 13:01 被阅读0次

知识点一:庄子其人:庄子究竟穷不穷?

和老子一样,庄子生平也很不清楚。《史记》给老子立传,写了不到五百字,庄子的传附在老子传后面,才二百多字。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庄子》书里,以庄子为主角的故事倒是讲了很多,但很多明显是寓言,只能作为了解庄子思想和性格的材料看。

第一个问题,是庄子的籍贯。

《史记》说“庄子者,蒙人也”,是蒙这个地方的人。——读到这句话时,真觉得冥冥中自有天意,《庄子》这书,确实适合拿来蒙人。不管《庄子》本意有多么纯粹清澈,后世学庄子的人,确实大忽悠很多。

蒙这个地方具体是哪里,有点争议,不过反正是属于宋国。

宋国人的性格很有特点。宋国被认为是出蠢人的地方,大家都爱拿宋国人开涮。但守株待兔的故事也好,宋襄之仁的史实也好,宋国人的蠢当中,都透出认死理的固执,弄奸耍诈而老是穿帮的那种蠢,则和宋国人是无缘的。

宋国的这种国民性格,和庄子的风格有没有关系?听了后面的课程,不妨自行感受。

第二个问题,是庄子的姓氏名字。

按照先秦的规矩,庄是氏而不是姓,庄这个氏的来源,最有名的是楚庄王的后代,拿庄王的谥号当作自己的氏,这就是芈姓庄氏。

有不少书都推测,庄子就是芈姓庄氏,也就是说,庄子祖上是楚国人。这确实是很有可能的,因为春秋中期以来,楚国和宋国之间往来频繁,楚国曾经在宋国驻军,楚国内部政治斗争失败的贵族,也往往流亡到宋国。后面我们还会讲到,庄子虽然是宋国人,但是和楚国的关系,也比较密切。

庄子名周,这是《史记》记载的,庄子字子休或者别的什么,见于晚一些的史料,就不必深究了。

第三个问题,是庄子生活的时代。

《史记》说,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都知道“孟子见梁惠王”,“齐宣王问孟子”,庄子和梁惠王、齐宣王同时,自然也就是和孟子同时。

奇怪的是,这二位谁也没提过谁。这引起了很多猜疑。——有人说,其实他们彼此眼中还是有对方的。孟子骂杨朱,是指桑骂槐冲着庄子去的;而庄子虚构过一个叫“孟子反”的人物,就是要和孟子反着来。作为考证,这番见解证据相当薄弱,但它确实反映了这样一种心理,就是并世两大高手竟然没过过招,那可实在太遗憾了。所以都希望他们在暗中较劲。

有学者详细考证,推定庄子出生在公元前369年左右,去世是公元前286年前后。按这个推算:

庄子的青少年时代,秦国在商鞅变法,虽然宋国离秦国比较远,但对这场变法将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影响,庄子也不可能毫无感知;

庄子中年,是张仪和公孙衍的合纵连横大乱斗,庄子的好朋友惠施,也在这场乱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庄子中年到晚年,宋国国君是宋康王,这也是个传奇人物,他是宋国第一位称王的国君,也是宋国的亡国之君。在他的指挥下,弱小的宋国嗑了药似的,把身边的魏、楚、齐三雄挨个给揍了,但最终结局是宋康王身死国灭。

庄子去世,可能就在宋国灭亡前夕,甚至他如果长寿一点,可能亲眼目睹了宋国的灭亡。

《史记》说,宋康王是个暴君,把自己老祖宗纣王(宋是殷商王室的后裔)的暴行,全套复制了一遍;韩非子则说,宋康王是好人啊,推行仁义啊,在战国中后期搞仁义不是作死嘛,所以他完了。

