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两个时期最盛产幽默。一是孩提时期。二是成熟时期,一个人倘若有足够的悟性,又有足够的阅历,就会藉幽默的态度与人生的缺憾和解。
布娃娃当然不值钱,可是,他们天天抱着它,和它说话,便对它有了感情,它就比一切值钱的东西更有价值了。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在市场上能卖多少钱,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
当我们在人生沙漠上跋涉时,童年就是藏在某个地方的一口井。始终携带着童年走人生之路的人是有福的,由于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最荒凉的沙漠也化作了美丽的风景。
现代人的典型状态是,上不接天,没有信仰,离神很远,下不接地,本能衰退,离自然也很远。
舍得花时间和孩子游戏,闲谈,共度欢乐时光,让孩子经常享受到活生生的亲情。尽力抵制应试教育体制的危害,保护孩子天性和智力的健康生长。注意培育孩子的人生智慧和独立精神。
人的未来,一半掌握在上帝手里,即他的外在遭遇,另一半掌握在他自己手里,即应对外在遭遇的心态和能力。
当孩子思考人生难题,我们要留心,要倾听,让孩子感到,我们对他的苦恼是了解和关切的。要鼓励孩子,让他知道,他想的问题是重要的,有价值的,他能想这样的问题证明他聪明,会动脑子。你不妨提一些可供他参考的观点,但一定不要做结论。宁可让他知道,你也还没有想通,想不通是正常的,咱们一起慢慢想吧。
从做父母的那一天起,人生便向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对于加剧教育不公平和教育腐败起着恶劣的作用。
周国平,我直到上大学时还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做什么呢。63年,北大哲学系
孩子们的灵魂居于明日之屋宇,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尊重孩子,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把孩子看作一个灵魂,一个有自己独立人格的个体。
儒家的孝,只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单向服从,那一点儿脆弱的爱的内核就被沉重的宗法枷锁窒息了。
一个人如果在童年时代缺乏被爱和爱,日后在其它各种爱的形态上就很容易产生障碍。
一个好教师理应把自己定位为知识分子,永远保持学习,思考,钻研的习惯。爱学生。
懂教育,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必定是和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密切联系的。
怀特海
教师有水平并且肯用心。淡泊名利,甘于受冷落。
教育,让人生更美好--邰亚臣,可以买
在我眼里,所有对生命还有感动的人们,是这个时代的英雄。
帮助学生在历史,现实,未来的坐标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仍然选择能为学生的自由发展留出足够空间的学校。
我是北大毕业的,我知道北大毕业后没出息的人多的是。
林茶居,大地总有孩子跑过。买或者借阅
人的感恩之心应该面对的是天地,是人间,是命运,是花开花落,是生命的偶然,是他自己的珍惜。
一个人拥有自己的明确的,坚定的价值观。
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
学校文化其实就是校长文化。
教育不是热闹的事。
颜凤岭校长的书,先想办法借阅或者买。
中学生是最辛苦的,中学老师也是最难当的。
教师行走丛书---孙志毅。买或者借阅
个人自由和社会规则之间的矛盾。
作为生命,人有利己的本能,但也有推己及人理解别人的本能,在利己的时候不去损人,乃至于能去助人。这就是同情心,而同情心是道德的重要基础。
如果能够为所欲为而不受法律的惩罚,世界上就不会有正义的人了。法治就是让任何人都不能有隐身术--杜绝腐败。
对人性还可以有另一层面的分析,就是人不只是生命,更是精神性的存在,而这才是人的本质。精神性相当于人身上的神性,是人之为人的尊严所在,不可亵渎,而做人的尊严就是道德的另一个重要基础。这样来看道德,实际上已经是信仰了,因为信仰的实质就是相信人的精神本质,不管把这个本质叫做理性,心还是灵魂。
一个社会的道德状况如何,不是孤立的现象,取决于社会的整体状况能否把人性中的道德基础开发出来。最重要的东西是两个,一个是法治,一个是信仰。在今日中国,法治和信仰二者都欠缺,道德状况怎么好得了呢?