这样截然相反的评价,让历史学家感到很困惑。但对庄子来说,这倒完全不成问题,反正不管仁君暴君,他都不喜欢。

第四个问题,是庄子的职务。

庄子曾经做过“漆园吏”,拿官职称呼人,是中国坚定不移的老传统,过去书上经常说“漆园”如何如何,就是在说庄子。

所谓“漆园”,就是漆树园子,也有人认为漆园是地名,但那也是因为这里漆树多,才会产生漆园这个地名。先秦是官吏不分,吏可以是很大的官,庄子这个吏,未必大,但有的研究者断言很小,也草率了些。

庄子做的这个官,就算不大,可能也还是挺来钱的。

先秦时期,漆是很贵的,或者说,漆一直是很贵的,一棵漆树的整个生命周期,也只能产出十公斤左右的生漆。而当时的贵族,又特别迷恋精美的漆器,所以漆的价格,必然被抬得很高。

《左传》里的故事,这事就发生在宋国:

宋国的大贵族华元,打了败仗,当了俘虏,后来逃了回来。

再后来,华元主持修城墙的工程,巡视的时候,遭到修墙的的劳工的嘲笑:“睅(hàn)其目,皤(pó)其腹,弃甲而复。于思于思,弃甲复来。” 鼓着眼,挺着肚,丢了皮甲逃回来。甩着满脸大胡子,丢了皮甲逃回来。

华元一听,不能给他这么骂,怼回去。吩咐身边的人:“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 有牛就有皮,犀牛咱们多得是,丢了盔甲,再造啊!

这些修城墙的劳工,嘴巴真厉害:“从其有皮,丹漆若何?”纵使有牛皮,刷铠甲的那红漆够吗?

从这话看,在宋国,红漆比犀牛皮还值钱得多。

照这么论,庄子做的这个漆园吏,还是个肥缺。

第五个问题,庄子的经济条件如何。

《庄子》书里讲庄子的故事,几乎一定会表现,庄子很穷。

比如《庄子·外物》里有这么个故事,庄子很穷,于是有一天就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可以呀,我马上要去我的封邑去收取税金,收上来后,借给你三百金,好吗?”庄周一听,就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半道上听到有个声音呼唤我。我回头一看,路上有车轮辗过的沟,沟里有条鱼在那里挣扎。鱼向我求救,说往沟里倒点水吧。我说:‘行啊,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王越王,引发西江之水来迎候你,可以吗?’鱼生气了,说:‘我现在这处境,一点水我就活下来了,你说要引西江之水,那水是够多,可那要多长时间啊,我早成小鱼干了,你到鱼干店里找我吧!’”

这个故事很有名,不过换个角度想一下,庄子的态度,绝不是一个普通穷人的态度,而是一个在权贵的社交圈里,很被宠溺的人才可能有的态度。很容易看出来,人家至少姿态上对他很客气,庄子则有生气的底气。当时有名的士人,收钱是很厉害的。齐国的稷下学士,不干具体工作,享受的是列大夫的待遇,又如孟子在国际间奔走,哪里都被盛情款待,黄金也是整百整百的收。历来的分析,往往说监河侯嘴上说想给庄子一大笔钱,其实不想给,但似乎也不能排除下面这个可能:监河侯确实想给庄子一大笔钱,赞助文化人说起来也是很有脸面的事情嘛,太少了也确实拿不出手嘛。他是真没想到庄子紧缺钱到这地步了。

又比如,《庄子·山木》讲:庄子穿着带补丁的粗布衣去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何先生之惫邪?”先生为何这样“惫”呀?梁惠王说的是疲惫的“惫”,这里应该理解为惫赖,也就是不正经,无赖的样子。梁惠王看庄子这个打扮,觉得你这个样子来见我,你也太不把我当回事了。

庄子说:“贫也,非惫也。”我是穷,不是惫。士有道德不得施行,是惫;衣服破烂,鞋子磨穿,是穷,不是惫。庄子又说,魏国国君是昏君,相国是乱臣,我在这样的人之间,能不穷吗?

这个故事,有点刻意彰显自己的穷,好趁机骂人的意思。庄子的好朋友惠施,就是魏国的相国,庄子如果愿意换一身体面点的衣服,一定也不难置办。

在《列御寇篇》里,还说到庄子之死:

庄子快要死了,弟子们打算厚葬他。庄子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太阳和月亮为连璧,把星星当作珍珠,把万物当作陪葬品。我的丧葬用品难道还不齐备吗?还有比这更好的么!” 这意思是,你们把我往外一丢就完了。弟子们说:“我们担心乌鸦和老鹰吃掉你尸体!” 庄子说:“天葬让乌鸦和老鹰吃,土葬让蝼蛄和蚂蚁吃,从乌鸦老鹰那里夺过来给蝼蛄蚂蚁,为什么这样偏心呢!”接下来,庄子又发挥了一番既深刻又文艺的道理。

不过也可以只关心一个庸俗的点:如果这段不是寓言,那倒也说明,只要庄子乐意,厚葬的经济条件是有的。

司马迁说,庄子“其学无所不窥”,庄子学问很大,啥书都看。这也说明庄子并不是很穷,至少他青少年性格形成的时候,生活条件应该还不错。——那年头没纸没印刷术,书写在竹简和绢帛上成本很高,一部书流传也不会很广。能接触到那么多知识,需要钱,更需要一定的身份地位和社会关系。

总而言之,庄子的穷,只是相对而言,而且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动选择。

知识点二:商鞅其人:秦人如何评价商鞅?

通过朝堂辩论,商鞅让秦国守旧派的贵族闭嘴了,又通过辕门立木,商鞅让秦国民众知道新法是可信的,于是,新法正式推行。

那秦国人对新法的反应怎么样?当时的人又怎么评价商鞅?这一讲我们来看一看。

民众的对新法的反应

《商君列传》记载,新法施行了整一年,数以千计的秦国老百姓到国都来,说新法不合适。刚巧这时候,太子触犯了新法。商鞅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新法推不下去,就是因为上层就不遵守,这才导致了上行下效。

于是商鞅要依法处罚太子。但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把刑罚施加在太子的两个老师身上的。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

按照《史记》提供的时间,商鞅变法在秦孝公三年,变法一年后秦孝公是二十四岁,二十四岁的国君的儿子,能有多大?所以有不少学者认为,这次太子犯法并不存在,太子确实犯过新法,但那是后来的事。《史记》把这事提前了,这样商鞅刚一变法,就有了激烈的戏剧冲突,故事是更好看了。

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觉得新法好了,“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还有,百姓都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农村和城区都秩序安定。当初说新法不好的秦国百姓,又有来说新法好了。商鞅说:“此皆乱化之民也!”把国家的教化搞坏的,就是这些人,于是把他们全部迁到边疆去。此后,民众中再没有人敢议论新法了。

这个故事,又是有很强的象征意义的。它其实代表的是一种信念:法家认为应该禁止民众评论君主和政令的好坏。在法家著作里,是有一串这样的故事的。

《韩非子》里讲,秦昭襄王生病,秦国百姓买牛祭神,为他祈祷。秦昭襄王知道后,反应不是感动,而是罚为自己祈祷的人,每人出两副铠甲的钱。

这个故事和《商君列传》里这个,是一个套路,也是你说我好或者你对我好,但是我反而要惩罚你。秦昭襄王那个故事比《商君列传》寓意更清晰,因为《韩非子》给了具体的解释。

《韩非子》写,秦昭襄王说:民众爱我,是期待我也爱他们,改变法令去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样法度就不能建立,法度不建立,则是乱国亡身的途径。罚他们两副铠甲的钱,就是告诉他们,别痴心妄想了。

这些人现在能够为我所用,不是因为他们爱我,而是因为我有权势,我如果和他们有了感情上的联结,他们对我的权势的敬畏也就减少了,以后如果我表现得不爱他们,他们就不为我所用了,所以一定要杜绝这种现象。