最重要的道德品质是两个:1是善良,即同情心,2是高贵,即有做人的尊严。
幸福就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灵魂的丰富。
这个同情心就是道德的一个基础。这个尊严感就是道德的另外一个基础。尊严感,无非是指人和人之间互相都把对方当作灵魂来对待,这是灵魂与灵魂之间应该有的态度。最重要的道德品质是善良和高贵。
儒家传统太看重社会这个层面了,主流是从维护宗法社会的秩序来谈道德问题。
同情心就是道德的根源,即正义和仁慈。如果说正义是不损人,仁慈就是不但不可损人,还要助人。正义被称为消极道德,是不做坏事并且与坏事作斗争,仁慈被称为积极道德,是要做好事。这两种道德都很重要,而它们都是建立在同情心基础上的。善良,同情心是道德的底线。
一个好的社会,起码的条件是它的成员普遍有同情心,善良是占主导地位的品质。现在这个问题比较严重,从社会现状看。
应该从社会的角度反思,根本的原因是法治秩序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对残害生命的行为不能有效地防止和惩罚,相反,善良的人往往处于弱势,甚至因为善良而招祸。
人是有灵魂的,而作为灵魂的存在,做人是有尊严的,这个做人的尊严是道德的基础。近代主要是康德这一派德国哲学家。人不仅仅是一个生命的存在,而且是一个精神性的存在。所谓灵魂,就是要超越生存,追求比生存更高的意义。人身上的神性。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当人按照道德做事情的时候,人其实站得比本能高,超越了本能,做应当做的事。这时候,他是在用一个高于自然规律的法则指导自己,这个法则有时候甚至是对抗自然规律的,不但不利己,而且损害自己,牺牲自己。这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法则,它不是自然界规定的,必定另有崇高的来源,神圣的来源。那么,康德说的人是目的,就是指这个作为灵魂的人,作为精神性存在的人,作为本体世界的人,这是人的真正本质之所在,人身上的这个最高贵的部分,神圣的部分是目的,永远不可以把它用作手段。
如果说同情是人和人之间互相作为生命对待,那么,尊严就是人和人之间互相作为灵魂对待。
尼采,很反对同情的道德,理由就是同情会侵犯他人的尊严。
在涉及生命的事情上要讲同情,在涉及灵魂的时期上要讲尊严。
反省我们的文化传统,我觉得缺两个东西,一个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一个是对个人灵魂的尊重,而这两个东西恰恰是普世道德的两个最重要的基础。
灵魂被照亮,做一个有道德,有信仰的人,这本身就是奖赏,就是幸福。
什么是信仰,无非是相信人身上是有神性的,不可亵渎它,要有做人的尊严。
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尼采--周国平译
人生中什么东西是值得珍惜和追求的,那么我就应该让我的孩子得到这个东西,教育就应该让受教育者得到这个东西,我认为这就是教育的目的。
人性的优秀和人生的幸福。
教育就是生长,生长本身就是目的。不要给生长另外设定一个目标,比如说将来能够适应社会,能够谋取一个好的职业,你给生长设定了这样一个功利心的目标,这本身就是对生长的压制和扭曲,实际上已经不是真正把生长本身当作目的了。
西塞罗说,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受教育者摆脱现实的奴役,而不是单纯的适应现实。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
儿童期本身具有极重要的价值,是一个人身心生长最迅速,最活跃的阶段,这个价值是以后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代替的。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最应该让孩子在教育中得到的东西,就是好奇心的激发和满足,求知和思考的乐趣。
学习本身就是快乐,不但喜欢学习,而且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安排自己的学习。
写日记就是把自己的外部经历变成内在财富。
学校的使命就是为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然后是好的老师。
十几年来学校类型单一化,职业学校萎缩,要解决就业问题就必须上大学,上大学成了解决就业问题的唯一途径,这就逼迫所有的孩子都必须走这条路了。
有没有不是的灵魂,我不知道,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有这个可能性。我的态度是宁信其有,相信它存在对人生是有好处的。按照灵魂不死这样的假设来生活,你就会更加看重灵魂的修炼和提高,把它放在物质生活之上,你的人生会更有格调。
做人的道理与教人的道理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理应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
让学生喜欢学习,感受到智力活动的快乐,这是教育成败的第一条标准。非重点班的前三名大概能达到这个标准。
教育的任务就是培育内在的自由,让人们爱动脑筋,善动脑筋,能够独立思考,有精神追求。
心灵的感受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是语文课应该培养的。
在阅读过程中,最需要培养的是鉴赏力,判断力和理解力,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独立思考。
伽达默尔就问,你用什么来判断原意?是用作者自己写作时的意图吗,第一作者自己也未必清楚,第二即使他自以为清楚,和写成的文本也是两回事,文本会偏离这个所谓原意。所以,作者的意图绝不能成为标准。对一个文本根本不存在所谓绝对客观的理解。一个文本在流传过程中涵义越来越丰富了,已经超出作者写它的时候的涵义了。
视域融合。---真理与方法,伽达默尔
独特的感受,思考和表达。
适合初中学生读的哲学书,期待周国平的作品。
科学领域的圣徒。
宇宙完全是一个物质的存在,还是有一个精神性的本质,这个问题是超出我们经验范围的,既没有办法证明,也没有办法证伪。所以,最后就是一个信念的问题,而不是理论上正确与否的问题。
一个有人文素养的人,喜欢读书和写作,对母语怀有激情,喜欢阅读和写作,拥有一个丰富的心灵。
大学培养的是从事科学研究和文化创造的精英人才。
我们因不了解而走到了一起,因为了解而分手。
网友评论