秦昭襄王的话,可以说也是解释了上面商鞅的做法,为什么商鞅觉得那些说新法好的是乱法之民?在法家人物看来,民众按照指令去做就行了,评论指令的好坏,只会扰乱秩序。

商鞅这个例子和秦昭襄王那个例子都有人怀疑是寓言,不是真的,但下面这件事肯定是真的:秦始皇称帝后,想到过去的君王都有谥号,周文王、周武王这些谥号是好的,周幽王、周厉王这些谥号是坏的。秦始皇说,谥号不是好东西,因为君主的谥号是谁给定的?死后儿子给定的,大臣给定的。“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做儿子的议论爸爸,做臣子的议论君主,无聊得很,我不要。

于是秦始皇就把谥号给废了。

这个问题,从商鞅到秦昭襄王到秦始皇,故事真真假假,思路一以贯之。

商鞅和魏公子卯的一段故事。

公元前341年,魏国在东线马陵惨败。下一年,商鞅跟秦孝公说,秦国和魏国互为心腹大患,现在应该趁他病,要他命。于是秦孝公让商鞅统军伐魏,魏国派公子卬迎敌。商鞅写信给公子卬,说我们是老朋友,不如一起吃个饭喝个酒,然后各自回家。

公子卬于是就来见商鞅了,结果商鞅早就埋伏下甲士,就把公子卬抓住了,然后发动猛攻,大破魏军。

《史记》里这一段,可能是从《吕氏春秋》里来的,《吕氏春秋》把这个故事归到“无义”类,无情无义的“无义”,和另外三个出卖朋友的故事放在一起。

《吕氏春秋》还说,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之所以要清算商鞅,就是因为商鞅用欺诈手段抓公子卬这事,让人觉得太不地道了。又说,商鞅本来是有机会逃到魏国的,但是魏国人不接纳商鞅,理由也是你骗了我们的公子卬。

在古代文献当中,商鞅欺骗公子卬的事,绝对是被当作一件重大劣迹来讲的。但是现在的文艺作品当中,要塑造商鞅的大变革家的形象,肯定就要想法子洗白。方法当然是很简单的,就是说公子卬这人很坏。比如说著名编剧姚远先生的话剧《商鞅》,就是这么塑造公子卬的,说当年,商鞅还在魏国那个公叔痤门下的时候,和公子卬的交往是这样的:

公子卬:卫鞅,今天有快马来报,太子让秦国给宰了。——这个太子是魏国的太子,按照这部剧的剧情设置,这个太子,是公子卬的哥哥。

商鞅:那你高兴什么?

公子卬:咦!太子一死,那就得重立太子啊!有朝一日,我成了大王,你不就是相国吗?

商鞅:卬公子,难道你和太子就没有一点手足之情吗?

公子卬:(哂笑)啐!手足之情?不过是——反正是说了一些很下流的话——最后公子卬总结:国与国争强,家与家争势,人与人争利,万变不离其宗……当然,唯你我除外。(欲下)

就这么几句台词,公子卬的卑鄙残忍已经表现出来了。后面商鞅要害他,自然也是“国与国争强,家与家争势,人与人争利,万变不离其宗”,只不过“你我也不能除外”而已。

另外还有些小说、影视剧,公子卬的形象比这部话剧又要猥琐得多。

商鞅该退隐吗?

回到《商君列传》,商鞅击败了魏军,取得了重大胜利。

魏国因此迁都大梁,魏惠王感叹:“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当初要是听了公叔痤的就好了。

——这个细节主要是讲故事要前后呼应,魏国迁都大梁的时间,《史记》是弄错了。

商鞅则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秦国把商於之地的十五个城邑封给他,从此他号为“商君”,严格说来,应该是到这个时候才叫商鞅的。

商鞅在秦国长期掌权,秦国贵族很多都充满怨念。然后,《史记》写了商鞅和一个叫赵良的人的长篇对话。赵良劝商鞅,你赶紧辞职,还有可能留一命。要是贪图富贵,还继续执掌大权,秦国贵族对你的怨恨会越来越深。一旦等到现在这位国君不在了,你立刻就完了。

商鞅不听。

这个写法,赵良认为,商鞅不赶紧辞官,是贪恋富贵,后来商鞅也因此结局悲惨。这当然其实是这段材料的写作者的意见,司马迁引用这段,那就是很大程度上他也同意这个意见。

现代影视剧改编的时候,肯定觉得这样理解商鞅格局小了,往往会改成,商鞅听了赵良的话,知道自己有危险,但想到变法还没有完全成功,所以我不能走,我要变法,我要奋斗到最后一刻,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商鞅的大结局了。秦孝公去世,各派势力果然对商鞅动手了,商鞅只好逃亡。

想要住店,店主人要查商鞅的“验”,也就是身份证明,说:“商君的法律规定的,要是让没有身份证明的人住店,我们也犯罪”。商鞅哪敢亮自己的身份呢?于是长叹一声。

住不了店,只好继续逃,想逃到魏国去。但因为当初欺骗公子卬的罪行,魏国人不接纳他,也不同意借路给商鞅让他到其它国家去。商鞅只好逃回自己的封地,想作最后的顽抗,但这当然是痴心妄想,于是商鞅被杀死,然后尸体还被车裂示众。

司马迁的叙事,就是想表现商鞅的罪有应得。其实商鞅到底怎么死的,别的史料中还有些其他说法,反正一致主题,都是想表现商鞅作法自毙罪有应得。

现代很多人接受了商鞅是古代伟大的变革家这个判断,就不能让商鞅罪有应得,那就再虚构一些细节呗。《史记》的写法,商鞅还是千方百计想活命的,改编者会让商鞅坦然就死,再比如让商鞅没法住店的时候仰天大笑,还有被车裂之前仰天大笑,我商鞅人虽然死了,但我商鞅的法律,将永远不死。

总结一下:《史记·商君列传》写商鞅,是否定为主,这也是汉代的主流认识。不过司马迁最大的优点,是叙事大于立场,所以被否定的商鞅,也被写得很有神采,因此也很方便现代人作反向解读和二次创作,把商鞅理解或塑造为正面形象。

相关文章

  • 庄子其人

    庄子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个很特别的人物,后人称赞他的文章用"庄文如潮"来形容,鲁迅则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就...

  • 庄子其人

    关于庄子的事迹,历史记载相对较少,据《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记载: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

  • 庄子何其人

    淡泊名利,超脱生死 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生梦蝶,是耶非耶。 庄子名周,子子丘。与梁惠王 齐宣王 孟子 ...

  • 资治通鉴009:商鞅其人

    魏惠王虽然是诸国之中及早封王的,但是魏惠王始终没能不断强盛,一方面是诸国崛起太快,另一方面就是他错过了商鞅。 说到...

  • 走进大而美之《庄子》!

    二读《庄子》,甚为感恩,唯有努力,不负光阴! 一、庄子其人 庄子名周,生卒年不详。庄周为蒙人(今山东曹县西北)...

  • 精神的疲惫比外在的贫穷更可怕

    庄子见魏王,魏惠王说,何先生之惫邪,先生你怎么这么穷,这么潦倒? 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庄子说大王啊,我穷是穷,但...

  • 庄子何其人(摘录)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

  • 关于商鞅变法(零)

    读过商君列传,尤佩服商鞅其人,看过大秦帝国小说改编电视剧,爱白衣白马的商鞅,略知春秋战国历史,对那时候的变法饶有兴...

  • 从《商君书》看法家经济思想

    唐庆增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一书中说:对商鞅,后之批评者“至多”,“群以其人天资刻薄,毁多于誉"商鞅的经济思想是和他...

  • 《中国哲学简史》(十至十二章打卡)

    第十章 道家第三阶段 庄子 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 孟庄同时,都是慧施的朋友 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庄子其人:庄子究竟穷不穷? 商鞅其人:秦人如何评价商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kwky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